張明丹,呂秀金,洪瑞杰,曾偉金
汕尾市第二人民醫院(汕尾逸揮基金醫院)醫學影像科,廣東汕尾 516600
核磁共振檢查是臨床常使用的一種輔助檢查方式,該檢查技術對人體無不良影響,且具有無創的特點,患者接受度高。但核磁共振檢查技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對受檢人群具有一些條件限制,例如眼球內金屬異物、安裝心臟起搏器、幽閉恐懼癥患者等[1]。除此之外,患者在檢查中配合度低,也會降低診斷準確率。核磁共振檢查掃描時間較長,而且在檢查過程中會產生機械噪音,容易損傷聽力,可一定程度地影響患者的心理情緒而中斷檢查[2-3]。該文便利選擇該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行核磁共振檢查的84例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針對性護理在老年患者核磁共振檢查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擇該院行核磁共振檢查的84例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的護理方法分為兩組,每組42例。研究組接受針對性護理干預,參照組接受臨床常規護理。研究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62~81歲,平均(68.99±5.84)歲;心血管疾病17例,腦血管疾病16例,前列腺疾病5例,乳腺疾病4例。參照組男21例,女21例;年齡63~79歲,平均(69.35±5.97)歲;心血管疾病15例,腦血管疾病15例,前列腺疾病6例,乳腺疾病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自愿參與。
參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導,并告知相關注意事宜,發放《MRI檢查注意事項表》,由患者自行查閱,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研究組則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檢查前的準備 在患者進入掃描室之前,由護理人員向患者和家屬詳細、耐心說明核磁共振的檢查工作,預留時間10 min讓患者和家屬做好充足準備,同時護理人員反復確認檢查禁忌項目的各部分事項,再一次詢問與核實患者的健康狀況,確認患者身體內無金屬物,將影響因素和禁忌證一一排除。若患者裝置心臟起搏器,容易出現心律失常的風險,甚至危及生命。針對存在金屬植入物患者,需要出示醫生的證明文件與批準文書,從而有效避免在檢查過程中出現問題而引起醫療糾紛事故。患者在醫院就醫容易受陌生環境影響,增加心理壓力,表現憂慮與緊張。為此,護理人員需要針對性講解核磁共振工作原理的相關知識,借助網絡交流平臺和多媒體工具充分展示該檢查的流程與注意事項,并在旁邊告知該檢查技術創傷性較低,以消除患者的憂慮與緊張,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有助于提高檢查的科學性,還能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針對幽閉恐懼癥患者,護理人員需要帶領患者熟悉檢查室的環境,并告知檢查過程中會一直陪伴在身旁,逐漸緩解患者焦慮、恐懼等癥狀。
1.2.2 不同階段的心理疏導 檢查前,醫務人員需要告知患者設備發出聲音的大致時間,并提醒患者做好心理準備,囑咐患者不要隨便改變位置,如有異常或不適癥狀,應按呼叫鈴示意。在治療過程中,也可以根據患者的狀況采取相應的措施,若患者心理焦慮的比較嚴重,可讓家屬陪同,以此培養安全感,從而提高患者的配合度。除此之外,在掃描中醫務人員需要與患者保持溝通,詢問患者射頻的感受,及時告知患者盡量閉上雙眼,預防刺孔的光刺激眼睛。對患者注射增強藥物后,患者會出現緊張的情況,并一直延續至結束,容易發生惡心、反胃以及嘔吐的癥狀。在注射藥物時,向患者說明藥物的不良反應,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動態,避免出現誤導情況。檢查后,指導患者外出走動,放松肢體和心情,并告知領取檢查報告的時間。
1.2.3 舒適和安全護理 舒適方面:①生理方面:將室內的溫度和濕度進行調整,在檢查中需要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在檢查特殊部位時,可溫和指導患者如何開展保護措施。②心理方面:醫務人員需要在操作儀器前,告知每一步的配合事項,并開導患者消除緊張;采取心理脫敏療法引導受檢者先熟悉檢查室環境,也可參觀檢查過程,提前為患者佩戴防噪耳塞。③社會方面:針對危急重癥患者,可準許家屬陪同檢查;針對嚴重恐懼、煩躁的患者,須陪護患者并輔以肢體安慰。④環境方面:可在等候室設立電子屏幕,播放相關知識講解視頻,對檢查室儀器、物品進行定期消毒清潔,將暖色光線燈裝置于室內,能夠減少對眼睛的刺激。
安全方面:①在注射藥物前檢查患者是否存在過敏史,告知患者用藥禁忌證和常見不良反應;根據醫囑和患者的體質量設置造影劑劑量;檢查完成后,囑咐患者休息30 min,無不適癥狀可離開等待結果;還需叮囑患者大量飲水。②在檢查過程中需要提醒患者保持平穩呼吸。③動態增強檢查應選擇粗直、彈性血管。④針對危重癥患者應加強監測,并做好搶救準備。⑤檢查前先提供棉球置于雙耳,重點警告患者若發生異樣,切勿慌亂地用手觸摸設備。
1.2.4 檢查護理 在檢查設備運行時,發出的聲音時產生的射頻脈沖,同時身體某一部位出現熱感屬于正常現象,安撫患者,避免患者出現慌亂,并囑其聽從醫務人員的指導和安排,以確保檢查的安全性。針對出現慌張且配合度較差的患者,需要在檢查的部位需要再次做檢查。例如身體翻轉、反射性躲避動作、皮膚膏藥、拔罐痕跡等均可對檢查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為此應加強排除影響因素,避免結果產生不科學的偽影,或出現模糊的檢查圖像。在檢查過程中,告知患者根據醫生的要求進行配合,減少身體不必要的運動,減少檢測影像中的運動偽影。在掃描時,醫務人員需要做好預防檢查器械對患者的灼傷情況,掃描過程中告知患者切勿直接觸碰設備內的各類導線,更不能直接與皮膚觸碰。此外,為減少對外周圍神經的刺激,指導患者在掃描過程中將兩只胳膊或手緊貼著兩邊的大腿,不可將雙手或胳膊交叉。針對進行胸部、腹部檢查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檢查前禁食6 h,檢查時應指導患者做屏氣動作,首先深吸一口氣,屏住10~15 s,再呼氣,以提高核磁共振檢查成像的清晰度。
①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分別評定患者護理前后抑郁、焦慮情況;焦慮評分量表包括:睡眠質量、情緒穩定性、軀體活動等項目;抑郁主要包括:精神性-情感癥狀、軀體性障礙、心理障礙、精神運動障礙等條目,得分越高代表焦慮或抑郁越嚴重[4]。②護理滿意度采用該院自制的調查表,包括:護理態度、護理效率、護患關系、人文關懷等方面,90~100分為非常滿意,70~89分為滿意,50~69分為一般滿意,低于5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③配合度評價:配合程度分為優(檢查時主動配合)、良(檢查時基本配合,需反復講解)、差(檢查不配合)3個等級,配合度=(優+良)/總例數×100%。④采用安全護理評價表(患者版)對患者的檢查安全質量進行評估,選擇傳達安全信息、檢查規范化、及早處置危險狀況、落實安全措施、自我安全管理意識等作為評估項目,項目1~10分,評分越高,說明護理安全質量越高[5]。
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2.86%,明顯高于參照組7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574,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護理前兩組的焦慮評分及抑郁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比較[(),分]
組別焦慮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抑郁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參照組(n=42)研究組(n=42)t值P值61.74±10.84 61.79±10.56 0.001 0.217 88.51±2.22 79.74±2.13 7.570 0.001 58.32±11.36 58.46±11.42 0.024 0.086 86.37±3.71 76.91±2.54 4.964 0.001
研究組圖像清晰率、配合度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圖像清晰率、配合度比較[n(%)]
研究組傳達安全信息、落實安全措施等各方面安全質量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安全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護理安全質量評分比較[(),分]
組別傳達安全信息檢查規范化及早處置危險狀況落實安全措施自我安全管理意識研究組(n=42)參照組(n=42)t值P值9.36±0.28 5.63±0.57 23.102<0.001 7.82±0.64 5.69±0.75 6.281 0.001 8.96±0.13 6.62±0.21 32.654<0.001 9.16±0.12 6.30±1.24 15.894 0.001 8.91±0.27 6.26±1.25 12.125<0.001
核磁共振檢查是一種采用核磁共振原理的新型醫學影像技術,該檢查技術主要用于診斷心臟、血管、前列腺、子宮、腎、腦以及甲狀腺等器官組織的相關疾病[6]。相比于X線檢查、CT檢查等手段,核磁共振檢查具有組織分辨度高、成像參數多、圖像更清晰以及掃描速度快等特點,有利于醫生能夠辨別和診斷早期病變情況[7]。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行核磁共振檢查的老年患者數量逐漸增多,使臨床服務面臨著巨大挑戰。大多數老年患者心理活動變化多樣,不易聽從醫務人員的安排,若患者在檢查時出現移動、受傷等情況,檢查圖像出現偽影,或中斷檢查,直接影響臨床診斷的效果。由此可見,加強核磁共振檢查的護理尤為重要[8]。因部分老年患者的理解能力較差,思想傳統、不易變通,所以常規給予健康教育、知識講解以及心理疏導,無法保證患者能夠自覺聽從醫務人員的安排,同時患者還存在緊張、焦慮的情況[9-10]。通過結合老年患者的心理活動特點以及機體功能特點,制定護理方案,保證患者的配合度,有效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以提高患者的檢查成功率。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圖像清晰率、配合度高于參照組,抑郁、焦慮評分低于參照組(P<0.05)。患者檢查時,醫務人員需要從患者的身體機能、心理活動等進行考慮,綜合為患者制定合適的檢查方案,在不同檢查階段和時期強化心理干預,有利于消除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11-12]。檢查前,不斷加深認識核磁共振檢查的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幫助患者加強心理建設,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能夠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在檢查護理中,醫務人員憑借專業的態度和知識,最大限度協助患者安全完成檢查項目,利用專業技巧,有效提高檢查圖像的清晰度[13-14]。研究組傳達安全信息、落實安全措施等各方面安全質量評分均高于參照組,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2.86%,明顯高于參照組71.43%(P<0.05)。該文與姚菁菁[15]的研究結果相似:觀察組配合程度和護理滿意度95.83%均明顯高于對照組79.17%(P<0.05),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從舒適、安全兩個視角提供醫療服務,確保患者在檢查過程中能夠減少設備對機體的損害,也能夠排查危險因素,降低檢查風險。通過借助多種交流渠道或平臺,詳細講解相關的安全知識,對檢查應高注意的事項進行言傳身教,可充分增強患者的安全意識,提高檢查規范性。此外,在檢查過程中,從心理、生理、環境等方面強化人文關懷,消除不利情況,讓患者在檢查時能夠感受到舒適的服務,進而提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通過行核磁共振檢查老年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檢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