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梅輝,陳秋鴻,張藝彬
聯勤保障部隊第909醫院耳鼻喉頜面外科,福建漳州 363000
突發性耳聾是指突然發生且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患者表現為聽力下降、耳鳴、眩暈、惡心等癥狀,能夠對患者的聽力、視力、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壞,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2]。突發性耳聾的發病機制目前還不清楚,但是跟病毒感染、耳部疾病和血管病變有關,例如腮腺炎、麻疹等病毒感染和外耳異物、耳硬化癥以及耳內血管擴張、耳內血管痙攣等都有一定可能引發突發性耳聾。目前臨床上針對該病主要采取藥物治療,一般包括糖皮質激素、抗凝藥物或溶栓藥物以及神經營養類藥物,同時結合一定的護理進行干預,提升治療效果。有資料顯示,在對突發性耳聾患者進行治療時,采用護理干預能夠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的恢復[3-5]。因此,該文針對該院在2019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100例突發性耳聾患者進行研究,探討并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在突發性耳聾中的應用以及滿意度,現報道如下。
簡單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100例突發性耳聾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為19~64歲,平均年齡(41.3±6.5)歲;入院時間為1~12 d,平均時間(6.3±2.1)d;左耳22例,右耳23例,雙耳5例;平坦型28例,中低頻型22例。觀察組患者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齡為19~62歲,平均年齡(41.2±6.2)歲;入院時間為1~11 d,平均時間(6.2±1.9)d;其中左耳23例,右耳24例,雙耳3例;平坦型27例,中低頻型2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突發性耳聾診斷指南》的標準;②患者無精神病;③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并通過。患者及家屬均知曉該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疾病或身心疾病患者;②有其他耳鼻喉疾病患者;③有血液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患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
對照組: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接受常規對癥護理,根據患者臨床癥狀,給予相應的藥物治療,以及一定的心理支持。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①心理護理:通過與患者溝通和交流,增進對患者的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對患者提出的問題和合理要求盡量予以解決和滿足,向患者介紹該病的基本情況、注意事項以及治療成功案例,幫助患者樹立自信心。針對焦慮、暴躁和抑郁等不良情緒的患者,要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幫助排解不良情緒,建立積極的心態,便于后期治療措施的開展。
②藥物治療相關護理:在藥物治療前向患者講述藥物的實際作用,在治療后讓患者保持平臥姿勢,以免加重眩暈和惡心的癥狀。同時控制好液體的速度,避免液體速度過快造成患者的不適。護理人員加大檢查的頻率,嚴密觀察患者用藥后的生命體征和臨床變化,若患者一旦出現不良反應立即減慢液體速度,檢測血壓有無異常,情況嚴重則通知醫生前來處理。
③飲食護理:給予患者科學合理的飲食指導,調整患者飲食結構,保持營養均衡。患者以鈣、鐵、維生素、低脂肪等含量較多的水果蔬菜為主,飲食保證清淡和低鹽,避免吃油膩辛辣食物,嚴禁煙酒,這樣才有助于身體的恢復,防止聽力嚴重衰退。
④按摩:用拇指輕輕按摩患者的耳孔,每次按摩10 min左右,然后用食指按摩患者聽會穴,3 min/次,按摩訓練每天早晚各進行一次。
⑤出院指導:患者出院后,叮囑患者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和生活習慣。嚴格按照醫囑服用藥物,不能隨意更換或停止用藥。
①統計并對比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和不滿意,總滿意度為非常滿意與比較滿意之和。
②比較兩組患者護理的總有效率,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不良情緒消除。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不良情緒得到緩解。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有加重跡象,不良情緒沒有得到改善。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③采用醫院自制生活質量評分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評分內容包括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和身體功能,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4.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滿意度7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n(%)]
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為96.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8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對比[n(%)]
觀察組患者生活中質量評分中,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和身體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
突發性耳聾的發病通常非常突然,對患者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有資料顯示,突發性耳聾的發病率高達30%以上,且近幾年發病群體逐漸呈現年輕化[6-8]。發病原因目前尚處于研究之中,但專家判斷可能與感染、循環系統障礙、免疫系統障礙以及生活環境、社會環境和個人心理狀態有關[9-12]。突發性耳聾通常情況下都是單側耳聾,發病前沒有任何征兆,一般發病后幾分鐘聽力下降到最低值,并且伴有眩暈、嘔吐等癥狀。除此之外,部分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耳鳴,并且有壓迫感和麻木感。目前臨床上針對該病主以藥物治療為主,同時采用聲頻共振和鼓室注射術為輔助治療,能夠治愈大多數患者,治愈率較高。
有研究顯示,患者在治療期間以及治療后會存在焦慮、暴躁等不良情緒,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較低。多數患者在治療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并且由于老人和小孩特殊的身體機制,導致治療的效果達不到理想狀態,后期恢復能力也較差,不利于后續治療和整體恢復,因此還要加大對患者的護理干預,注重對患者的心理護理、藥物指導和飲食護理[13-15]。徐文娟[16]等學者指出,護理干預對突發性耳聾的治療意義重大,能夠提升治療效果,降低患者負面情緒和應激反應的發生,有效改善預后,相關研究中表示,通過對突發性耳聾患者進行護理,治療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達96.47%,而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高達93.26%,進一步說明了綜合護理干預對突發性耳聾患者的重要性。突發性耳聾患者發病時聽力下降甚至完全失聰,會出現嚴重的焦慮、暴躁、抑郁情緒,而綜合護理干預注重對患者的心理疏導,針對病癥帶來的應激反應和負面情緒進行干預,排除患者的不良情緒,樹立自信心,同時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提升了治療的依從性,促進更好的治療效果。該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為96.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82.0%(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4.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滿意度76.0%(P<0.05);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中,心理功能評分為(68.4±4.3)分,社會功能評分為(66.3±3.1)分,身體功能評分為(72.3±3.7)分,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中,心理功能評分為(56.5±2.9)分,社會功能評分為(59.6±2.5)分,身體功能評分為(58.7±4.2)分,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各項數據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該研究中,突發性耳聾患者應用護理干預后的護理滿意度和護理總有效率分別為94.0%和96.0%,這一結果與徐文娟等[16]學者的研究結果96.47%和93.26%基本相同,進一步印證了綜合護理干預在突發性耳聾患者治療中的重要性。
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及護理干預后,23例患者癥狀完全消失,聽力得到全部恢復,25例患者癥狀有明顯地改善,聽力和不良情緒都基本恢復正常,對護理的依從性更高,只有2例的癥狀改善不明顯,但也有一定的效果。而對照組有高達9例患者的癥狀沒有改善,其中有3例患者的癥狀有加重跡象,心理狀態極差。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的高達47例,只有3例患者表現出不滿意,而對照組的滿意例數只有38例,有高達12例患者表現出對護理的不滿意。分析原因后發現,對癥護理中僅僅包含了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出院指導等常規護理內容,忽略了對患者的心理護理、用藥護理和按摩等,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態,也沒有采用按摩等護理措施幫助患者進行恢復。對癥護理無法實現個性化護理,護理的內容和措施相對統一,也沒有一對一的護理人員,通常情況下是一個護理人員同時護理多個患者,導致很多患者得不到及時的護理。所以對癥護理實際上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這也是導致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下降的主要原因,降低護理的總有效率,延緩患者身體恢復的速度,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兩種護理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鞏固了治療效果,但是綜合護理干預應用在突發性耳聾患者治療中的效果更加顯著。通過綜合護理干預后,患者的各項癥狀得到及時消除,身體狀況恢復良好,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綜合護理干預在應用過程中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提升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