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書紅
淄博市婦幼保健院兒內科,山東淄博 255000
靜脈留置針屬于臨床常用的有效輸液方式,臨床操作簡單,可應用于患者的穿刺位置[1]。近年來,因靜脈留置針臨床廣泛應用,一定程度降低了穿刺反復現象,可緩解患者疼痛感,降低護理人員的工作強度,提高疾病治療、搶救便利度[2]。但在臨床上,因患兒的年齡小,自制力比較差,靜脈留置針在穿刺中,易發生哭鬧現象,且得不到其高度配合,在穿刺中,易出現不成功穿刺,穿刺后易發生留置針的脫落,影響患兒臨床效果[3]。有臨床研究表示[4],將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小兒靜脈留置針穿刺中,可減少并發癥發生,能有效提升一次靜脈穿刺成功率。因此,該研究對2019年1月—2020年3月該院收治接受靜脈留置針穿刺患兒87例臨床資料分析,報道如下。
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方便選擇87例該院收治接受靜脈留置針穿刺的患兒臨床資料。納入標準: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確診為靜脈留置針穿刺者,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資料不完整者,肝腎功能障礙者,中途退出者。按隨機數表分為兩組,對照組43例,男21例,女22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2.83±1.27)歲;輸液時間4~7 d,平均輸液時間(5.58±0.53)d;22例哮喘,21例腹瀉。研究組44例,男22例,女22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2.74±1.85)歲;輸液時間4~7 d,平均輸液時間(5.51±0.57)d;23例哮喘,21例腹瀉。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予以飲食、藥物指導,及時更換靜脈滴注液,對患兒家屬開展健康教育。研究組實施臨床護理路徑,予以規范化管理,根據以往的臨床經驗結合患兒實際病情,制訂針對性臨床護理路徑方案。護理過程中及時發現存在缺陷,若與預期結果甚遠,認真詳細分析,重新完善、制定護理路徑,結合患兒實際情況進行護理方法,穩定其情緒,有效固定、穿刺。穿刺前和家屬溝通交流,告知其穿刺目的、穿刺必要性以及穿刺風險;穿刺前,結合醫院環境采用護理方法,保證穿刺環境,穿刺中需要限制劇烈運動;穿刺時,良好光線下選擇較好的血管穿刺;結合自身情況實施護理,大部分患兒穿刺配合度低,部分護理人員臨床操作不佳,不能固定留置針,留置中不能有效更換其透明膠,出現不適癥狀;穿刺前重視護理技能培訓,降低穿刺的失敗率,降低無效固定、堵管等情況發生。
對兩組患兒皮下血腫、疼痛、液體滲漏等并發癥發生率進行比較;兩組家屬滿意度選擇該院調查問卷評估,評價護理技能、護理質量、護理態度等,滿分為100分,不滿意:<60分;滿意:60~90分;非常滿意:>90分;對比兩組患兒一次靜脈穿刺的成功率情況[5-6]。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兒發生皮下血腫、疼痛、液體滲漏等并發癥的發生率9.09%比對照組的27.91%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并發癥比較[n(%)]
研究組非常滿意43.18%,對照組非常滿意34.88%,研究組家屬的滿意度93.18%比對照組74.42%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滿意度比較[n(%)]
研究組一次穿刺的成功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的穿刺成功比較[n(%)]
靜脈留置針也稱為套管針,主要經由進生物材料組成,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且封閉套管針已經成WTO推薦的最安全留置相關穿刺針,在醫院建立了靜脈輸液相關小組及門診[7-8]。臨床應用靜脈留置針能夠有效減少穿刺反復,保護機體血管,提升工作效率,受到患者及家長接受與認可。臨床靜脈留置針的穿刺及固定位置,包括頭皮穿刺、上肢及下肢穿刺,針對靜脈留置針穿刺位置選擇不同,固定方法存在差別,小兒頭部皮膚比較薄、易出汗,可選擇布膠帶進行固定頭圍一周,選擇適宜彈力網套頭部防止脫管發生;上肢需要選擇合適夾板固定,下肢選擇海綿夾板固定[9-10]。但是目前,臨床對患兒進行靜脈留置針穿刺,仍具有一定難度,這是由于患兒的年齡較小,自制力差,在穿刺過程中易出現哭鬧現象,配合度較低,因此,造成穿刺不成功時常發生,并且易發生靜脈留置針脫落現象,影響患兒治療效果[11-12]。據相關研究表示[13],小兒靜脈留置針的穿刺中采用科學有效護理,可提升穿刺的成功率,減少不良事件。為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小兒靜脈留置針穿刺護理效果觀察,該研究針對該院收治接受靜脈留置針穿刺患兒87例臨床資料予以分析。
該研究中顯示:研究組一次穿刺成功率為47.73%,高于對照組25.58%(P<0.05),表明對接受靜脈留置針穿刺患兒實施臨床護理路徑,能有效提高其穿刺成功率。靜脈留置針的臨床應用,一定程度降低穿刺反復發生,并改善患兒疼痛度,同時,可減輕醫務人員工作量,能夠對疾病治療以及搶救帶來更多便利[14]。針對靜脈留置針的頭皮穿刺、上肢及下肢穿刺不同位置選擇,準備好相關用物,進行清洗及消毒處理,靜脈穿刺后回血把穿刺高度前行2 mm,一手固定針芯手柄,一手食指、拇指捏針翼緩慢推根部,針芯拔出后,無菌透明敷進行針眼外粘蓋,輸液后封管,可選擇生理鹽水注射封管或肝素鈉液封管,其中,肝素不良反應比較多,生理鹽水封管能降低感染發生[15-16]。該研究結果中,護理人員對接受靜脈留置針穿刺患兒實施臨床護理路徑,護理人員根據患兒實際情況予以相應護理措施,在穿刺過程中,有效穩定患兒不良情緒,確保穿刺成功,并將靜脈留置針妥善固定;穿刺前主動和家屬溝通交流,告知其穿刺目的和穿刺風險等[17-18]。同時,護理人員根據醫院環境因素開展護理措施,保證穿刺環境好,穿刺中注意避免患兒劇烈運動,患兒需要良好光線進行血管選擇,集中穿刺;另外,由于多數患兒穿刺過程中其配合度較低,加上部分護理人員穿刺操作不佳,不能有效評估患兒血管情況,且無法妥善固定留置針,易造成發生一系列的不適癥狀,因此,需護理技能培訓,減少穿刺失敗現象,盡可能提高一次靜脈穿刺成功率[19-21]。同時,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發生皮下血腫、疼痛、液體滲漏等并發癥9.09%低于對照組27.91%;研究組非常滿意43.18%,對照組非常滿意34.88%,研究組家屬護理滿意度93.18%高于對照組74.42%(P<0.05),結果與楊詩月等[22]研究結果[研究組滿意度91.8%比對照組63.3%低(P<0.05)]相符合,表明小兒靜脈留置針穿刺應用臨床護理路徑,能提高一次靜脈的穿刺成功情況,減少并發癥,提高家屬滿意度情況,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受環境、樣本量等因素影響,兩組患兒臨床治療費用情況有待臨床補充分析。
綜上所述,護理人員對接受靜脈留置針穿刺患兒實施臨床護理路徑,能提升患兒一次靜脈穿刺成功率,減少并發癥,提升家屬滿意度情況,具一定臨床應用與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