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芝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福建福州 350001
急性心肌梗死(AMI)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易引起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不良后果,若不及時治療,還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資料顯示[1],AMI臨床救治的關鍵是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疏通梗死血管,恢復心肌血液灌注,最大程度降低心肌損傷。故一經確診需立即進行臨床搶救,并配合高效、安全的護理干預,以改善癥狀,挽救生命。傳統急診護理流程存在一定盲目性,無法有效滿足現代急救的要求。急診護理流程是影響患者生命的重要時間軸,對這一過程進行優化既能提高使搶救效率,還有助于改善臨床預后[2]。現將該院2018年7月—2020年7月100例AMI患者為研究樣本,探討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治療的AMI患者100例。納入標準:患者經臨床診斷均確診為AMI,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首發AMI患者;精神正常者;患者家屬對該研究知情,且自愿簽署同意書;研究上報醫院倫理委員會且獲批。排除標準:伴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者;伴有免疫性、代謝性和周圍血管性疾病者;伴有惡性腫瘤者;嚴重心律失常、伴有肺心病患者。根據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均分成兩組,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45~78歲,平均(58.84±6.42)歲;發病到首次醫療接觸時間30 min~4 h,平均(2.03±0.81)h;梗死部位:14例前壁,15例下壁,10例廣泛前壁,6例前間壁和5例高側壁。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6~77歲,平均(58.90±6.35)歲;發病到首次醫療接觸時間40 min~3.5 h,平均(2.02±0.66)h;梗死部位:15例前壁,8例廣泛前壁,16例下壁,7例前間壁和4例高側壁。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傳統急診護理流程:120急救車按照報警電話的內容前往患者發病地點,待接診后快速將患者轉送到急診科;患者入院后按照常規急診護理流程開展護理工作,即患者進入急診室后,在醫師醫囑指導下,護理人員采取建立靜脈通道、吸氧、心電圖監測、抽血、監測生命體征等護理措施;另外,還需通知專科醫師、手術室做好各項手術準備。
觀察組實施優化急診護理流程:①優化院前急救與轉運流程:由醫院安排特定人員管理救護車,定期檢查急救物品,保證物品數量、種類無誤;接到120急救電話后,立即了解患者家庭住址與病情,同時指導家屬正確施救,急救車需在120接到急救電話后3 min內出診;達到現場后,即刻給予患者面罩吸氧,建立靜脈通道,使心肌疼痛得到解除;安慰患者、家屬的情緒,使其消除恐懼、緊張感,積極配合救治;現場搶救后,需及時將患者平穩、快速地搬到救護車上,幫助患者保持平臥位,頭部向一側偏移,將車內氧氣接通,連接好心電監護,保證各個管道通暢。現場做一份18導心電圖,馬上聯系胸痛中心,并將心電圖拍照上傳。根據心電圖的結果遵醫囑給予急性心梗急救“一包藥”(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 mg)口服。掌握患者病情后,需及時聯系院內醫務人員,做好入院接待準備;轉運期間,對患者病情變化密切觀察,做好急救、護理等工作記錄。②優化接診流程:120車到達醫院前,安排專門的護理人員于停車位置等待;120車到達后,用平車將患者轉移至急救中心,提前通知醫生將各項準備做好;另外,護理人員需輔助醫師診斷患者的病情,根據評估結果通知相關科室會診。③優化救治與轉科流程:救治期間按照首診護士責任制,由急診護理人員進行搶救;患者進入搶救室后,1~2 min內給予吸氧,3 min內將各種生命體征檢查設備連接好,5 min內完成心電圖監測,建立靜脈通路;遵醫囑抽取血標本立即送檢,同時,還需于病床邊將呼吸機、除顫儀等物品準備好,及時處理突出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發癥;對于需要轉科的患者,應于轉科前再次評估病情和轉運風險,聯系運轉車輛,電話溝通患者病情急需準備的用物,攜帶運轉單和轉運箱,由醫護人員共同配合,以最大程度保障順利轉科。
①對比兩組搶救相關指標:主要包括院前急救用時、急診室搶救用時、分診評估用時以及住院用時。②對比兩組搶救結果:主要包括搶救成功、復發。③對比兩組搶救后并發癥發生率:主要包括腹痛、惡心、嘔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搶救相關指標用時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搶救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搶救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 院前急救用時(min)急診室搶救用時(min)分診評估用時(min)住院用時(d)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26.90±8.46 49.85±9.27 12.931 0.001 22.14±3.45 53.71±9.46 22.169 0.001 12.71±2.20 26.35±4.52 19.186 0.001 11.80±2.64 19.41±3.16 13.068 0.001
對照組搶救成功率低于觀察組,復發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搶救結果對比[n(%)]
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脈粥樣硬化(偶為冠脈栓塞、畸形、炎癥、痙攣與冠脈口阻塞所致)導致管腔嚴重狹窄及心肌供血不足,而側支循環尚未充分建立,在此前提下,一旦供血中斷或急劇減少,使心肌嚴重持久地急性缺血>1 h,將會發生心肌梗死[4]。心肌梗死發生的常見原因有:①冠脈管腔快速形成血栓,粥樣斑塊內或其下血管持續痙攣或出血,導致箍狀動脈完全閉塞;②心室前負荷劇增:情緒過于激動、重體力活動或血壓急劇升高,加重左心室前負荷。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量劇增,而冠脈供血明顯不足;③在管腔狹窄的前提下出現心排血量驟降,如出血、脫水、休克或外科手術、嚴重心律失常等,驟然降低心排血量,使冠脈血流量急劇減少[5];④進食多量脂肪或飽餐:餐后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提高了血小板粘附性,造成局部血流緩慢,最終導致血小板易于聚集而形成血栓;⑤其他原因:睡眠時迷走神經張力升高,促使冠脈痙攣;用力大便時加重心臟負荷,均可使心肌缺血加重而壞死。心肌梗死后的心衰、嚴重心律失常或休克,都會進一步減少冠脈血流量,擴大心肌壞死面積,加重病情。在臨床中,AMI是一種高病死率的疾病。有學者研究指出[6],AMI的發生與冠脈粥樣硬化關系密切,冠脈粥樣硬化形成會造成冠脈狹窄,使心肌灌注受到影響,隨著冠心病病情不斷進展,冠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形成血栓會引起急性閉塞,而冠脈急性閉阻為AMI患者主要病因。近些年來,隨著冠心病發病率的升高,AMI發病率也逐年遞增。經查閱資料獲悉[7],有60%左右的AMI患者發病1~2 h內會死亡,而造成患者死亡的原因主要為發病后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衛枝等[8]研究認為,AMI發病急,短時間內采取急診搶救治療能使患者病死率降低,但AMI患者在身體不適的影響下機體耐受力較低,進而降低急診救治效果。臨床研究顯示[9],AMI患者最佳救治時機為發病1 h內,而發病2 h內為有效救治時機,在這一時間段內,醫護人員需要快速采取心肌再灌注,盡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搶救瀕死心肌工作。周景嫻[10]研究中顯示,AMI患者未送往醫院就死亡的概率為50%左右。故優化出診前轉運以及急救護理流程十分必要,其對延長患者生存期限以及改善臨床預后均有重要作用。
以往急救科常采用常規急救護理措施,責任護理人員需要遵照醫師的安排為患者提供服務,但護理流程并不規范,急救過程中場面亂忙,不僅延長搶救時間,還有可能耽誤急救。優化急診護理流程既包括院前搶救、院前轉運等流程的優化,也包括交接工作的優化,按照這種急診護理流程開展急救護理服務,能使護理人員分工明確,有利于順利且快速地完成急救操作與術前準備,盡可能減少分診評估、急診停留和術后轉運等所需時間,能避免患者病情耽誤;另外,優化急診接診流程還能使患者等待、掛號、繳費等時間有效縮短,為其提供綠色、暢通的就診通道;優化病情評估、救護措施能避免護理人員業務能力弱而使救治效果受到影響,可使搶救團隊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將優化急診護理流程運用到AMI患者中,能為其爭取最佳搶救時間,使患者取得理想臨床預后。蔡偉英等[11]研究表明,優化護理流程能使AMI患者病死率降低,搶救效率有效提高,并發癥發生率降低,還能減少住院時間與醫療費用,減輕患者與家屬的經濟負擔與精神壓力。該研究中,觀察組院前急救用時(26.90±8.46)min、急診室搶救用時(22.14±3.45)min、分診評估用時(12.71±2.20)min,住院用時(11.80±2.64)d均短于對照組(49.85±9.27)min、(53.71±9.46)min、(26.35±4.52)min、(19.41±3.16)d(P<0.05 );搶救成功率98.00%高于對照組86.00%,復發率6.00%低于對照組20.00%(P<0.05);并發癥發生率6.00%低于對照組22.00%(P<0.05),表明與傳統急診護理流程相比,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的臨床價值更高。推測原因可能是優化急診護理流程能使院前急救和急診科急救更具有連貫性,在120急救隨車醫師接診后,能對患者病情進行初步評估,并獲取患者一手資料,與急診科醫生及時聯系,再由急診科醫師預測及評估患者病情,將各項接診準備工作落實到位;護理人員待患者進入急診科后為其實施對應的護理操作,能大大減少患者進入急診科待診時間;另外,AMI患者接診后隨車醫師向患者、家屬開展健康教育,疏導及安撫其情緒,能使患者、家屬不良心理狀態得到緩解,從而減輕不良情緒對交感神經造成的刺激,為后續救治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對AMI患者而言,越早接受治療臨床預后越好,而準備時間越充分,手術治療就越得心應手,救治成功率也能大大提高,復發率能得到有效控制。陳雅芳[12]研究中對30例AMI患者運用優化急診護理流程,急診停留時間為(1.68±0.12)min、首次球囊擴張時間為(78.98±21.78)min,住院時間為(7.54±0.12)d,搶救成功率為100.00%,并發癥發生率為6.66%,與該研究中觀察組取得的結果對比一致性好。經該次研究發現,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的實施,能使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通過指導家屬調整患者體位等方式,避免家屬盲目施救而帶來不良后果;院前建立靜脈通路、采集臨床血液標本、詢問病史并將相關信息及時傳遞到醫院,有利于醫院提前做好各項救治準備工作,能確保患者入院后及時獲得救治,十分有利于縮短患者急診與急救時間。
綜上所述,對AMI患者施以優化急診護理流程能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效果,減少并發癥,改善預后,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