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金玉,陳紅
1.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急診科,天津 300052;2.天津醫科大學眼科醫院眼底病外科,天津 300384
多發傷主要是指在同一致傷因子作用下,對患者身體造成兩處或兩處以上解剖部位或臟器的創傷,且至少有一處創傷會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其常見的臨床癥狀為骨折、氣道阻塞等,嚴重者易因失血過多而出現休克癥狀或有心臟壓塞,因此嚴重多發傷患者病情多較為嚴重,且病情變化快,病情復雜,抵抗力低下,病死率高,則需對嚴重多發傷患者實施急救措施,以控制其病情發展速度,提升患者的生存概率[1-2]。利用急救護理流程對嚴重多發傷患者進行救治,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發展速度,使其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治療,以減少創傷感染概率,提升患者的生存概率,保障其生命健康,使患者有較好的恢復狀態,提升其整體的治療效果。該研究旨在分析研究在嚴重多發傷患者急救過程中實施急救護理流程的應用效果,并便利選擇該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嚴重多發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擇該院收治的60例嚴重多發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分為觀察組30例,女12例,男18例;年齡19~72歲,平均年齡為(46.97±8.75)歲;交通傷18例,高處墜落傷7例,利器砍傷5例和對照組(30例,女13例,男17例;年齡18~74歲,平均年齡為(47.04±8.68)歲;交通傷19例,高處墜落傷7例,利器砍傷4例。研究選擇的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字同意,并自愿納入該次研究中,同時經由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對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根據《創傷外科臨床診療指南》中診斷標準[3],均為嚴重多發傷患者;根據創傷嚴重程度評分表(ISS),患者創傷嚴重程度均≧16分;患者身上有兩處及以上的創傷。
排除標準:患者接受診治時間>12 h;患者有精神障礙,無法配合醫護人員的診治、護理工作;患者為嚴重過敏體質,易對救治過程中所用藥物過敏;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礙;患者有腫瘤疾病或嚴重心腦血管疾病。
對照組患者均接受常規救治,即接診到患者后,需對患者病癥進行初步判斷,并建立靜脈通道,根據患者病癥實施相應的治療措施,以控制其病情發展速度。觀察組患者均接受急救護理流程,其治療方法具體如下。
出診:接到急救電話后,需立即出診,并在急救途中聯系報警者,對患者病情、病因、所處環境等有初步了解,若患者意識清醒或報警求助者有一定能力時,護理人員可適當地指導其進行自救或對傷者進行簡單的急救措施,使患者在較短時間內能得到一定救治,以控制其病情發展速度,減輕患者的病癥。
接診患者:在接診到患者后,需根據ABCDE法對患者進行救治,其中A是對患者氣道進行清理,幫助患者排出氣道中痰液或其他廢物,以保持患者氣道的通暢,使其能有較正常的呼吸狀態。并對患者頸椎實施一定的保護措施,如用軟墊墊至其頸椎處,避免患者因頸椎受損而影響其神經系統;B是對患者進行氧氣治療,觀察患者的呼吸狀態,若患者有呼吸問題,需給予一定的呼吸支持治療,并控制氧流量,避免氧流量過大而致其有不適性,確?;颊叩难鹾浚瑴p少并發癥發作概率;C是對患者實施一定的止血治療,觀察患者的脈搏、血壓及創傷處的出血狀況,通過止血治療以控制其出血狀況;D是對患者意識及四肢進行初步評估判斷,即判斷患者意識是否處于清醒狀態,初步評估其顱腦、脊椎等方面的損傷情況,觀察患者四肢是否有骨折、畸形等狀況,使其重要組織、器官處的病變能得到及時控制;E是對患者的創傷及環境進行評估分析,觀察評估患者創傷處的受損程度,制定急救策略,以控制其傷情,觀察周圍環境以便于對患者進行轉運。
轉運:在對患者進行轉運時,需根據患者病情,幫助其保持較好的體位,避免患者在轉運途中出現繼發性損傷或意外事故,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時在轉運途中詳細地向急救醫師反饋患者的具體病情,做好急救措施。
入院后:患者入院后急救護理人員需做好相關的交接工作,及時反饋患者的基本資料,如病史、過敏史等,使醫師可根據患者基本資料及病情對其實施有針對性的救治措施,提升其治療效果和生存概率。
嚴重多發傷相關護理措施:針對患者具體的受損部位實施不同的護理措施,如顱腦損傷者,護理人員需同其進行適當交流,以初步掌握患者的神經反射情況,并根據患者瞳孔變化情況,針對其顱腦受損情況,并及時將相關情況反映給醫師,以配合醫師完成手術治療。胸部受損者,護理人員需及時配合醫師對其進行胸腔穿刺,并對其進行肺損傷、肋骨骨折等方面的評估,以幫助患者保持一定的呼吸狀態。腹部受損者,護理人員需及時送其進行相關檢查,以診斷其腹部器官具體受損狀態,若其臟器有出血狀況則需及時止血。骨折者,護理人員需避免其骨折處的移動。減少其骨折受損程度,避免骨折處骨骼對患者機體造成二次損傷。
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急救情況,即統計兩組患者經兩種救治方式后所需的總搶救時間、采血到用血時間、總住院時間,經對3項指標數據的分析,以判斷兩種救治方式對患者病情的影響。
對兩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進行統計分析,即統計兩組患者經治療后急救成功和急救未成功的患者例數,其中急救成功是指患者經救治后能保持較好的恢復狀態,且在3個死亡高峰內無死亡現象,經一定治療后能治愈出院;急救未成功是指患者經救治后,其病情仍處于較嚴重狀態,且在3個死亡高峰內有死亡現象,患者未能治愈出院。
數據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急救情況更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急救情況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急救情況對比
組別總搶救時間(min)采血到用血時間(min)總住院時間(d)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57.83±3.74 110.85±5.33 44.600 0.001 41.86±3.21 85.06±5.87 35.367 0.001 7.95±1.45 10.56±1.87 6.041 0.001
觀察組28例急救成功,2例急救未成功,總急救成功率93.33%;對照組21例急救成功,9例急救未成功,總急救成功率70.00%。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總急救成功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55,P=0.020<0.05)。
多發傷是指在同一致傷因子作用下,患者身體出現兩處或兩處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臟器創傷,且其中一處創傷會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一般情況下,該病癥多因交通事故、爆炸性事故、高處墜落等事件所致[4]。因此該病癥多病情變化較快,且病情較為復雜,患者身體易有多處損傷狀況,且該病癥常見臨床癥狀為昏迷、骨折、氣道阻塞等,嚴重者還易因創傷處出血過多而誘發失血性休克或創傷性休克等癥狀,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則嚴重多發傷患者需及時入院診治,以控制其病情發展,提升患者的生存概率[5]。
利用急救護理流程對嚴重多發傷患者進行救治,可有效提升其整體的治療效果,在較短時間內控制患者的病情發展,提升患者的生存概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6]。而在急救護理流程中主要根據相應的流程,從出診、接診患者、轉運、入院后、嚴重多發傷相關護理措施這幾方面對患者實施相應的救治、護理措施,其中出診需急救人員在接到急救電話后立即出診,以縮短急救時間,盡量使患者在黃金救治時間內接受到有效的治療[7-8]。同時在出診過程中,需詳細地詢問報警人員患者的病情,必要時指導其對患者或對自身進行簡單的治療,以控制其病情發展速度[9-10]。接診患者是需秉持緊急救護原則,先處理后診斷、邊處理邊診斷,并利用ABCDE法,幫助患者保持通暢的氣道,保障患者的血氧含量,觀察患者創傷處的出血情況,并進行一定的止血措施,控制患者的出血量,對患者創傷處的受損程度及環境進行觀察評估,制定救治策略,并對患者進行轉移、轉運。在轉運途中,需幫助患者保持較好的體位,避免因骨折等問題而對患者的組織、器官造成二次損傷[11-12]。同時在轉運途中,護理人員需及時聯系院內急救醫師,詳細反應患者病情及救治情況,使其做好相應的急救措施[13-14]。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做好相應的交接工作,反饋患者的基本資料,確?;颊吣艿玫郊皶r、有效的治療,避免因大出血等狀況而對患者機體造成過多損傷[15]。嚴重多發傷相關護理措施主要針對患者不同受損部位實施的不同護理措施及減少其各組織、器官的受損程度。在該研究中通過常規救治同急救護理流程間對比可知,觀察組總搶救時間(57.83±3.74)min、采血到用血時間(41.86±3.21)min、總住院時間(7.95±1.45)d;對照組總搶救時間(110.85±5.33)min、采血到用血時間(85.06±5.87)min、總住院時間(10.56±1.87)d,觀察組各項治療時間更短,急救情況更佳(P<0.05)。觀察組總急救成功率93.33%,對照組總急救成功率70.00%,觀察組總急救成功率更高(P<0.05)。即通過此救治方式,患者的病死率更低,在3個死亡高峰內出現傷亡的人數較少,患者基本能治愈出院。在李海娟[16]的研究中,觀察組平均搶救時間(56.79±2.34)h、采血到用血時間(42.68±3.16)h;對照組平均搶救時間(113.86±3.21)h、采血到用血時間(85.69±5.51)h,即觀察組各項治療時間更短,搶救成功率方面,觀察組成功率95.12%,對照組成功率73.17%,觀察組總急救成功率更高(P<0.05),同該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對嚴重多發傷患者實施急救護理流程,可提升其整體的治療效果,縮短患者所需的治療時間,提升其急救效果,提升患者的生存概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確?;颊哂休^好的恢復狀態,使患者經救治后能治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