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玲,宗飛
宜興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江蘇宜興 214200
急性心肌梗死指因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而引發的心肌壞死,主要表現為胸骨后劇烈、持久性疼痛,可并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病死率高[1]。急性心肌梗死多發生于中老年人群,近年來隨我國生活方式改變,其發病年齡逐漸年輕化,威脅我國人們生命安全[2]。為而通過疾病早期診斷、治療及護理,可穩定患者生命體征、改善預后[3]。循證護理指在護理期間,護理人員結合患者愿望、臨床經驗及相關科研結果進行護理方案的制定,使護理干預更具目的性、方向性,有提升護理效果、改善預后之效[4]。為此,該次研究方便選取該院2018年1月—2020年4月期間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組,評價循證護理對其影響,并分析組間差異性,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研究組,各34例。對照組男27例,女7例;年齡40~81歲,平均(55.63±1.24)歲。研究組男28例,女6例;年齡40~83歲,平均(56.01±1.38)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納入標準: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5]:①胸痛、出汗、胸悶;②心電圖檢查ST段抬高;③血液中檢測到心肌標志物;④核磁共振、冠脈造影等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精神異常疾病難以溝通者;②肺栓塞、主動脈夾層者;③急腹癥者;④心絞痛者。
1.3.1 對照組護理 患者入院后,叮囑其絕對臥床休息;持續監測患者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變化;遵醫囑實施持續或間斷鼻導管吸氧;指導患者床上排便,對于排便困難者必要時使用開塞露;遵醫囑溶栓護理;指導患者飲食及相關注意事項。
1.3.2 研究組護理(1)建立循證小組。由護士長、1名心內科醫師及護士組成,由護士長與醫師共同制定急性心肌梗死護理培訓計劃,培訓中加強職業道德培訓。
(2)提出問題。循證小組結合患者治療方案、護理經驗等資料提出循證問題,包括用藥指導、健康教育、預防便秘、情緒穩定、疼痛、康復指導、延續性護理。
(3)證據檢索。通過萬方知識數據服務平臺、知網等數據庫搜索關鍵詞,結合文獻資料相關護理辦法解決問題,并制定護理方案。
(4)循證實施。①用藥指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后,仍需接受長時間藥物治療以穩定冠狀動脈動能,避免發生再次梗死或發生心絞痛癥狀。護理中,遵醫囑向患者用藥治療目的、用藥相關注意事項、可能會發生的不良反應等,并幫助患者設計用藥時間表,以保證患者用藥依從性、穩定心功能;指導患者定時進行血壓、脈搏自我監測,叮囑其定期行血脂、血糖、心電圖檢查。
②健康教育:急性心梗男性發病率較高,原因與男性吸煙、喝酒、熬夜等行為占比較高相關,可增加急性心梗復發風險;護理中,由醫院PCI宣教,結合患者病情、治療情況、生活習慣、疾病知識理解能力展開針對性健康教育,使其提升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知識認知水平、提升護理依從性。
③預防便秘:便秘可增加心臟負荷,影響疾病控制效果,或加重病情發展,因此需要預防便秘;護理中,對患者進行床上排便指導、腹部按摩,以增強患者消化道蠕動能力;依據患者實際情況應用緩瀉劑、小劑量低位灌腸;增加高纖維食物攝入,避免暴飲暴食;對于病癥好轉者指導其床上及床下適度鍛煉。
④穩定情緒: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伴強烈應激情緒,與發病突然、疼痛強烈等因素相關,可影響患者內分泌穩定性、加重心臟負擔;護理中,與患者耐心溝通,了解其負性情緒來源,并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包括講解情緒狀態與心臟功能之間關系,強調提升護理治療依從性可縮短病程、節省治療費用,以穩定其情緒狀態,提升護理依從性;同時指導患者以深呼吸方式緩解焦慮情緒。
⑤疼痛: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原因與心肌細胞急性缺血相關,表現出持久、劇烈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現瀕死感受,增加其應激反應,影響護理依從性;護理中,保持樂觀積極態度,以降低其精神性疼痛感受;遵醫囑實施鎮痛藥物治療,并結合患者疼痛感受實施針對性舒緩方式,如聽音樂、冥想等,以分散患者疼痛注意力、緩解疼痛感受。
⑥康復指導:急性心梗患者PCI術后早期康復訓練,為縮短其康復周期、改善預后重要護理內容。患者PCI術后早期(1~2 d)臥床休息,后隨其生理機能好轉,協助患者床上肢體運動,并逐漸實施坐立、起床等康復指導,15 min/次,以逐漸恢復患者肌肉活力,并依據患者康復情況開展下床行走等訓練;監測患者心率,出現不適、心率異常則及時停止訓練。
⑦延續性護理:患者出院回歸至社會生活后,護理依從性逐漸降低,影響出院后康復效果。延續性護理中,由患者在院期間責任護士依據患者生活習慣、工作情況、社會關系制定隨訪計劃,患者出院后1~2個月,每半月隨訪1次(電話隨訪),并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逐漸延長隨訪時間間隔,隨訪內容包括生活指導、康復指導、解答患者疑問,提醒患者回院復查,以提升患者出院后自我護理能力及護理依從性。
觀察心功能相關指標,包括左心室舒張期末容積(LEVDD)、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心肌肌鈣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臥床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及舒適度。舒適度評估:以舒適度狀況量表(GCQ)[6]表示,共28項評價內容,每項評分1~4分,分數高表示舒適度高。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組間LEVDD、LVEF、cTnT、CK-MB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LVEF水平較對照組高,LEVDD、cTnT、CK-MB水平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心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心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時間組別LEVDD(mm)LVEF(%)cTnT(ng/L)CK-MB(U/L)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n=34)研究組(n=34)t值P值對照組(n=34)研究組(n=34)t值P值58.86±6.43 58.41±6.84 0.280 0.781 54.47±6.42 50.28±5.41 2.910 0.005 51.53±6.41 52.01±7.13 0.292 0.771 58.84±6.73 63.75±8.42 2.656 0.010 24.36±3.75 24.58±3.47 0.251 0.642 15.58±2.36 13.97±2.41 2.783 0.007 39.45±4.51 39.01±5.34 0.367 0.715 27.61±4.28 24.73±3.43 3.062 0.003
研究組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常規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GCQ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及GCQ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及GCQ評分比較()
?
急性心肌梗死基礎疾病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表現為冠脈血流障礙,并在過勞、激動、暴飲暴食、溫度刺激、便秘等因素刺激下,冠狀動脈痙攣,或冠狀動脈突然性阻塞而發病,表現為心前區、胸骨后持續性壓榨性疼痛,部分患者疼痛部位可位于上腹部、頸部、口腔疼痛,病死率較高。PCI為該病主要治療方式,為改善預后、縮短康復周期,需加強護理干預,以減少患者心臟負荷、改善其心功能[7-8]。
與常規護理相比,循證護理更講求護理證據,在護理期間充分列舉患者康復影響因素,并結合權威資料查證后制定護理計劃,可保證護理內容的科學性、合理性,通過成立循證護理小組、制定科學的護理方案,從而為患者提供優質、高效的護理措施,進而可提升護理效果[9-11]。劉娟[12]表示,循證護理用于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其搶救成功率高達95.65%,并發癥發生率僅為4.35%,患者平均住院時間(9.64±2.83)d。該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為(10.58±3.35)d,較對照組(14.06±5.42)d短(P<0.05),與上述報道一致。此外,研究組患者心功能相關指標均較對照組顯著改善,考慮原因為,經循證小組討論、查證,確認循證問題并逐一實施后,加強用藥指導、健康教育、預防便秘及壓瘡、穩定患者情緒狀態、疼痛護理、加強康復訓練等護理干預,可降低患者住院治療期間應激情緒及生理應激反應,保持其生命體征穩定性,減少其心臟負荷,并在延續性護理中,可持續性保證患者理想護理依從性,進而可保證其冠狀動脈血流動力學穩定,穩定心肌細胞血液灌注量,以改善其心臟功能。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組GCQ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考慮原因與患者情緒狀態穩定、生理機能恢復速度快等因素相關,可減少其生理應激反應,改善整體狀態,并在防壓瘡、預防便秘等護理干預中,可進一步降低其住院治療期間不適感,達到提升GCQ評分的目的。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實施循證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心功能、縮短治療周期,與常規護理相比,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