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遠貞,葉志典,梁雪梅
陽江市公共衛生醫院護理部,廣東陽江 529500
呼吸衰竭屬于一種較嚴重的肺結核并發癥,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改善患者通氣狀況,及早糾正呼吸衰竭對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1]。此類患者多使用氣管插管進行治療,效果較顯著,臨床應用廣,但插管不可避免的會引發呼吸道損傷,如護理不佳還可能導致感染,極大影響了患者的舒適度和臨床療效[2]。經鼻高流量氧療為一種全新的氧療方式,其相較于傳統的氧療方式更為安全。該研究旨在探討肺結核合并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經鼻高流量氧療治療的臨床效果,現方便選取了2018年8月—2020年4月期間該院收入的18~75歲肺結核合并Ⅰ型呼吸衰竭患者60例進行臨床治療并施加護理干預,報道如下。
于該院進行治療的肺結核合并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中,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方便選取60例開展臨床研究,血行播散性肺結核2例,浸潤性58例;合并肺部感染37例,糖尿病7例,貧血12例。將其按照護理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護理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18~74歲,平均年齡(49.5±7.4)歲。研究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19~75歲,平均年齡(48.3±8.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次臨床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的抗結核、抗感染、呼吸濕化治療儀氧療,通過調節呼吸濕化儀的氧流量及氧濃度來改善患者的通氣情況,從而達到糾正Ⅰ型呼吸衰竭的目的,患者持續使用7 d,每天使用24 h,并定期監測血氣值,根據血氣分析變化來調節氧療參數,同時在氧療過程中給予相應的護理,包括定期更換管路、選擇合適連接界面、調節連接界面舒適度、觀察管路內蒸汽情況以及及時清理患者鼻腔分泌物等。
在以上治療基礎上,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研究組接受精細化護理,維持呼吸道通暢是糾正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的前提。①對于清醒患者,可多鼓勵咳痰,適時變化體位,促進痰液排出;昏迷患者翻身時應該先清除口腔分泌物,通常情況下1~2 h翻身1次。翻身時可由上至下順序拍打患者胸背部以排痰。②合理使用氧氣:小氣道堵塞會導致氣體交換受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癥和CO2潴留,呼吸中樞對CO2的刺激不敏感,而低氧血癥是刺激呼吸中樞的一個因素。③飲食護理:肺結核合并I型呼吸衰竭患者病程較長,食欲差,體質弱,應多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另外要限制鹽、液體攝入,咯血患者應溫涼飲食,昏迷者鼻飼。④密切觀察:治療中觀察患者的神志、心率(HR)、呼吸頻率(RR),節律、深度的變化,如出現發紺、球結膜水腫、瞳孔和尿量異常應及時處理。⑤并發癥預防:由于患者長期臥床,部分伴有水腫,難以自行翻身,極易發生壓力性損傷、墜積性肺炎、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在臨床護理中應加以注意。
觀 察 兩 組 患 者 護 理 前 后PaO2、PaCO2、SaO2、HR及RR指標變化情況。同時使用Borg疲勞量表評定患者呼吸困難程度,分值與呼吸困難程度成正比關系;使用視覺類比呼吸困難評分判斷患者舒適度,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舒適程度越高[3]。
護理組患者護理后PaO2、PaCO2及SaO2水平較治療前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856、8.368、6.308,P<0.05);對照組患者護理后PaO2、PaCO2及SaO2水平較治療前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7.839、5.553、2.603,P<0.05);護理組患者護理后各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PaO2、PaCO2及SaO2指標變化情況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PaO2、PaCO2及SaO2指標變化情況對比
注:與同組間護理前對比,*P<0.05;與對照組同指標、同時間對比,#P<0.05
組別時間PaO2(mmHg)PaCO2(mmHg) SaO2(%)護理組(n=30)對照組(n=30)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52.63±5.92(92.26±8.56)*#52.72±5.87(84.23±7.69)*68.26±11.31(47.51±7.52)*#68.38±11.28(54.20±8.27)*78.26±9.85(92.56±7.56)*#78.34±10.07(84.52±8.23)*
兩組患者護理后HR、RR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組患者護理后HR、RR水平更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683、6.553,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HR、RR指標變化情況對比[(),次/min]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HR、RR指標變化情況對比[(),次/min]
注:與同組護理前對比,*P<0.05;與對照組同指標、同時間對比,#P<0.05
組別時間HR RR護理組(n=30)對照組(n=30)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109.26±22.23(86.58±10.21)*#110.28±22.35(94.29±11.98)*35.26±5.21(22.76±5.41)*#35.41±5.24(26.03±5.69)*
兩組患者護理后Borg評分、舒適度評分較護理前均有所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組護理后Borg評分、舒適度評分較對照組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Borg、舒適度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Borg、舒適度評分對比[(),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對比,*P<0.05;與對照組同指標、同時間對比,#P<0.05
組別時間Borg評分 舒適度評分護理組(n=30)對照組(n=30)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3.91±1.21(2.61±0.52)*#3.92±1.19(2.01±0.28)*36.05±5.12(49.52±10.85)*#36.12±5.25(57.36±8.49)*
2017年,WHO在《2017年全球結核病報告》中指出,結核病仍然是導致全球人口非自然死亡的十大元兇之一,僅2016年就有約167萬人死于結核病,我國超過半數[4]。而呼吸衰竭是肺結核的嚴重并發癥之一,也是導致肺結核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見探索一種更安全、有效,患者依從性更好的通氣治療方法,改善患者呼吸衰竭情況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的有創通氣治療在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支持治療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夠糾正缺氧,改善通氣,為患者的其他臨床治療工作開展贏得時間[2]。但這種有創的機械通氣方法容易造成氣道損傷、出血,有時也會引起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和膈肌功能不全等并發癥。經鼻高流量氧療是一種新型的氧療方式,其能夠提供21%~100%間的精確氧氣濃度,并同時給予37℃相對濕度100%的氣體,氧流量可達到60 L/min,具備極佳的濕化效果,有助于防止患者氣道干燥,通過濕化可改善患者黏膜纖毛功能,促進黏液的分泌,最終起到改善氧合的效果[3-5]。相較于傳統的方式,經鼻高流量氧療的流速更高,上呼吸道阻力和呼吸功更小,對上氣道解剖死腔能完成有效清除[6]。另一方面,經鼻高流量氧療能夠在患者呼吸時產生正壓,起到類似于呼氣末正壓通氣的作用,從而實現功能殘氣量增加,促進肺泡復張[7]。在該研究中,使用了經鼻高流量氧療治療的患者,其PaO2、Pa-CO2及SaO2指標較治療前改善明顯,HR、RR水平得到極大降低,對照組患者雖上述指標較治療前也得到了較大改善,但改善程度不及治療組。從Brog及舒適度評分來看,治療組患者得分更優,顯著優于對照組。在孫晨靚等學者[8]的研究中,其同樣使用了經鼻高流量氧療干預急性Ⅰ型呼吸衰竭,從結果來看,經過經鼻高流量氧療干預后,患者HR指標為(88.89±11.45)次/min、RR指標為(23.56±5.45)次/min、PaO2指標為(84.12±10.41)mmHg,該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后HR指標為(86.58±10.21)次/min、RR指標為(22.76±5.41)次/min、PaO2指標為(92.26±8.56)mmHg,優于對照組(P>0.05)。同時該學者的研究患者并非均為肺結核導致呼吸衰竭,可見該種療法可適用于其他疾病導致的Ⅰ型呼吸衰竭治療,在其他學者的研究中也有佐證[9-12]。
綜上所述,對于肺結核合并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可使用經鼻高流量氧療,配合抗結核、抗感染、對癥支持治療以及精細化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標,降低心率和呼吸頻率,從Borg評分和舒適度來看,患者對該種療法及護理的體驗感更好,值得臨床中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