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琴,林艷麗,張睿,王麗婷,徐顯輝,邱威明,馬多,林鷺平
1.廈門市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病理科,福建廈門 361021;2.廈門市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內分泌科,福建廈門 361021;3.廈門市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超聲影像科,福建廈門 361021
甲狀腺病變在臨床非常見,主要高發群體為成年人,具有較高發病率,且大部分會形成惡性結節,因此早發現、早治療非常關鍵。隨著高分辨率超聲技術的進展,以及甲狀腺體檢的普及,臨床對甲狀腺結節的檢出率逐年上升,但是惡性陽性率的檢出率卻十分低下[1]。臨床對于對甲狀腺結節良、惡性的判斷一直非常重視,對該病癥的診斷方式有很多種,但如何提升診斷準確性一直是臨床面對的難題,其中臨床認為最安全、便捷的診斷方式為細針吸取細胞學檢查,該診斷方式能夠避免患者進行不必要的手術,減少患者痛苦,具有創傷小、敏感性高、準確性高的特征。甲狀腺病變的惡性陽性率診斷是按照組織細胞的惡性形態進行病理診斷得出,因此對甲狀腺細針穿刺制片質量的提升非常必要,其直接關系到診斷準確率[2]。該文采用該院于2018年2月—2019年3月這一時間段內接收的甲狀腺病變患者共計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針對液基細胞學對甲狀腺病變病理診斷的作用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接收的甲狀腺病變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進行細針穿刺細胞學診斷。100例患者中,男52例,女48例;年齡最小者12歲,最大者78歲,平均(41.12±2.93)歲;病程5 d~31年,平均(17.27±1.98)年;全部患者的甲狀腺區域都存在體積各異的結節,少量患者可觸及腫大淋巴結,腫物直徑為0.6~11.9 cm;甲狀腺左葉腫塊35例,甲狀腺右葉腫塊30例,甲狀腺雙葉和峽部腫塊35例。患者在穿刺檢查后1個月內全部進行組織學切片檢查。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持有臨床醫生開具的穿刺細胞學檢查申請單和臨床資料;患者的甲狀腺腫塊抽吸物具備進行傳統制片以及液基細胞制片的條件;患者的經濟能力可以接受液基細胞學檢查費用;該實驗經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全部患者自愿接受該實驗,并簽署同意協議書。排除標準:不愿意接受該研究的患者;存在重大疾病史的患者;存在其余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
患者保持居中坐位或仰臥位,頸部微微向后傾斜,完全展露甲狀腺,對患者進行問診、觸診后,選取穿刺位置。首先進行局部消毒處理后,將穿刺位置進行固定,將5~20 mL一次性注射器連接22G針頭,之后進行穿刺,穿刺方式可通過超聲引導進行,也可以盲穿方式進行。
超聲引導下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方法:以甲狀腺檢查條件為準,對超聲診斷儀、高頻線陣探頭參數進行設定,橫切和縱切對甲狀腺和頸部淋巴結進行全面檢查,并將結節指標和血流情況進行記錄,對可疑病灶進行穿刺,按照病灶情況調整深度、增益和聚焦位置,保持圖像清晰,穿刺位置以微小鈣化、囊實性結節實性處或囊壁為準,在超聲引導下對穿刺方向和角度進行監視。對患者進行局麻操作,刺入甲狀腺內或甲狀腺結節內持續性負壓穿刺,反復進退針20次后,將組織吸取出進行涂片操作[3]。
涂片分兩種方式,一種是傳統涂片,涂片2~7張,用乙醇進行濕片固定;另一種是液基細胞學制片,再次穿刺后進行薄層液基細胞學涂片;將兩組制片放在95%乙醇內固定放置20 min后進行染色(常規或巴氏)、封片、顯微鏡下觀察。液基細胞學制片:把液基保存液放置在試管內,進行梯度離心操作,次數為2次。第1次注入梯度離心液5 mL,離心時間10 min,轉速為1 080 r/min,吸取上清液后注入5 mL緩沖液。第2次離心時,時長10 min,轉速2 000 r/min,吸取上清液后注入1 mL緩沖液,放在震蕩器上進行混合震蕩30 s,之后把混合液放在全自動沉降式液基薄層細胞制片機內,對細胞進行轉移、沉降、貼附和染色等操作,最后完成細胞薄片[4]。
對比兩種制片方式診斷結果。病理組織學分類以甲狀腺病變分類標準為參考,共計包括5個類型,分別為良性病變、惡性病變、可疑惡性、涂片不滿意、濾泡性腫瘤。其中良性病變包括甲狀腺腫、亞急性甲狀腺炎和橋本甲狀腺炎3個方面;惡性病變包括淋巴瘤、髓樣癌和甲狀腺乳頭狀癌3個方面;可疑惡性是指存在惡性可能,但無法確認;涂片不滿意是指不能進行診斷,涂片中能見到的、可以觀察的濾泡細胞團少于6個,且每團含有的濾泡細胞少于10個或超過20個濾泡細胞;甲狀腺癌的惡性陽性率為癌病例數占病例總數的百分比。
通過SPSS 18.0統計學軟件統計數據,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液基細胞學制片診斷結果顯示,良性、惡性、可疑惡性、制片不滿意、濾泡性腫瘤的例數分別為86例、11例、1例、1例和1例;傳統方法制片診斷結果顯示,良性、惡性、可疑惡性、制片不滿意、濾泡性腫瘤的例數分別為81例、3例、5例、8例和3例;液基細胞學制片不滿意占據1%(1/100),傳統方法制片不滿意占據8%(8/100),兩種制片方式制片不滿意占據百分率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01,P=0.017)。液基細胞學制片診斷下惡性陽性率為11.0%(11/100),傳統方法制片診斷下惡性陽性率為3%(3/100),兩種制片方式惡性陽性率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16,P=0.027),見表1。

表1 液基細胞學制片診斷結果及傳統方法制片診斷結果
甲狀腺腫塊也叫甲狀腺結節,在臨床是一種常見病癥。臨床經驗表明,細針穿刺檢查甲狀腺病變性質的效果顯著優于放射性核素影像以及超聲波檢查,所以在臨床甲狀腺病變的診斷方面,以細針穿刺為主,但是進行病理診斷時,必須要在標本和制片質量達標的前提下進行。因為細針穿刺細胞學存在一定缺陷,要根據細胞形態的改變為依據進行穿刺,若穿刺的結節過小、病灶太多,病變部位比較特殊,細胞量過少,病變組織整體構造不足,病變組織以及周圍組織間結構關系缺乏等。在這些背景條件下,都不能進行有效穿刺,所以細胞學診斷和組織學病理診斷并不相同。相關研究表明,細針穿刺細胞學和組織病理學檢查診斷具有較高符合率,對于細胞的形狀排列特征等能夠進行準確診斷,但是在濾泡性腫瘤診斷方面,準確率較低,必須顯現腫瘤包膜或其下血管浸潤處才能提升診斷準確率,對于可疑惡性結節進行穿刺時,特別是囊實性結節,應該以超聲引導穿刺方式進行,可以避免漏診情況。但是對于淋巴細胞甲狀腺炎進行制片時,要防止將血液中的淋巴細胞當做甲狀腺炎的診斷標準,當淋巴細胞與中性粒細胞比例和外周血涂片接近時,要慎重診斷[5-6]。
液基細胞學涂片技術將標本的采集和處理方式進行了優化,因此涂片質量有所提升,已經在臨床被廣泛應用在婦科疾病領域,用于對尿液、體液和呼吸道的標本進行檢測,隨著技術的不斷提升,也逐漸被應用在細針抽吸細胞學診斷領域當中。和傳統細胞學涂片相比,液基細胞學涂片背景更清晰,更干凈,膠質更少,且以濃染的水滴狀顯現,細胞核雖然小但細節更易觀察。甲狀腺組織血供豐富且含有濾泡膠質,因此傳統涂片中細胞會被血液、膠質遮蓋,對制片質量造成影響,直接影響診斷結果[7-8]。液基細胞學檢查應用在甲狀腺細針穿刺當中,可以減少血液、膠質的干擾,將有限的細胞進行聚集,制作成均勻的液基薄片,能夠改善穿刺細胞丟失情況,從而提升制片質量,進而提升甲狀腺病變細胞學診斷準確性。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細胞學特征在液基細胞學涂片以及傳統細胞學涂片方面存在一定差異,而液基細胞學涂片中的粉狀染色質和甲狀腺乳頭狀癌診斷密切相關,更利于診斷,表明在甲狀腺病變診斷中,利用液基細胞學涂片技術便于制片的深入制作,進行特殊染色和輔助技術[9-11]。
該文研究中,涂片特征包括細胞學形態和標本質量。細胞學形態包括細胞學面積、背景、細胞量、細胞排列、細胞大小和細胞核6個方面。標本質量包括濾泡上皮組織碎片、膠質、血液成分遮蓋、人為細胞變形和退變4個方面。液基細胞學制片的細胞學面積是直徑大小為13 mm的圓形薄片,而傳統涂片的面積為超過2/3面積大小的玻片;液基細胞學制片的細胞學背景非常清晰,且血細胞、膠質和雜質非常少;傳統涂片的細胞學背景不但血細胞和膠質非常多,而且互相交叉,非常混亂;液基細胞學制片的細胞量非常多,并且比較聚集;傳統涂片的細胞量或多或少,十分散亂;液基細胞學制片的細胞排列以單層平鋪形式顯現,且形狀為薄片和腺團狀;傳統涂片的細胞排列多層交叉,以團塊狀呈現;液基細胞學制片下的細胞比較小;而傳統涂片的細胞比較大;液基細胞學制片的細胞核比較清晰,但是傳統涂片的細胞核不夠清晰;液基涂片的濾泡上皮組織碎片結構大多數可見,且十分清楚,但是傳統涂片的濾泡上皮組織碎片卻大多數不可見,且不夠清楚;液基涂片的膠質比較少,且呈現出粉紅色的圓形小團形狀,而傳統涂片的膠質比較多,常和血液融合,形狀不固定;液基涂片的血液成分遮蓋基本沒有,但是傳統涂片大部分都被血液成分遮蓋;液基涂片的人為細胞基本沒有出現變形和退變現象,但是傳統涂片的人為細胞變形和退變現象卻時有發生。通過對比傳統涂片方法和液基細胞學進行制片兩種形式,發現液基細胞學制片不滿意例數少于傳統方法制片,表明液基細胞學制片質量遠遠優于傳統制片;在惡性陽性率方面,液基細胞學制片診斷惡性陽性例數也多于傳統方法制片。楊汶士[12]研究中表明,液基細胞學制片診斷準確率是92.60%,高于傳統涂片制片診斷準確率是86.42%(P<0.05),體現出液基細胞學制片方法存在較高診斷準確性。該研究中液基細胞學制片診斷下惡性陽性率為11.0%,傳統方法制片診斷下惡性陽性率為3.0%,液基細胞學制片診斷方式中惡性陽性的檢出率更高(P<0.05),表明相對于傳統方法,液基細胞學制片檢查方式更具優越性。
綜上所述,在甲狀腺癌惡性陽性率檢測方面,液基細胞學技術與傳統方法制片方式均能對其進行診斷,但液基細胞學技術應用于甲狀腺細針穿刺其診斷惡性陽性檢出數據更高,可為臨床提供更為準確的數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