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慧
摘 要: 小學語文課堂評價是小學中低年段語文教學的必要環節,直接關乎語文教學目標的完成效果。精妙的課堂評價,可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誘發學生語文學習潛能。伴隨基礎教育不斷改革,語文教學也應進行一系列改革,這對研究語文教學方案有一定作用。文章圍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細致分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用評價語的現狀,致力全面展示積極性評價語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意義,以期推進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工作順利落實。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評價;改進策略
一、 引言
課堂是小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有效途徑,課堂評價是實施小學語文任務的必要環節,直接關乎小學語文教學成果。恰當運用課堂評價語,可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小學語文課堂評價語,是影響學生學習熱情及學習能動性的有效“工具”。基于此,教師若想上好語文課,就要善于運用課堂教學評價語,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氛圍,注重簡化教學環節,突破枯燥、無趣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語文課堂活動,從而改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低效”現象。
二、 小學中低年段語文課堂評價語的應用現狀分析
(一)課堂評價普遍單一化
目前,大多語文教師的課堂評價普遍采用“激勵性評價”方法。事實上,倡導尊重學生、包容學生,并非“不批評”學生,而是要善于運用“批評策略”,適當指出學生身上的不足之處,真正警示學生,促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及不良行為。如果過于頻繁地應用表揚性評價語,則會降低語文課堂評價的激勵性價值,令學生感到“原來得到教師的表揚,是如此簡單”,從而致使學生“淺嘗輒止”,在學習中出現敷衍了事的狀態。此外,過度運用表揚性、贊美性話語,還會令學生滋生自滿心理,無法進行精準的自我判斷、自我反思,嚴重限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導致課堂評價效果大打折扣。在學生學習生活、班級生活中,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做到“十全十美”,存在一些失誤與缺點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所以,關鍵之處在于教師如何利用有效資源令學生改正錯誤,糾正不良行為。這就意味著,當前語文課堂評價單一化現象急需改善。
(二)賞識教育過于程式化
現階段,在小學中低年段語文課堂教學上,只要學生能順利完成教師布置的習題,又或者準確回答了教師提出的問題,無論結果如何,教師都會對其贊美一番。例如,“你想的很對啊”“太棒了”等賞識性語言貫穿了整個語文課堂。然而,教師的這一類課堂評價語似乎只是隨口而出,并沒真正立足學生現實表現及實際需求,只是為了追隨新課程改革觀念,力爭尋思改善現有的賞識教育狀態。換言之,這樣的賞識性教育并不具備實效性,不能真正發揮激勵學生的價值。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隨意表揚學生,不曾經過理性分析,那對于一些思維活躍、創造意識強烈的學生而言,是極其不公平的。所以,教師應嚴禁杜絕濫用賞識性語言的行為,齊心協力扭轉賞識教育的“低效”局面。
(三)課堂評價針對性不足
〖JP2〗一般來講,小學語文課堂評價具有導向性作用。通過教師的合理評價,能夠令學生實現自我反思,及時調整自己的思維意識,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指明方向。具體來說,如“你的答案真的太精彩了”這一類的評價語,并沒有點名學生的答案到底是“哪里精彩”,沒有針對學生答案的精彩之處展開點評,聽起來十分籠統,時常令學生產生“云里霧里”的感覺,甚至會給學生帶來心理誤解:“原來我這么不經意的表現,都能讓老師給出這么高的評價呀!”長此以往,就導致學生越來越不重視教師的贊賞性評價了,從而無法真正展現語文課堂評價語的正面導向作用。實際上,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現實表現,無論是內容上,抑或者思維含量上,都存在一定差別。有些學生的想法過于大眾化,有些學生的想法又過于小眾化。所以,教師在評價時一定要找準“針對性”,否則只會限制學生的思維能動性,不利于挖掘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習潛能。
三、 小學中低年段語文課堂評價語運用的改進策略
(一)注重評價導向性
小學語文課堂評價的目的,在于要高效服務語文課堂活動,促使學生扎實記憶語文知識,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科素養。為此,小學語文課堂上的評價,應講究“激勵性”原則,凸顯賞識教育的導向功能。立足表揚學生的基礎,適當做出批評,以確保學生能及時反思自身的不足,進而擺正自己的位置,明確未來發展方向。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善于調動智慧性語言,采取“拋磚引玉”等手段,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為學生的上進行為指明方向,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打造更加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例如,語文教師在夸獎學生思維獨特時,便可以說“你能聯系現實生活想出這樣的答案,可以見得你非常愛動腦思考了”,這樣的表揚就很有針對性與導向性,既肯定了學生思維的獨特,還暗暗地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時要注重聯系生活,多多動腦思考,從而在學生面前發揮了積極的引導價值。同時,如果學生的回答與問題主題偏離,教師便又可以用啟迪性語言幫助學生理清問題思路,如“好啦,我們先不要著急著回答,是不是應該這樣想一想呢?”“你說的也很對,但是不是還可以從其他的角度考慮一下呢?”等。此外,在提出開放性問題時,教師不應迫切做出總結評價,要多多收集學生的反饋與建議,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刺激學生開動腦筋,不斷創新思維與答案,從而令語文課堂變得越來越“精彩紛呈”。
(二)注重評價人文性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倡“人文教育”,將人文關懷及人文精神貫穿于整個語文課堂。人文性語文課堂,實際上就是民主性語文課堂,倡導師生間的平等及相互尊重。在具體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包容學生個性,尊重學生人格,允許學生“異想天開”的想象,鼓勵學生差異化發展,令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都能得到認可。在人文性語文課堂上,教師萬萬不可運用帶有任何“歧視”色彩的語言,尤其是在批評學生的時候,需要把握語言的藝術尺度,不可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基于此,當教師評價時,應做到“循循善誘”,努力幫助學生“糾錯”,促使學生認知自己的問題,從而看清自身的“短板”所在,為日后發展做好鋪墊。有教育學者曾提出,當代教師應“蹲下來與學生交流”。事實上,這里的“蹲下來”并不是指教師要用蹲著的姿勢跟學生對話,而是指教師應轉變自身的教學態度,努力放低自己的身段,實現心靈與心靈上的平等交流。如,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有人可能會存在表達障礙,一時間難以清楚闡述。在這種狀況下,如果教師一味地采用粗暴語言斥責學生,那么便會燃起學生內心的怒火,并讓學生變得越來越膽怯,不敢在班級內發表個人想法,甚至以后都不敢說話了。此刻,如果教師能通過“我相信你的想法和我的一樣”“大膽地說出來,讓我幫你分析分析好嗎?”等語言,便能通過這一類的提示性話語指引學生“敞開心扉”,令學生慢慢吐露自己的心聲。在教師的啟迪性語言作用下,學生的內心會變得特別輕松,并對教師產生敬愛與感激之情。所以,語文教師應善于運用人文關懷性的評價語言,幫助學生緩解不知如何回答問題、不敢回答問題以及怕回答錯問題時的尷尬,小心翼翼地保護孩子們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