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曼麗
摘 要: 在溫室效應作用下極端氣候出現頻率增強,同時人們對地球的索取日益加劇,生態平衡的破壞造成災害頻發,結合教育領域展開防災減災教學成為當下發展重點?;诖?,文章首先闡述了初中地理防災減災教育教學的必要性,并結合當下初中地理教育現狀展開防災減災教育教學現存問題分析,繼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初中地理防災減災教育教學措施,旨在實現災害教育的教學滲透。
關鍵詞: 初中教育;地理教學;防災減災
一、 引言
針對初中階段展開防災減災教育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可增強學生災害認知,了解基礎性自我防護手段,面對自然災害,學生可井然有序進行針對性措施,以此提高自然災害下的學生安全指數。但結合現階段初中地理來看,在教學目標驅動下,防災減災教育教學存在一定不足。為落實初中地理的防災減災教學,需以教學內容為基礎展開教學調整,實現災害知識教學的同時,兼顧教學創新。
二、 初中地理防災減災教育教學的必要性
結合《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來看,其中表明地理課程應切實教授地理技能與知識,并增強學生生存能力。由此不難看出對于初中地理教學而言,實現防災減災的教學滲透具有較強必要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1. 樹立災害意識。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來,對于自然災害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同時各類洪澇、干旱、臺風的災害頻發,將防災減災教育教學納入初中地理教學,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災害防護意識,增強初中地理教學有效性;2. 培養災害防護技巧。防災減災知識的掌握便于學生提高災害應對技巧,面對各類自然災害時,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生存能力,在災害防護技巧支撐下可實現有效自救與互救;3. 健全可持續發展觀念。地理教學是關于人與地球的自然科學,人的活動可改變環境,初中地理學習防災減災知識,學生可了解生態環境對災害的防護作用,結合災害誘發因素,增強學生生態認知,以此強化學生可持續發展觀念。
三、 初中地理防災減災教育教學現存問題
結合現階段初中地理教學來看,面對中考、會考壓力,初中地理防災減災教育教學仍存在較大不足。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地理作為與防災減災教學最為契合的科目,其地理知識點中存在一定防災知識,但受到教學進度與教學任務限制,導致教師防災減災教學并未落實到日常教學活動中,僅于特定章節學習相關知識,導致在地理教學中,防災減災教學效果不佳;第二,在傳統講授式課堂影響下,防災減災教學普遍以講授為主,學生對于災害知識的認知僅停留在表面,而防災減災教學應結合實踐展開教學,純理論性教育制約了實際教學質量;第三,自然災害類型眾多,基于初中地理展開防災減災教學時,無法借助初中地理知識解釋全部災害現象,而現階段防災減災僅針對地震等相關內容展開教學,具有一定片面性,導致學生對于自然災害的理解存在偏差;第四,為強化學生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其生存能力,在初中地理防災減災教學中,其內容主要以生存技巧、防災減災理論為主,人地協調、生態保護等知識占比不大,繼而阻礙初中地理防災減災教學質量的提升;第五,現階段初中學生并未經歷2008年汶川大地震,無法切實理解自然災害的破壞性,導致學生對于防災減災知識的學習存在不重視問題,學生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初中地理教學有效性大幅度降低。
四、 基于初中地理的防災減災教育教學措施探討
為切實緩解初中地理防災減災教育教學問題,提高教學質量,可從深度挖掘教材資源、加強地理實踐引導、跨學科深層次教學、人地協調觀念培養、課程教學評價優化五個方面展開優化。
(一)深度挖掘教材資源
自然災害可造成不同層次的財產損失、資源破壞及人員傷亡,主要包括以臺風、洪澇為主的氣象災害,以地震、水土流失、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以災害性海浪、赤潮為主的海洋災害,以生態平衡紊亂的生物災害。在實際初中地理教學中,防災減災內容主要集中在人教版初中地理《自然災害》一課中,主要學習防震減災、長江黃河治理等內容。但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可實現防災減災教學的內容并不局限于《自然災害》一課,高質量的防災減災教學應實現初中地理的全方位滲透。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海陸變遷》一課中,可結合地殼運動、板塊構造學說、大陸漂移學說等普及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知識,并結合地殼運動規律展開防災減災教學;《多變的天氣》一課中要求學生看圖識別常用天氣符號,能夠看懂簡單天氣圖。在天氣符號教學中,教師可對天氣圖中雷電、臺風、暴雨、霧霾等可能造成災害的符號重點講解,并可根據藍、黃、橙、紅顏色區分氣象災害危害等級;學習《人文環境》時,需引導學生了解人類生產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沙塵暴、干旱等自然災害,并有針對性地進行防災減災措施教學;在《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日本》一課中,可針對日本地震頻發特點,進行地震防災減災教學,通過了解日本抗震措施,深化學生對地震防災減災的認知。
(二)加強地理實踐引導
防災減災教學僅依賴純理論教導無法切實發揮其教育價值,應結合一定實踐活動展開有針對性的防災減災教學。但在應試教育下,初中地理的教學目標仍以知識掌握為主,面對有限的地理課時,無法切實展開地理實踐教學,但隨著教育事業發展,對實踐課程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2018年下發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為實踐性防災減災教育奠定了基礎。在實際教學中,可實現地理課程、綜合實踐課程、防災減災教學的三者統一。例如,在教師帶領下參觀救災物資儲備中心,在實踐體驗中深化學生防災減災認知。除此之外,可深入社區,由學生自主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活動,實現防災減災教育的同時,兼顧責任感培養;另外可基于教室展開地震避險等防災技能演練,在真實模擬下提高學生災害應對能力,為保障實踐課程教學質量,學生需以實踐報告形式進行記錄,并借此契機回顧防災減災知識。
地理作為自然科學科目,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地理實驗,在實現防災減災教學滲透過程中,可借助地理實驗實現教學創新。例如,在世界地形圖模型輔助下,由學生展開地形觀測,通過觀察山地、盆地、丘陵、高原、平原等深化地理知識理解。教師可借助世界地形圖模型針對五種基本地形展開防災減災教學,講解不同地形易發災害與基礎防護手段,并圍繞易發災害展開防災減災指導,引導學生形成防災減災意識,以此實現防災減災教學在初中地理中的全面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