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鋒
摘 ?要:數學思考在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被列為四大教學目標之一后,也引發了教師們的思考。學生數學思考的培養,是讓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僅僅是習得知識,而是走在求知的路上,使數學真正成為學生未來發展的有力工具。
關鍵詞:數學思考;學生;求知
一、積累感性經驗,讓數學思考有本有源
人的思考方法和思考結果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依賴于人的背景知識,所以讓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有助于他們對概念理解得更深刻,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數之間的關系。
二、做說導之有序,讓數學思考有條有理
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重讓學生進行有序的數學操作活動,在本單元的四節課中,在動手做之前,教師必須進行指導。如讓學生找計數器、小棒,強化找和擺的過程,比如36+23,撥計數器、擺小棒時要先或擺第一個加數36,再拔或擺第二個加數23,最后看一看十位是幾,整捆的有幾,個位是幾,單根的有幾根,如果沒有細化到操作的指導,很多孩子根本無從下手,更談不上有條理地思考了,在孩子動手操作中,孩子們的思維是跟著操作的順序進行的,有一定的邏輯順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亂,學生的大腦中就無法形成一條清晰的思路。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經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思維活動,思維的條理性可得到提高。
三、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讓數學思考有理有據
在平時的教學中,數學思想方法需要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加以分析、提煉才能使這顯露出來。《拔蘿卜》一課中,讓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學生在動手,在交流,課堂上很熱鬧,很豐富。北京師范大學的肖川授曾經說過,讓學生“動”起來是改革的一個目的,但光“動”起來遠遠不夠,不能停在表面的熱鬧,面應該“靜”下來進行數學思考,實現縱向數學化,讓學生的思維往深處發展。教師還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比較,找出三種思維層次雖然形式不同,但是這其中是有共性的.讓學生在多種方法中比較分析,并且歸納出:只有相同計數單位才能相加。
四、多種數學語言互譯,讓數學思考有聲有色
數學思考最終要以數學交流來呈現,數學交流是以數學語言為載體和工具的。通常數學語言可分為:普通語言、圖形語言和文字語言。如學生看圖文語言提完問題后,我讓學生把條件和問題連起來說一句完整話,這正是訓練把圖文語言轉換成普通語言,再如嘗試計算36+23時,除了拔計數器、擺小棒以外,還是許多孩子會用畫圖形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接著,在教孩子們進行豎式計算,應注意和的數位也應該要與加數的相同數位對齊,再次引導學生可以借助小棒進行,6根單根加3根單根是9根單根,所以9要寫在個位上,和6與3對齊。實際上是使數學思維活動進行了若干次“具體一一抽象一一具體”的轉換,語言是思維的體操,只有多次做體操,思維才能更加敏捷!
正因為數學知識是顯性的,數學思考是隱性的,因此數學思考的培養必須滲透到我們的每一節課,每一個習題中。
(責任編輯:陳華康)
參考文獻:
[1]王蘇偉. 數學思考力:“探索與實踐”教學的應然訴求[J]. 小學教學參考,2021(14):76-77.
[2]陳其艷. 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J]. 試題與研究,2021(12):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