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
【摘? 要】語文,是人們眼中的花開,也是人們眼中的水流,代表著美好的事物,也凝結著人們的思想。小學生學習語文,就是一個不斷積累感悟的過程,能夠在感悟中升華自己的思想。小學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能夠加快學生的學習進程,讓學生走近語文,抓住語文。教師圍繞生活實物、幻燈片課件、課堂問題,對學生進行了豐富的指引,調動了學生的參與。
【關鍵詞】小學語文;參與習慣;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09-0181-02
【Abstract】Chinese is the flower in people's eyes and the water flow in people's eyes. It represents beautiful things and condenses people's thoughts.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Chinese is a process of constantly accumulating perceptions,and can sublime their thoughts in the perception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guid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room,which can speed up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tudents,let students approach Chinese and grasp Chinese. The teachers gave students a wealth of guidance around the real objects of life,slide courseware,classroom problems,and mobilized th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 Participation habits; Methods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形成參與習慣,是為了讓學生盡快適應語文課堂的生活,使學生能夠由畏懼語文變為語文課堂的主人,享受語文探索的樂趣,發展學生的潛力,幫助學生形成語文學習的習慣。教師借助生活實物,可以為學生構建語文與生活的橋梁,讓學生知道知識是來源于生活的,不能脫離于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的生活意識;教師借助幻燈片課件,使學生在幻燈片課件中看到了知識的豐富內容,了解了語文身上凝聚的絢麗色彩,有了眼前一亮的學習感受;教師借助課堂問題,引導學生走近了課本閱讀,讓學生隨著問題的深入,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發展了學生的語文思維。
一、借助生活實物——構建語文與生活的橋梁
小學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形成參與習慣,可以借助生活實物來幫助學生構建語文與生活的橋梁。學生在生活實物的幫助下,能夠發現語文知識的具體體現,了解語文是怎樣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的,又是怎樣通過描述生活中的事物來展示自己的魅力的。學習《我要的是葫蘆》,筆者為了使學生知道葫蘆的生長過程,促使學生在課文中懂得做事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價值,在教學中為學生準備了葫蘆工藝品,讓學生對其進行觀察,感受葫蘆的形狀特點。學生觀察葫蘆工藝品后,被葫蘆獨特的形狀打動,想要知道葫蘆是怎么長成這個樣子,又是怎樣受到人們的追捧的。筆者便將學生帶入課文中,組織學生閱讀,讓學生了解課文中的主人公是怎樣對待葫蘆的。學生閱讀課文后,知道了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人種葫蘆,每天都盯著葫蘆看,想要得到漂亮的葫蘆,但是對葫蘆葉子上長出的蚜蟲不聞不問,表示自己想要的只是葫蘆,不是葉子。久而久之,蚜蟲越來越多,將葫蘆葉子吃掉了,葫蘆也慢慢變黃,逐漸脫落了。這個人不僅沒能得到葫蘆,還失去了葫蘆藤。為了方便學生理解,筆者立足現實生活,為學生介紹了植物生長的過程,使學生知道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是植物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每一個環節對植物來說都十分重要。學生了解了這一生活基礎后,很快就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錯在了哪里,認為他只看到了葫蘆,卻沒有看到葫蘆與葫蘆葉子是一體的,葉子生病了,葫蘆也會生病。學生表示以后看待事物會從整體出發,避免一葉障目。這樣,學生在生活實物的引導下,形成了觀察生活的意識。
二、借助幻燈片課件——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小學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形成參與習慣,可以借助幻燈片課件幫助學生集中學習的注意力。學生在幻燈片課件的幫助下,對語文知識進行了觀察,了解了語文知識豐富多彩的一面,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享受到了互聯網的便利。學習《小蝌蚪找媽媽》,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小蝌蚪的特點,知道蝌蚪會長成青蛙這一事實,幫助學生抓住語文學習的樂趣,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了幻燈片課件,讓學生跟隨課件來一探究竟。學生觀察第一張幻燈片課件后,發現了一只綠色的青蛙和一只黑色的蝌蚪。筆者讓學生對比青蛙和蝌蚪,說一說它們有什么形態特征上的共同點。學生對比青蛙和蝌蚪的形狀后,認為二者沒有相似的地方,是不同的。接著,筆者繼續為學生播放第二張幻燈片,揭示了青蛙是由蝌蚪發展而來的這一事實。
學生觀看第二張幻燈片后都表示不可思議,對蝌蚪是如何成長為青蛙的過程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筆者便帶領學生對課文進行了閱讀,讓學生了解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又發生了怎樣的身體變化。學生對課文展開閱讀后,知道了課文主要記錄了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描述了小蝌蚪與鯉魚、烏龜的對話,揭示了小蝌蚪在對話過程中發生的身體變化,指出了小蝌蚪最終會變成青蛙這一事實。學生在分析課文內容的時候,知道了蝌蚪的身體是會一點一點發生變化的,直到變成青蛙的樣子。筆者在第三張幻燈片中為學生展示了蝌蚪演變成青蛙的過程,讓學生清晰了解了青蛙與蝌蚪的關系。學生觀看幻燈片后,了解了蝌蚪的變化過程,理解了蝌蚪的媽媽是青蛙這一生活常識。這樣,學生在幻燈片中,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集中了學習注意力,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感受到了語文世界的多姿多彩。
三、借助課堂問題——刺激學生開動腦筋思考
小學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形成參與習慣,可以借助課堂問題來刺激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學生在課堂問題中,對語文知識進行了系統的思考,梳理了課文的結構,熟悉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懂得了怎樣發散自己的思維,尋找問題的答案,完成對知識的剖析。學習《青蛙賣泥塘》,筆者為了使學生完成對課文的梳理,促使學生開動腦筋,在教學中啟發學生思考問題:文中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童話故事?青蛙最后賣掉泥塘了嗎?學生圍繞問題對課文進行了閱讀和分析,知道了課文講述了青蛙感覺自己所在的泥塘不好,想要賣掉它,去一個更好的地方。青蛙在賣泥塘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同的小動物,它們都給青蛙提了不同的建議。青蛙在它們的建議下,對泥塘進行了改造,想要符合小動物的購買預期。但是隨著改造的增多,青蛙重新發現了泥塘的美,反而不舍得賣掉了。學生被故事的內容吸引,感受到了青蛙賣泥塘的波折,體會到了童話故事結局的圓滿,順利給出了問題的答案。這樣,學生在思考課堂問題的過程中開動腦筋,自主總結了問題的答案,熟悉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形成了積極分析的習慣。
四、結語
總之,本文通過借助生活實物、借助幻燈片課件、借助課堂問題,構建了語文與生活的橋梁,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刺激了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引導學生養成積極參與課堂的習慣。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知道了語文并不僅是基礎的生字學習和拼音學習,還有閱讀中的點滴樂趣,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對人們的表達和思想提升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學生不再逃避語文學習,而是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語文課堂中,與教師進行良好的溝通,分享自己在語文學習中的感悟,方便教師靈活教學,共同促進語文課堂的優化。小學語文教師在調動學生參與的時候,對學生在課堂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了解了學生的現實需要,能夠在滿足學生的基礎上對課堂進行優化,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環境。
參考文獻:
[1]王立軍.研究小學語文課堂貫徹“生本”理念的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7(36).
[2]曹志芳.淺議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J].中國校外教育,2017(36).
[3]林聯勝.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17(36).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