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巍

新一輪課程改革進入深水區,對教師的專業情懷、學科素養、研究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參加人員多,深度參與少”“布置任務多,深度思考少”“教研時間多,有價值的策略少”“研究如何‘教的多,關注學生怎么‘學的少”,這是校本研修活動普遍存在的問題。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四十九中學校依托學科團隊,直面課程改革中的教學問題,頂層系統設計校本研修的完整體系,提高教師共同體的專業能力,推動學校教育內涵式發展。
借船出海,內部挖潛
借船出海,學校主動預約教研員定期來校視導。各學科教研組圍繞研修主題,先自行開展研究活動,初步形成教學策略,并進行教學實踐。隨后,教研員對課例進行觀察,多角度為研修活動科學把脈,指導教學策略的調整與優化,并對后續實踐成效進行追蹤。教研員前瞻的教育理念、獨特的觀察視角、高站位的思想引領,助推學校形成了科學完整的研究鏈條,有目的、有準備、有主題、有思考、真研究的教研視導,不僅促使教師專業能力快速成長,還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校將主動預約教研員視導這一行為制度化、常態化,從而形成教師自我反思、團隊合作互助和專家智慧引領的強大合力,提升了教師的判斷力與研究力,增強了教師的思維力與執行力。
學校深化主題式校本研修,構建特色化科學研修體系,確定校本研修的模式為“一課兩講”式課例研究。學校以課堂實戰為載體,以課例研究為主線,以“一課兩講”為形式,以“讓學習真正發生”為核心問題開展研究。在系列化校本研修中,學校側重動態課堂的研究過程,努力實現學科團隊共同研課、共同上課、共同磨課、共同拓課的動態研究樣態,從而激活教師團隊的研究力,使個體經驗凝練上升為群體教學智慧。
“課例研究”是教師課堂教學“軌跡”的真實反映,是一種以“課例”為載體、以觀察為手段、以教學問題為對象、以互動對話為特征、以行為改變為目的的教學研究?!罢n例研究”能夠實現“教學與研究一體化”,是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
科學確定主題,為課例研究立“魂”
“課例研究”應該做到“有主題、有目標、有方法、有拓展”。沒有研究主題的課例研究,容易回到傳統教研的“就課論課”,對問題的討論角度廣泛但不夠深入和透徹。主題如何確定,是教師遇到的第一個難題。筆者以為,校本研修的主題一定不要大而空,而應該“小題大做”,聚焦教育教學核心問題,挖掘“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真問題。
研修主題的確定應以生命教育理念為引領,可以依據三個角度:基于教學問題的思考,如語文教師如何“長文短教”,讓學生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如大問題教學策略的研究與實踐;基于學生成長的需要,如怎樣建立家庭實驗室,提高學生研究能力。
課例研究主題可以與學科“小課題”有機整合。學校統籌管理教研、科研、培訓等工作,集中問題、精準發力。通過專題講座培訓全體教師,通過課例解析的具體指導,引導教師嘗試從學科中常見的困惑、教學中常見的疑難點、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課改核心理念的踐行等方向入手,確定研修主題,同時作為學科研究的“小課題”。既沒有過多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又解決了教學實際困惑。
學校采取學段式主題研究與學科式主題研究并舉的方式,使校本研修更具針對性。學校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分別開展低學段和高學段的研修活動,如低學段為了解決小初銜接問題,在六年級開展主題為“如何搭設小初銜接學科過橋課程,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系列課例研究,讓孩子們信心滿滿地邁穩中學的第一步。學科式主題研究貫徹整體構建思想,具有專題性、系列性、連續性和遞進性的特點。學科研修主題注重從“小角度”研究“大問題”,角度雖小,但成果的遷移性強,可以廣泛應用于高效課堂的建設。
一課兩講,為課例研究立“法”
學科備課組是開展研究的“獨立團”,圍繞研修主題,備課組自行選定典型課型,采取“一人執教,多人觀察”的教學策略。由第一位教師在課堂中實踐,“觀察團”的教師圍繞“主題思想”和“核心問題”做好觀察和記錄,議課時有理有據地提出問題。課后“后援團”——學科教研組骨干教師積極參與課堂會診,分析課堂問題并“下處方”。隨后,由第二位教師再次走進課堂,在實踐中檢驗研究成果,進一步完善教學策略。
學校倡導“研究結果固然重要,但過程性研究更重要”的理念。教師在做課例研究時,制作和開發多種課堂觀察量表,用以記錄課堂教師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站在數據上分析,跳出數據外思考,通過基于“事實與數據”的理性分析,引發教師間的深度對話。運用量表分析,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問題出課堂,透過現象研本質。
“一課兩講雙師同堂”成為課例式校本研修常態,學校還開展了“我與同伴互助式一課兩講”、“我與名師引領式一課兩講”、畢業班主題課堂教學研討課、骨干教師課例匯報課、集團青年教師大賽課等活動,目的是提高不同層次教師的教學研究力,促進學習共同體的建設與發展。
深化主題式校本研修,教學問題縱深化研究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通過不斷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適應社會未來發展的人才。這也標志著教育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站在時代發展的節點上,學校將主題式校本研修進一步深化,重點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學習系統,形成有機的、整體的思維鏈條,助力學生收獲高質量的學習生活,走上終身發展道路。例如物理課教授“杠桿原理”,教師放手讓學生盡情“玩”,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學生逐漸“玩”出杠桿原理,“學”到應用智慧。
課例式校本研修結束后,學校及時指導教師撰寫課例,講述教學背后的故事。教師需要圍繞“獲得了哪些理性的認識”進行概括和提煉,并從普遍意義上作出詮釋。對課例的詮釋實際上就是說明對課例研究不同階段出現的問題是如何理解和處理的,包括課堂教學采取何種改進措施及其理由,也就是要講出課堂教學“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使讀者明白其“背后的故事”。
課例式校本研修的有效開展,構建了師生發展共同體,點燃了教師的生命激情。各學科做到真研究、真實踐、真提升,真正解決了教學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在民主、開放、尊重的研修文化下,全校師生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課堂變得靈動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思維習慣等素養都得到了鍛煉。教師的教學觀念與專業能力有了較大提升,形成多篇有價值的課例研究報告,成為寶貴的研究資源。教師團隊凝練了較為科學的教學主張,不同領域的創新教學實驗也隨之開展起來,形成了系列化、專題式微課資源庫和學科教學習題庫,學校的社會美譽度不斷提升。
教育,成就生命完整的教師,培養生命完整的學生。學校將不斷深入推進課例式校本研修,以點帶面、整體推進,逐步提升校本研修的專業品質,構建更加民主、開放、尊重的研修文化,積累更為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使更多“麥田守望者”不斷收獲自我生命的成長,為每一株麥苗的拔節鼓掌。
(作者系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四十九中學校校長)
責任編輯:黃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