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興起,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正在不斷重塑教育形態,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與學的關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教育的許多問題更加凸顯,人們期待重建良好的教育生態,讓教育更好地適應新的時代、新的環境,創造更好的教育。
朱永新 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中國民族促進會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常務委員,中國教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學術委員會顧問,葉圣陶研究會副會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
適應教育新環境
何為教育新生態?生態一般解釋為生物在一定自然環境下生存與發展的狀態,教育新生態就是教育在新的時代、新的環境下生存與發展的狀態。因此,營造教育新生態就是如何讓教育更好地適應新的時代、新的環境,如何創造更好的教育。
那么,當前我們處于怎樣的新環境中呢?我認為可以從硬環境和軟環境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硬環境
從硬環境來看,主要有三大特點:全球化(國際化)、信息化(數字化、技術化)、市場化(資本化)。
全球化 當下整個世界已經成為一個地球村,關起門來辦教育已經成為過去式,教育資源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配置,中國的學生可以方便地學習哈佛、耶魯等名校的網絡課程。然而,中國的學校如何從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資源中提取精華,為我所用,是全球化背景下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信息化 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已經給教育發展帶來了深度變革,這種變革是我們過去難以想象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讓我們相信,在虛擬的教育背景下,我們也可以順利完成教學。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人類的知識儲量飛速增加。19世紀人類的知識儲量50年翻一倍,20世紀初是30年翻一倍,到了90年代幾乎是每年翻一倍。近三十年來,人類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過去兩千年的總和還要多。面對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信息的泛在化為教育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如何從如此海量的信息中選擇適合的內容,也給教育提出了挑戰。
市場化 當前教育受資本的影響是難以想象的。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這雖然是一份講述生產要素配置如何從低質低效走向高質高效的文件,但從教育的角度來看,也涉及教育要素配置的問題。未來,市場資本對教育本身提出的挑戰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二、軟環境
人本化 “以人為本”雖然不是一個新概念,但應該成為當前教育的主題。教育應該從過去以知識為本、應試為本走向關注人本身的發展。
民主化 民主化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教育機會均等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均衡的問題,即民主化問題。如何通過更好的教育資源配置來實現教育公平,依然是教育面臨的一個挑戰。
個性化 教育中“以人為本”概念中的“人”關注的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體的人。過去大工業時代的教育更多的是關注整體的人,不是把學生當作個體,而是當作機器生產過程中的一個要素來看待,所以這樣的教育強調的是整齊化與標準化,現在的教育則更加強調個性化。當然,硬環境的發展也為個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
探索教育新結構
面對新時代下硬環境和軟環境的變化,教育應該如何更好地適應新環境呢?我所著的《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走向學習中心——未來學校構想》兩本書中也探討了這個問題,其中一個核心觀點是:傳統教育的房子已經放不下現代教育,我們要構造一個新房子,打破傳統學校的構造,從而實現真正的教育結構變化。
然而,我們在教育信息技術上投入了那么多,為什么教育還是沒有我們所期待的變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教育結構沒有發生變化。只有教育結構發生變化,新的信息技術才會發揮真正的作用。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重新思考教育。
一、構建學校新形態
構建學校新形態,也就是解決在哪學的問題。過去只要想到學習就是在學校,教育資源集中在一個被稱作學校的地方,有學問的人會選擇在學校當老師,反映人類智慧和思想財富的圖書也集中在學校的圖書館里。而現在,教育資源泛在化,學習地點不再局限于學校,移動終端可以學習,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科技館也可以學習,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未來,學習的場景會更加豐富,會出現更多的學習中心,在哪學、什么時候學,都將有更大的自主選擇性。未來教育是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的學習共同體,學習者會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和自由。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無論是全球范圍的居家在線學習,還是已經初見端倪的網絡學校,都已經告訴我們,學習不一定非要在學校完成。這對傳統學校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為未來教育變革提供了新的可能。我設想,未來在教育機構學習和傳統學校學習可能具有同等效力,這也倒逼傳統學校提升教學水平,增強師資力量。
二、制定課程新標準
制定課程新標準,也就是解決學什么的問題。現在學校的教學內容與100多年前英國哲學家斯賓塞提出的“什么知識最有價值”命題時的課程體系基本上沒有變化。100多年來,人類知識儲量的發展如此迅速,所以教學內容不得不不斷地做加法,雖然學科沒有改變,但每門學科的深度、廣度遠遠增加了,這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據統計,中國孩子的學習時間差不多是國外發達國家孩子的1倍左右,雖然中國孩子的成績更好,但所花的時間和成本要比其他國家孩子高得多,我認為這是一種很大的浪費。如果我們的學習更簡單一些、更容易一些,和生命、生活結合更緊密一些,學得更有效率一些,跟每個人的發展、成長結合得更緊密一些,我們的教育可能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因此,國家迫切需要進行一次新課程改革,盡管從1949年到現在我們進行了八次課程改革,但這次的新課程改革必須是一次革命性的變革,甚至應該是引領世界課程變革的一次探索。對此,我認為,整合學科是新課程改革的首要任務,“學生應該學什么”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我的團隊所發起的“新教育實驗”教育改革行動從五年前開始研究未來課程,其中一門課程為生命教育課程。對基礎教育階段的生命教育,新教育實驗認為有三個層次:珍惜生命——不僅珍惜自己的生命,還要珍惜別人的生命,不僅珍惜人的生命,還要珍惜動植物的生命;熱愛生活——生命是在生活中展開,教育應該讓孩子們能夠多才多藝,讓孩子們能夠陶冶情操,成為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成就人生,也就是達到馬斯洛需要層次最高端的自我實現。生命教育,簡言之就是旨在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我看來,基礎教育階段孩子們需要的是基本的整體知識,即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而不是很具體的某一學科的知識,某一學科的知識應該是個人的選修課。未來,學校應該有50%的時間留給孩子學習自己想學的課程,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要學的方向。
三、探索學習新方式
教學形態和內容的改變,必然引起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很難45分鐘全程關注課堂內容,教師也很難在45分鐘將教學內容全盤托出,因此,課堂時間彈性化可以給教育帶來很大的變化,也將使教學方式有更大的變革空間,項目式學習、主題式學習、研究性學習、合作式探究將是未來學習的重要方向,混齡學習、能者為師將成為教育新格局。
例如,重慶市謝家灣小學取消了上下課鈴聲,沒有統一的上下課放學時間,孩子們可以在上課的時候自由地去喝水、上洗手間,學校希望孩子們能夠在這樣的狀態中理解學習與生活的直接關系和價值回應。學校也沒有統一的大課間操,每個班有各種自編操,因為這樣的機制,大家實現了跨學科、跨年級。學校還邀請家長全天候駐校觀察,給他們辦公室,讓他們沉浸到每一個環節中。學校管理者認為,教育是兩個世界的相遇,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們都能找到自己的路徑,并接受這樣的目標和路徑,為此付出積極努力。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讓所有的目標、方法和結果,與每一位孩子高度相關,讓他們能夠利用知識、技能、態度與情感價值觀,面對不確定的未來,讓他們在參與社會、國家與世界發展中發展主體性,具備中國責任、世界視野和人類情懷。
四、形成合力新格局
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是0~3歲,這是孩子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也是孩子認知能力、行為習慣養成最關鍵的時期,這一時期孩子并未進入學校,因此高素質、高水平的父母陪伴就顯得尤為重要。由此可見,父母在教育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大規模的居家在線學習也暴露出當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原本父母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卻使得親子關系更加緊張了。這一現象的產生與父母對教育的認知、對孩子的理解、和孩子的感情有很大關系,也是未來教育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我們需要花更大的精力去提升父母的素養,提升全社會的素養。
同時,在未來這個“能者為師”的時代,傳統的教育教學體系將會被打破,教師素養也亟待提高。然而,當前的師范教育存在很多疑問:設置的課程能否培養出社會真正需要的高水平教師?高水平的教師需要經過怎樣的路徑才能真正實現?我認為,要使社會的教育水平達到高水準,必須是社會最精英的人才從事教育。因此,我希望家庭、社會、學校、政府能夠攜手合力,共同推動教育發展,形成更好的教育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