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斌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治平學區馬合小學 甘肅 靜寧 743400)
畫圖在學生的意識印象中,具有更為直觀、形象化的特點,小學四年級作為小學階段的承接年級,學生容易出現理解偏差的現象,利用畫圖策略幫助學生更好的解決數學學習問題,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
小學生正處于思維邏輯發展的初期階段,個體理解偏差可能會導致一些學生對于文字題目的理解能力相對較弱,致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存在一知半解的現象。對此教師可以采取畫圖策略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文字題目,轉變為更加清晰具體的畫圖題目,幫助學生理解題目,從而達到有效解決問題的目的。
比如在求解“紅旗鎮原來有一個寬20m的長方形停車場,后面因為經濟發展,政府決定擴建公路,這樣下來停車場的寬度減少了5m,這樣下來停車場的面積減少了150m2,請問現在的停車場是多少平方米?”這道題的已知條件相對比較多,如果簡單的查看題干框架也較為復雜,很多學生在面對這樣相對抽象的題目的時候,會感覺到無從下手。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題目的已經條件畫出來,并且引導學生將未知的條件打上問號,逐步的進行解決,在課堂的教學引導中,學生們畫出一幅圖。長方形的那個用這種解法正比例面積除以寬等于長,寬為5m對應面為150m2而減少后寬為20-5=15m。
150÷5x(20-5)=450(m2) 150×[(20-5)÷5]=450(m2)
解:設現在面積為xm2
x:150=15:5
5x=150x15
x=450
通過畫圖作為輔助,學生能夠能見快速的、準確的理解到題干的知識點,幫助學生更好的理順邏輯思維,順利解決該問題。
心理學研究曾經表明,兒童的認知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大多數時候是這樣的一個過程,第一步動作感知、第二步前運算、第三步具體運算、第四步具體運算、最后一步則是形式運算。這是一個不能夠調換順序的過程。而畫圖策劃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則可以有效的運用到這個點。教師可以借助畫圖作為橋梁,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幫助學生更好的構建邏輯認知,從而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在教授《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與體積》這一章節的內容后,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這樣的一道教學題,假設我需要一個深度為五厘米的長方形無蓋的筆盒,現在有一張長4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的紙板,需要怎么做呢?筆盒的體積又是多少呢?這樣的問題同時拋出兩個思考的點,一個是怎么做,一個是怎么計算?這樣抽象的題目通過想象是很難理解的,所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動手畫出筆盒的模型示意圖,然后在進行理論計算,通過圖畫作為引導,學生們很快就能計算得出筆盒的體積是30×10×5=1500cm3。為了進一步加深印象,教師還可以接著提問:現在提倡環保不浪費,那么請問如果充分的利用這些紙板,筆盒的體積又是多少呢?很快又有學生算出:35×10×5=1750cm3。通過這樣實際的、貼近生活的案例,步步深入,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于知識點的理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取畫圖的策略,通過畫圖為學生的思考搭建簡易的平臺,不僅能夠讓數學學習變得更加輕松和簡單,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深入理解能力。在學習時間和距離相關的問題時,很多學生會出現無法有效轉化題干信息的情況,如果題目的未知信息變多,那么這一類型的題目,很明顯的就會增加學生犯錯的幾率,針對這樣類型的題目,教師可以通過表格和圖畫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知識點整合,幫助學生更好的提取題干信息,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內容。

譬如教師可以舉例一些跟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話題,如:李曉明同學回家的行程是這樣的。(如圖所示)請問李曉明同學從學生走到家中一共花費了多長時間(分鐘),他從家里到學校的距離又是多少米呢?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制作自己的出行記錄表,然后設置問題給自己的同桌,讓學生之間溝通合作,共同學習、互相分享學習思路,借助主觀的圖片形式,讓學生對于時間和路程這類問題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讓學生明白數學學習基于生活、也能讓生活問題化繁為簡,從而明白數學學習的樂趣,逐步達到提升數學教學的效率。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是一項基礎性的教學科目,在這個長久的教學環節中,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更加的充滿耐心和斗志,不斷的和工作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科學的、有效的斗爭。以畫圖為例,讓其成為一種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小學數學教育事業將走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