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 燕,雷愛春
(淮安市淮安醫院神經內科,江蘇 淮安 223200)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主要發生于老年人群,該疾病為腦卒中主要類型之一,主要病因為動脈系統病變導致的血管痙攣、閉塞或破裂,可造成以偏癱為主的肢體功能障礙[1]。腦微出血主要是由于腦部血栓導致腦微血管病變引起出血所致,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肢體無力、頭暈目眩等,其是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2]。臨床研究發現,腦微出血的發生與腦出血、癡呆等疾病的發生具有顯著相關性,因此降低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腦微出血的風險對改善其預后具有重要意義[3-4]。但目前臨床關于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腦微出血發生的危險因素尚未完全明確,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對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腦微出血發生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為急性腦梗死患者腦微出血的防治提供參考和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淮安市淮安醫院收治的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是否發生腦微出血分為出血組(39例)和未出血組(2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見表1。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5]中急性腦梗死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腦微出血者;無其他腦血管疾病者;臨床資料完整者等。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者;有腦部手術史或創傷史者;近期進行動脈穿刺者;凝血功能異常、肝腎功能障礙者等。本研究獲得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①統計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腦微出血發生情況。②單因素分析,對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是否有吸煙史、舒張壓、收縮壓、是否有糖尿病、是否有高脂血癥、是否有冠心病史、是否有心房顫動史、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否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否有腦卒中史、是否有抗血小板凝集治療史、認知功能是否異常等一般資料進行統計比較。③根據單因素的統計結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老年急性腦梗死后腦微出血發生的危險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例(%)]表示,行χ2檢驗;老年急性腦梗死后腦微出血發生的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老年急性腦梗死后腦微出血發生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出血組中有吸煙史、舒張壓升高、收縮壓升高、有糖尿病、有高脂血癥、有冠心病史、有心房顫動史、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未出血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1。
表1 老年急性腦梗死后腦微出血發生的單因素分析
2.2 老年急性腦梗死后腦微出血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發生腦微出血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有吸煙史、舒張壓升高、收縮壓升高、有糖尿病、有高脂血癥、有冠心病史、有心房顫動史、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均為老年急性腦梗死后腦微出血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OR= 1.084、2.188、1.202、9.621、5.686、3.501、5.830、3.943、1.872,均P< 0.05),見表 2。
表2 老年急性腦梗死后腦微出血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急性腦梗死的病理基礎在于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血管管腔狹窄、血液黏稠度升高,導致腦組織局部血液供應障礙,進而引起腦組織缺氧、壞死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腦部血管出現血管痙攣會對腦部微血管功能產生不良影響,引起腦部微血管內皮功能損傷、紅細胞溢出等,導致患者腦微出血的發生[6]。本研究結果顯示,60例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腦微出血的發生率為65%,說明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生腦微出血的風險較高,因此明確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生腦微出血的危險因素,進而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降低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腦微出血的發生風險,改善患者預后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急性腦梗死后腦微出血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包括有吸煙史、舒張壓升高、收縮壓升高、有糖尿病、有高脂血癥、有冠心病史、有心房顫動史、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吸煙可使患者機體吸入大量的去甲煙堿,促進血管痙攣、收縮,使得血管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導致血管管腔彈性變差、管腔變窄,使得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生腦微出血的風險升高。對于有吸煙史的患者需要通過健康教育干預勸導患者戒煙,必要時在征得患者同意后采用醫學方法幫助其戒煙[7]。舒張壓升高、收縮壓升高均為患者血壓異常升高的表現,高血壓可導致患者腦部動脈及微血管出現病理變化,使得血管管壁出現玻璃樣或纖維樣變性,血管壁的強度被削弱,出現局限性的擴張,在患者發生急性腦梗死后,微血管出血的風險大大升高。針對高血壓患者應重視患者血壓的控制,加強病情觀察,加強意識、生命體征的監測,預防腦微出血的發生[8]。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壓、腦血管硬化、血管內皮損傷、紅細胞變形能力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均可對患者血管功能造成影響,急性腦梗死發生后,可對患者腦部其他微血管造成進一步損傷而引起腦微出血的發生。臨床應幫助患者制定合理健康的飲食計劃,嚴格控制糖分的攝取,預防腦微出血的發生。高脂血癥患者長期處于血脂異常升高的狀態,血脂沉積在血管壁容易導致血管硬化和斑塊的產生,引起血管壁病變,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腦微出血的發生,臨床應加強對高脂血癥病情的監測與控制,必要時可通過藥物進行相應治療。有冠心病史的患者通常合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同時機體可能長期出現血壓異常、血糖異常等狀態,導致血管病變的速度顯著增加,因此在急性腦梗死發生后,患者出現腦微出血的風險也隨之升高。心房顫動與機體血流動力學紊亂有關,患者需要長時間進行謹慎的抗凝治療,使腦微出血發生的風險降低。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腦微出血是心房顫動的主要并發癥之一,因此有心房顫動史的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生腦微出血的風險更高[9]。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導致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損傷,破壞機體凝血和纖溶系統平衡,影響機體脂質代謝,使得患者機體長期處于血栓前狀態,促進腦部小血管病變,使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生腦微出血的風險增加。臨床需要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較高的患者進行實時監測,同時可通過口服葉酸與維生素進行控制,降低病情發生的風險[10]。頸動脈粥樣硬化是急性腦梗死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可從多方面導致急性腦梗死的發生,同時頸動脈粥樣硬化可引起血管狹窄,導致遠端灌注不足,引起血管病變的發生,導致急性腦梗死患者腦微出血的發生[11]。因此對于血壓、血脂、血糖水平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異常、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臨床需要給予對癥治療以控制患者病情,降低急性腦梗死后腦微出血發生的風險。
綜上,老年急性腦梗死后腦微出血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包括有吸煙史、舒張壓升高、收縮壓升高、有糖尿病、有高脂血癥、有冠心病史、有心房顫動史、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臨床可據此對有以上特征的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或護理干預,降低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腦微出血發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