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蕓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自主開發校本課程成為教育領域重點關注的問題。在小學階段,學生所使用的語文教材雖經過仔細的挑選、精密的編排,但仍會存在一些不足,如教材內容具有滯后性、課程資源存在有限性等。所以有效開展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的研究是重要且必要的。而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全面地滲透,其與校本課程研究相結合也成了大勢所趨。因此,本文從利用信息技術選擇合適文本、有效編排文本、開展文本教學以及建立評價機制四個方面入手,闡述學校及教師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研究,全方位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研究
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處于發展初期,比起吸收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為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奠定基礎,也使學生后續的語文學習更加輕松。所以學校在進行學生語文學習文本的自主編寫時,應更注重編寫的過程,在編寫過程中要讓教師與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學校要巧妙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使語文課程更加適應時代發展,讓學生以輕松愉悅的心情仔細探究生活,了解自己的家鄉,也能有更開闊的視野,能夠放眼世界,且在認識各種事物后,可以更熱愛自己的祖國。這樣不僅能使學生的情感受到熏陶,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使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的研究真正實現價值。
一、結合信息技術選擇合適文本
(一)所選擇文本的范圍
在進行文本選擇時,首先要突出的便是學校的特色教育。學校特色教育是校本課程組成的重要部分。校本課程也是學校形成特色的一個重要保障。例如,少年稅校作為學校的一個辦學特色,學校會在建設校本課程時將稅法文章編入小學語文課本中,目的是在稅法方面對學生加強教育[1]。在小學階段,稅法的相關內容對于學生而言具有一定難度,這時學校便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制作與稅法有關的動畫,以動畫的形式為學生展現稅法的基礎知識,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也能提高學生探究稅法知識的興趣,達到彰顯學校教學特色的目的。
其次是要引導學生關注國情,了解我國時事政治,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在進行實事內容的選擇時,學校要注意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要選擇有較高可信度、較強感染力與影響力的事件。例如,在教育學生反對法輪功的主題活動中,學校可以選擇新華社出版的文稿《劉思影,我們想念你》對學生展開教育,并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法輪功的危害以及對人造成的傷害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受到極大的感染,其比灌輸以及說服式教育來得更有意義,也能夠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學校還要重視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與鍛煉。在進行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的研究時,要將研究性學習加入其中,開設專門的主題單元,引導學生巧妙利用信息技術深入探究與拓展材料知識,使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得到提升,同時也實現了課堂內外活動的結合以及語文學科與社會實踐及其他學科教學的結合。
(二)所選擇文本的來源
實際上,小學語文校本課程中文本的主要來源是學生、報刊與網絡。其中,學生是校本課程研究活動的主體,讓學生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能夠展現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而為了更加符合現代教育的趨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在互聯網中搜集各種材料。學生在搜集材料的過程中,要選出一篇優秀的文章,就要經過仔細認真的挑選,這不僅能讓學生懂得如何利用互聯網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學習材料,也能讓學生開闊視野,豐富其語文知識。
報刊與雜志中的許多文章能夠反映不同的社會問題,有著豐富及深刻的意義。學校與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從最近一段時間所發表的報刊及雜志中選出一些適合小學生閱讀與探究的文章,并進行適當加工。報刊與雜志中的文章有較強的即時性,能夠解決原教材具有滯后性的問題。例如,在城市晚報中,一篇隨筆文章《品茶》,講述的是作者在喝茶時想到小時候長輩用泡茶來教育作者,讓作者明白泡茶是接待客人的重要規矩之一,體現出泡茶不僅是家鄉農村的一種風俗特色,也是待人接客所不能缺少的禮儀,同時也為家鄉的茶文化做了有效的宣傳。
除了報刊與雜志,網絡上的材料也是文本的重要來源,其不僅有較強的時效性,且便于處理,是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的重要來源之一。網絡上的一些材料非常精煉,能夠直接作為教學的網絡材料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使小學語文課堂形式更加豐富,也實現了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研究的有效融合。
二、結合信息技術有效編排文本
在進行文本編排時,學校與教師要規劃好編排總量,要結合原教材,編排出十篇左右的文本,最好每一個單元編入一篇文章,在每個單元的結尾安排一節課程進行教學,該課程不會占據較大的課時比例,對學生的學習也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還能使學生在學習后有機會放松與享受,也能有別樣的收獲,且不會加重教師的負擔,既保證了對原有教材的充分利用,又能讓校本課程發揮真正的價值[2]。
在編排文本時,講究進度與順序,是為了更好地配合原教材。因此學校與教師可以將編排的文本與傳統節日或重大的時事新聞進行結合,能夠使文本更具有教育意義,也能替換原材料中過時的或不符合地區特點的內容,從而使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可以更加高效。且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將編排好的文本內容以圖片、影像等形式清晰地展現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
而編排文本的過程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學校與教師無法在新學期開始時便將所有文章匯編成集下發給學生,一方面是時間與精力有限,另一方面是編成集后想要替換或插入更合適的文章就會有局限。考慮到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臨時的電子材料,通過網絡將要學習的材料在預習階段發送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及時收到學習材料,這不僅方便學生保存,也讓教師有修改與調整的空間,且無紙化網絡材料的使用能夠替代紙質材料使用,更具有環保性,也更加符合現代教育教學的理念。
三、結合信息技術開展文本教學
(一)利用現場材料進行教學
在進行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的研究中,對文本教學方式方法的探究也是較為重要的一個部分[3]。除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方式,教師在自主設計課程時可以采用現場教材開展文本教學。
教師要充分利用當地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像名勝古跡、博物館、紀念館等,引導學生親身參與到對自然與社會的觀察中,合理利用自然與人文環境來組織教材。如此一來,教學能夠更加直觀與有效。比如在教學《設計一套好童裝》這一研究性學習活動課時,教師便可以帶領小學生去附近的童裝生產廠,親自觀察童裝設計的過程,聽童裝生產經營者對于童裝設計的介紹,這不僅深化了教學內容,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也讓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得到良好的培養。
(二)結合網絡開展教學
采用現場材料的方式進行教學雖然具有其他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優勢,但仍存在一定缺陷,教師需要對課程進行調整,才能讓學生有時間接觸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而長期進行就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時間被大量消耗。
因此,學校要認識到網絡教學的優越性,將小學語文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巧妙整合,在網絡中選擇合適的文章提供給教師進行教學,教師再將學校提供的網絡材料進行加工,轉變為學生樂于接受的、所感興趣的內容。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網絡系統,在學校所建立的網絡平臺內進行學習;也要鼓勵學生從網上查找與教材相關的資料,使學生能對文本有更加清晰與透徹的認識,且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節省時間的同時能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可見,通過網絡,學生能夠有新的發現與思考,教師也可以更加明確教學的方向,從而使得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的開展更加順利與高效。
四、結合信息技術建立評價機制
在研究小學語文校本課程時,常常會忽略對自主設計課程的評價。而評價自主設計課程是極為重要的過程。完整的評價機制能夠讓教師樹立起優化校本課程的意識,也會讓學生充分了解語文這門課程中上課聽講以及課后作業完成的重要性[4]。
評價自主設計課程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校要不定期檢查教師的備課情況,以此來規范教師的課程規劃與執行意識;另一方面是要對學生的學業進行評價,主要是觀察學生的上課情況以及作業常規。而想要使自主設計課程評價更加真實有效,學校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在網絡平臺中設置評價機制,通過互評、自評等形式將教師與學生的表現清晰直觀地進行展現,不再用考試的形式對教師與學生進行壓制。如此一來,教師能夠更加清楚地知道在備課與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懂得該從哪方面入手進行改善,而學生也能夠了解其他學生上課與作業的情況,以此形成激勵作用,從而更加認真聽講,也更加仔細地完成作業。
在進行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研究的過程中,學校與教師要重視其與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要讓信息技術發揮最大的優勢,幫助學校與教師選擇文本、編排文本、教學文本以及建立評價機制,使得小學語文課程資源更加豐富,這不僅有利于學校課程建設,也讓學生通過參與校本課程的研究與學習提高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張靜.信息技術與小學校本課程的整合研究[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01):13.
[2]孟瑩.小學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建設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3]黃桂華.淺談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J].語文課內外,2020(10):24.
[4]周云.攝影校本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6(Z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