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靜
【摘要】“壹引其綱,萬目皆張。”抓住關鍵環節,就能順利帶動其他環節的發展。捕魚如此,指導學生習作亦如此。“1+2框架下的主題作文教學實踐與研究”就是我校在此理念下申報的省級課題。“主題習作”就是學生圍繞某個主題完成系列習作,從而提升學生的意識形態和外化表達的能力。“整合資源,提煉習作主題;多維實踐,促進師生發展;深度研討,夯實教研成果”是“主題作文”具體的研究策略。
【關鍵詞】教材;主題作文;研究策略
“壹引其綱,萬目皆張。”[1]抓住關鍵環節,就能順利帶動其他環節。捕魚如此,指導學生習作亦如此,“1+2框架下的主題作文教學實踐與研究”就是我校在此理念下申報的省級課題。提煉主題,促進主體發展,深化實踐成果,皆是我們研究的目標。我從細化目標的角度談談具體的研究策略。
一、整合資源,提煉習作主題
習作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和產生的情感向言語文字轉化的能力。“主題習作”就是學生圍繞某個主題完成系列習作,從而提升學生的意識形態和外化表達的能力。我們從以下三方面提煉習作主題:
(一)解讀語文教材,凝煉習作主題
課題研究之初,學生所使用的是小學語文蘇教版教材。這套教材,每個單元皆有一個主題。一冊教材中有七、八個主題,每冊教材的單元主題彼此相關聯。如四年級上冊教材單元主題分別是“感恩生活”“熱愛祖國”“自然風光”“向往美好”“走向成功”“誠實守信”“愛國教育”;六年級上冊教材單元主題是“心中有祖國”“人間真情”“奮斗與生存”“民風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風采”“讀書有方”[2]。
兩冊教材的單元主題雖有所差異,但基本可以歸納至“人”“自然”“社會”“文字”這四大主題中。
2019年9月,學生全面使用部編版教材。這套教材與蘇教版教材相似,每個單元皆有主題,也可以歸入上述四個大主題中,但不同的是部編版教材每單元是“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齊驅。單元習作與單元主題聯系十分緊密。以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這個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舐犢情深”,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本單元先安排了兩篇精讀課文《慈母情深》《父愛之舟》、一篇略讀課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接著安排了口語交際《父母之愛》,最后是習作《我想對您說》。三篇課文從不同角度詮釋了“舐犢情深”這一人文主題,在教學互動中,學生逐漸習得運用“場景”“細節”表達情感的方法。口語交際、習作再次調動學生的生活記憶,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使之完成行文實踐。這樣的編排,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水到渠成地完成由“悟”到“意”再到“文”的轉化。
因此,我們借助部編教材的編寫優勢,細化習作方法的指導,提煉了習作中語文要素的主題。如指導學生寫自然之物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學會連續細致的觀察”“學會準確生動的表達”“善于展現事物的動態美和靜態美”等習作主題的訓練。又如指導學生完成寫人的文章時,可以讓學生進行“抓住人物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展現人物心情”“通過細節刻畫,體現人物性格”“圍繞典型事例,展現人物品質”等習作主題訓練。
(二)優化校本教材,細化習作主題
在進行“小學語文1+2主題閱讀課堂教學實踐與研究”的課題研究時,我們以年級為單位編撰了12本《主題式美文閱讀》和12本《主題式古代詩文誦讀》。這兩套校本教材為學生提供了數百篇名著名篇。在幾年的課題研究中,學生有了一定的拓展閱讀量。在此基礎上,我們結合語文教材提煉出四大主題,自主編寫了六本《主題閱讀與習作》(分年級),這套校本教材在四大主題的統領下,每冊書又細分成八個小主題,自然劃分出八個單元。每個單元圍繞主題推薦了“經典導讀”名著一本、“美文悅讀”兩篇、“詩文誦讀”四首、“主題習作”三篇。這套校本教材為學生的主題習作打開了一扇扇窗子,讓他們看到了一個更加廣闊、更加絢麗的外部世界!
(三)結合時事要聞,豐富習作主題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生活即教育,社會即課堂。作為零零后的一代青少年,閉門造車顯然不合時宜,因此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要結合時事要聞,拓展習作主題。如汶川地震時,我們開設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一習作主題,學生寫了學校捐款的通訊報道、給汶川人民的一封信及防震演練的體驗日記等。又如,在全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學生圍繞“眾志成城”這一主題寫了《疫情中的我》《有你,真好》《給某某某的一封信》等文章。我們的教育要造就的是具有向上、尚善人格的繼承者和開拓者,我們的主題習作最重要的也是培養有情懷、有抱負、有責任心的青少年!
總之,結合語文教材、校本教材和時事要聞所提煉出的主題,有一定的前瞻性、較強的實效性以及鮮明的時代性。
二、多維實踐,促進師生發展
(一)同題異形,拓展習作教學思路
“橫看成嶺側成峰”,圍繞一個習作主題,我們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表達形式,這樣既能有效、多層次地解讀主題,讓習作主題效能最大化發揮出來,又能發散、拓展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個性得以彰顯,進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
研究之初,我們圍繞一個習作主題,擬定了幾個不同內容的習作題目。選擇一個題目作為重點,進行細致的課堂探究,完成集體習作,其余幾個題目分化成周記、片段訓練,由學生自主完成。這樣,圍繞一個習作主題就形成了吸收、訓練、鞏固的完整體系。研究中后期,我們嘗試在一次課堂教學中圍繞一個主題,讓學生用不同題材進行習作,如圍繞“秋天”這一主題,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用不同的題材進行寫作,有的學生寫了寫景散文,展現了農田的生機勃勃;有的同學寫了詩篇,描繪了秋的蕭瑟;有的同學寫了故事,告訴大家付出方有收獲……這樣的教學設計,令人耳目一新,無疑,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極大提升。
(二)跨級同構,延展教研路徑
各年級的習作主題均納入四大主題之中,主題相同,訓練要點卻不盡相同。我們每學期會進行四次同主題不同年級的習作教學研討活動。隨著研討活動的不斷深入,主題囊括了同內容主題、相似情感主題、類屬表達形式主題等。如教學研討活動初期,二年級金翎老師和六年級孟純偉老師進行課堂教研活動時,圍繞“春天”這一內容主題都指導了寫景作文,只是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一個側重于指導描寫方法,一個側重于指導意向表達。后期,教學五年級的我與教學六年級胡建紅老師進行課堂教學研究時,則變成了“運用多種形式進行生動、具體的描寫”這一表達主題。我指導的作文題目是《我想對您說》,指導學生運用細節、典型場景,將情感表達具體;胡老師指導的作文是《筆尖流出的故事》,她重點引導學生通過神態、動作、語言等描寫將情節寫具體,將人物刻畫得更豐滿。主題已從“形”的相似走向了“意”的契合。
課堂實踐教研活動,讓我們在主題框架下明確了各年級的習作側重點:低年級,側重于激發表達欲望,以說話訓練為主,通過經典兒歌、短文的示范,用“畫—說—寫”的方式,幫助他們外化思維成果;中年級,我們著手訓練學生對同一主題采用不同題材的習作訓練,幫助他們發散思維,把握文體,掌握寫法;高年級,我們著重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悟”“語”“意”的貼合度,努力讓學生在寫作中從“言之有物”向“言之有意”轉變。這樣的活動,優化了各年級的教學結構,有效地增強了習作教學的整體性、系統性和連續性。
案例分析教研活動,讓各年級老師摸索出許多行之有效的習作教學模式,有的模式先批文入境,緣文入道,而后內化為言語表達形式,最后付諸表達實踐;有的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先得言,在文本留白處添加適當語言,模仿描寫,而后通達主旨,最終文意兼得。不論是先立意,還是先得言,皆可殊途同歸。
三、深度研討,夯實教研成果
(一)匯編教學案例,鞏固研究成果
課題研究后期,我們將歷年主題作文課堂教學案例進行了整理,編撰成冊,其中包括教學設計意圖、教學過程、教學反思。每一次主題習作的課堂教學研討,都經過確立主題、分組研討、小組試教、整合交流、課堂呈現、教師說課和集體評課等幾個環節,這些精彩的習作課堂教學案例凝聚了許多人的心血。它為新教師提供“拐杖”,讓他們在解讀、模仿中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提升自己的作文教學水平;它為老教師提供教學參考,在碰撞、思辨的過程中,努力構建自己的習作教學新模式。
(二)合作互促,擴大成果輻射
“1+2框架下的主題作文教學實踐與研究”是“主題閱讀”的延伸課題。從2011年12月“主題閱讀”課題開題至2020年“主題作文”課題結題,歷經10年,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主題讀寫研究成果。我們借助網絡互助、集團辦學、電子教學資源建設等契機,將成果由校內延伸至校外,通過共享,擴大輻射范圍,讓教研成果效能擴大化。
以一持萬,以“主題”為宗,精準定位,精確解讀,精細操作,習作教學實踐與研究成果必會得到更好的深化。
【參考文獻】
[1]呂不韋.呂氏春秋·用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溫儒敏等.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