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娜青 金磊徽 張晟婕 許德武
摘 要:“互聯網+公益”雖然已經進入3.0時代,但對留守兒童進行幫扶更多是線下物質上的,沒有很好地利用網絡資源。本文即針對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存在的心理失衡、學習失范等問題,分析我國留守兒童公益組織的現狀,旨在打造一個“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的留守兒童公益心理教育平臺——“候鳥之家”,并結合多方面分析其建設的優勢與可行性,探索公益創業平臺的建設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留守兒童;公益組織;心理教育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留守兒童公益慈善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但是,現有的幫扶大多僅停留在“免費午餐”“愛心教室”等物質層面的幫扶;然而,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留守兒童犯罪率一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還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可見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同樣急需引起關注和重視。近年來,“互聯網+公益”憑借自身的影響力效應優勢逐漸走進了大眾視野。本文即依托“互聯網+公益”大背景,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等方式,認真剖析現有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及公益需求,以“候鳥之家”公益平臺為例,論證實現留守兒童線上心理教育的可行性,為社會人士搭起大愛的橋梁,為留守兒童撐起希望的天空,同時該項目的自我造血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可參考性。
一、留守兒童概念界定和現狀
(一)概念界定
2016年,《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將留守兒童定義為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1],同時結合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所給出的農村留守兒童的概念,即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托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本文將留守兒童定義為連續三個月以上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外出務工的、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
(二)現狀分析
1.研究對象
團隊面向浙江省衢州市、金華市兩地的15所農村子弟中小學開展了實地調查,中學涵蓋初一到初三年級,小學涵蓋一年級到六年級,共3556名學生,75個班,年齡段橫跨7~16歲。由表1可知,調研學校中中學生留守比例相比小學大大降低,但是總體來看,留守兒童人數仍遠超非留守兒童人數,最低比例為初中三年級的61.92%,最高比例為小學三年級的79.95%。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采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量表,抽查年級段為小學四年級至初中三年級學生。輔之一對一訪談法:訪談對象主要為留守兒童人數比例較高的所在班級班主任老師和學校負責人。
3.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按照實地調查結果,向15所留守兒童學校的小學四年級至初中三年級學生全部發放了問卷,共發放了2128份問卷并全部收回,剔除無效問卷156份(測謊量表分數高于8分),得到有效問卷1972份,其中留守兒童1352人,非留守兒童620人。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量表(適用于小學四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學生)由我國心理學家周步成教授等根據日本鈴木清等人編制的《不安傾向診斷測驗》修訂而成。全量表由一個效度量表和八個內容量表組成。效度量表為測謊量表,若得分若高于8分,則視為無效問卷。八個內容量表的因子分別為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見表2)。量表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高,若量表總得分大于65分,則表明出現明顯心理問題[2]。
結果顯示:留守兒童在總分及各分因子分數上都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進一步分析發現,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相比,心理健康問題多表現在學習焦慮、身體癥狀和恐怖傾向方面,其次是過敏傾向、孤獨傾向等[3]。可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堪憂,精準把握農村留守兒童群體需求,借助技術手段,搭建服務平臺,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是有必要的。
4.訪談結果分析
與王校長(浙江省衢州市Y中學負責人)訪談的主要問題有:請問貴校留守兒童的比例如何?其中有多少名兒童的家長中是爸爸或媽媽在外工作的?學校(班級)是否有對留守兒童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多久一次?學校最需要改善哪方面的硬件設施?社會、學校對留守兒童哪些形式的幫助比較有用?
對王校長的回答進行簡要概括,大致如下:我們學校由于在縣城,留守兒童比例較低,大概是60%;有一半父母有一方在外打工,但是沒有雙方都在外地打工的;學校并沒有專業的心理輔導,家訪倒是有,但是也不頻繁;專業教育方面,我們這邊很多都是退休返聘的和即將退休的老師,年輕老師很少,更別提專業心理老師了,希望能聯系一些優秀老師給孩子們上上公開課。
與黃老師(浙江省金華市X小學四年級班主任)訪談的主要問題有:留守兒童的父母和監護人和您聯系頻率如何?您覺得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的主要困難為?對于缺乏父母關愛的兒童,你最擔心的是?
對黃老師的回答進行簡要概括,大致如下:一般是一個月一次;父母缺少引導,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完成作業,而像爺爺奶奶這樣的老一輩無法理解題目,造成孩子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差,吸收能力也比較低;孩子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成長過程缺乏父母應有的關愛,導致大多內向,不自信,有的甚至會出現暴力行為。
總結來看:留守兒童學校師資力量不足是導致孩子成績較低的原因之一,很多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缺乏正確引導,心理上缺少關愛;同時父母在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老師不能起到完全彌補父母空缺的作用。
二、留守兒童公益組織現狀
(一)心理教育被忽視
在物質關懷得到重視的同時,我們不難發現,現實中對留守兒童開展心理關懷的組織并不多,其原因在于開展心理關懷難度大,效果也不是立竿見影的。同時,對于兒童心理發展、簡單的心理輔導等知識是傳統志愿者普遍不具備的。
(二)公益活動局限在線下
每一個運行有效的公益組織,都可能拯救更多的留守兒童,或者成為他們的精神家園。但現有公益組織大多集中在線下,受到地域、時間、政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公益活動的輻射面較小,同時易產生更多的成本費用,進而影響公益組織的可持續發展。
(三)公益組織可持續性較弱
許多公益組織會依賴個人或企業捐助,多數以傳統慈善捐贈的方式進行慈善公益,而缺乏資金“造血”能力,公益的獨立性存疑,同時會面臨資金來源后繼乏力、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困境。
三、留守兒童云公益平臺“候鳥之家”的優勢與可行性分析
(一)平臺優勢
1.線上為主,主攻心理
平臺依托互聯網公益發展的大背景,線上推出免費教育資源、動畫視頻、心理輔導,線下則不定期組織留守兒童手工藝品展等,大部分活動通過線上舉行,覆蓋面更廣。同時,經過前期實地調研,團隊發現目前留守兒童急需解決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教育上缺少父母引導這一問題。因此,平臺推出的線上國際Rutter心理行為量表測試,特殊情況心理專家干預,平時專業志愿者一對一開展心理交流,引進藝術心理治療等方法都能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2.社團式營銷,增強可復制性
平臺依據“就近原則”招募志愿者,將在各個大學成立“候鳥之家公益社團”,邀請當地大學生直接在本地開展公益活動,“候鳥之家”全程提供資金和培訓支持,這樣能降低活動成本,而“裂變式”營銷又能促進更多愛心人士加入。
3.在“輸血”中實現“造血”
平臺打破“選擇了公益事業,就等于選擇了一條清貧的道路”的陳腐觀念,針對廣大留守兒童開展活動,如線下的現場繪畫大賽、手工藝品制作等,同時在活動中注重心理治療。活動結束后,通過活動直播義賣、線下集市義賣把現存普遍的單向捐贈變為雙向互動,也為平臺再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可行性分析
1.中國慈善體制正逐步趨于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的各項配套政策陸續落地,慈善捐贈穩定增長,志愿服務規范化發展,小而優型公益慈善組織的增長成為未來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常態,同時公益創業者年齡分布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態勢。完善的慈善體制有力地促進了青年大學生參與公益創業活動,并通過實際行動來解決社會問題。
2.留守兒童基數龐大
雖然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逐年遞減,但是其基數仍舊龐大,依然是社會不可避免的痛點問題。同時由于生長環境的特殊性,留守兒童的教育形勢較為嚴峻。基于此,平臺采用“軟性教育”,通過藝術心理治療等提供公益性質的線上免費資源,切實關注留守兒童心理狀況。
3.線上教育的技術趨于成熟
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線上教育資源都呈現出了豐富性與多樣性的特征。平臺依托微信公眾號、手機應用程序和網站等形式,提供各類線上教育資源,借助網上直播等形式,實現線上實時信息交互,為心理疏導等活動提供技術支持。同時借助“互聯網+”拓展公益事業的廣度,并增加其厚度。
四、留守兒童云公益平臺“候鳥之家”的建設路徑
(一)候鳥教育
1.專業心理輔導
前期采用線上國際Rutter心理量表對留守兒童進行專業心理測試,家長根據測試結果可以自由選擇平臺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干預或者志愿者進行輔導。平臺聘請的專家是心理學領域多有建樹的心理研究人員,涵蓋中國教育學會學校教育心理學分會理事、國內首批青少年網絡心理指導師等。同時,在學校進行志愿者招募,選拔了40余名來自教育師范專業、心理教育專業的優秀大學生,為留守兒童提供后續的線上免費一對一心理輔導。為了保證志愿服務的效果,平臺針對志愿者團隊將進行優中選優,目前都是優先從師范學校選拔,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資源優勢,再綜合考量大學生志愿者的綜合素質、志愿能力、專業以及是否有重大違規記錄等,同時設置線上雙向評價與長期跟蹤機制,對于模范志愿者進行獎勵等。
2.藝術心理治療
留守兒童在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會將自己對外部世界的想象畫在空白的畫紙上,通過筆觸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尋求心靈的慰藉[4]。因此,后續持續心理教育中,在線下定期開展繪畫、手工藝品制作、音樂治療等活動,幫助留守兒童認識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方便心理治療。同時,醫學研究表明,在專心致志地動手創作的時候,注意力轉移到創作過程以及成果帶來的喜悅會使身心得到凈化。平臺將根據心理治療結果,選取與推薦具有心理療愈作用的線上心理動畫,通過線上收集孩子的觀看和互動數據上可以二次獲取所在地區、學校普遍性心理關注點大數據,也可以發現特殊兒童的情況,形成給學校和老師的反饋。線上的一對一心理輔導和心理數據采集,輔之以線下的不定期藝術心理治療,這種實現心理關懷的線上加線下模式為關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拓展了一條新路徑。
3.家校一體
留守兒童在學校的學習狀況是反映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晴雨表”[5]。實地調研中團隊發現,留守兒童家長由于長期外出,容易將所有的教育和培養希望都寄托在老師身上,但由于精力有限,老師不能起到完全彌補父母空缺的作用,因此極易出現留守兒童學習無人督促、成績下降進而導致自卑敏感等心理問題。鑒于此,平臺推出家校聯系功能,老師可以將孩子在校學習成績和評價上傳到平臺,老師和家長可以隨時與志愿者取得溝通,根據三方反饋,建立留守兒童線上成長檔案,對其學習心理情況進行動態跟蹤,相應推薦課后名師精品課程、志愿者一對一學習輔導等提高孩子學習成績,進而增強孩子自信。
(二)候鳥助力
1.活動直播
隨著直播的流行,公益直播也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平臺緊追時代潮流,在線下舉辦活動的同時開展線上全程直播,包括手工藝品、音樂、繪畫等課程。直播過程會生成回放,同時也會制作與留守兒童相關的“傳愛”短視頻上傳到映客、虎牙、微信等平臺,吸引愛心人士打賞、點贊、轉發。通過直播不僅可以宣傳線下活動從而擴大影響,而且在特殊時期可以開展線上教學,如疫情期間團隊開展的線上手工藝品教學活動,觀看人數累計超六萬,相關剪紙義賣收入累計超兩萬。這不僅增加了活動透明度,還能營造快樂、公益的氛圍,在互動中不知不覺完成積小愛為大愛的善舉[6]。
2.愛心人士捐助
倡導全民公益,愛心人士可以以學校、個人為對象進行捐助。在接受捐贈后,“候鳥之家”除了有捐贈的電子證書,還會進行定期直播、拍攝小視頻等,確保捐贈款精準落實。同時,也有無門檻的大眾捐助,在捐助過程中,鼓勵每一個人都能參與捐助,不強調單筆捐助的大小。針對渴望出力的青年學生,平臺也擁有完善的志愿者培訓體系,確保每一位志愿者都能發揮自己的價值。為提高透明度,本團隊計劃入駐隨手記應用程序,通過手機方便地記錄每一筆公益收支,并在隨手記平臺上自動生成公益賬本,供捐贈者和公眾下載查看。
五、結語
互聯網公益平臺憑借其功能的多樣性和便利性,成為未來公益發展的重要載體。將留守兒童公益與互聯網平臺結合,并且將家長、學生、老師和社會四方聯系起來,開展線上線下心理教育和公益活動直播等活動,一方面有助于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對于公益組織的可持續性發展和全民公益的社會氛圍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EB/ OL].(2016-02-14)[2021-04-15].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
[2]趙蕾,董玉霞,范勇,等.平度市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齊魯醫學雜志,2015(3):294-297.
[3]鐘玉芳,徐正軍,何養成.關于留守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的調查研究[J].才智,2017(6):26.
[4]季彩君.從學習差異看留守兒童的教育困境:基于留守與非留守兒童的實證調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6(4):41-46.
[5]李泓穎,劉郁.淺析繪畫治療在留守兒童社會工作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1(1):122-123.
[6]馬麗.網絡公益直播的模式及其社會價值探析[J].傳媒,2017(9):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