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星海 李宇彤
摘要:文教建筑是教育傳播的重要場所,為人才的培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同時文教建筑的營建也反應了一定時期的歷史風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社會價值。本文依據蕪湖縣志及相關地方史料,對清代中前期蕪湖的文教建筑進行簡單考證和論述。
關鍵詞:清代;蕪湖;文教建筑
蕪湖地處長江之濱,扼青弋,通松江,是自古商賈往來之處、多省通衢之所。經濟的繁榮帶動文教的發展,自宋代以來,蕪湖一地文運興隆。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時任蕪湖縣縣令的蔡觀為“興儒學,淳教化,欲使儒生養成賢才,以供朝廷選用”,在城東儒林街與儒林里之間建造學宮,此為蕪湖官方文教建筑之始。元、明兩代,蕪湖文教建筑的營修絡繹不絕,承沿至清。清代蕪湖文教建筑在承襲前代歷史及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又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對于宋明時期的蕪湖境內文教建筑,已有部分專項文章與著作進行討論與考證,但清中前期蕪湖文教建筑的研究仍為空白,本文依托于民國八年本《蕪湖縣志》、光緒重刊本《太平府志》等地方方志及相關今人著作,力圖還原當時情況,如有不足之處,敬請方家斧正。
一、清代中前期蕪湖文教建筑發展背景
清軍于1644年進駐北京,清統治者力圖將其統治與中華正統建立起一種穩定且扎實的互動與聯系,從而穩定自己的統治秩序。基于迫切的現實需要,清初統治者將目光投向了中原及江南地區為數不少的文廟學宮與地方書院。在清廷進駐北京后不久,國家最高權力中樞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對各地文廟學宮及仍存的書院進行了保護,這一舉措不僅明確地表明了清代統治者多元且清明的政策,也向士大夫群體清楚地表明了自身積極納入中華正統軌道的意圖,以求獲取這個群體的更多幫助。除此之外,恢復與營修文教建筑使廣闊轄地內的正常社會秩序得到恢復,社會階層的正常流動開始步入正軌,諸多士人重新回到原有的教學與祭祀崗位上,這不僅使他們對新興政權的向心力增強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還使得地方上受過專業系統教育的人才重新開始流入中樞機關,新興政權的智囊群體也得以充實。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長江中下游地區已有的文教建筑紛紛得到重修或擴建,蕪湖在此基礎上興建了一批建筑。在統治秩序穩定后,蕪湖當地人口呈現出回升態勢,為了滿足實際需求,清中期的地方官員對相關文教建筑進行了修葺與擴建。與此同時,在清廷強有力的文化管控制度下,文教建筑的營建與修葺受到了多方的參與管控,呈現出與前朝不同的高度政治化特征。
二、文教建筑分述
(一)官學文教建筑—學宮
“地方官學在封建王朝的教化體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央對地方推行教化的象征。清朝統治者在鼎革之后,采取了積極的措施鼓勵和支持地方官學的恢復和重建。但由于沒有提供足夠的財政支持,所以文廟的修建與禮樂的復興主要依賴于地方官員和本地士紳。”[1]蕪湖縣學,又稱蕪湖學宮,位于蕪湖古城東南原蕪湖市鏡湖區北門街道第十二中學,始建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蕪湖學宮自創建以來,一直是當地“祀明倫洵教化”的文脈源流,歷代多有營建。到了清代,蕪湖作為襟帶兩江的重點商貿地區,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蕪湖學宮不僅禮制較前朝更為周詳,還受到了較好的保護,到了20世紀30年代仍具規模。現就清代中前期蕪湖學宮的情況做簡要介紹。
1.沿革
順治四年(1647年),知縣賈一奇重修學宮,復原禮器,造大成橋。雍正九年(1731年),郡守李璋倡議眾鄉紳捐資,將大成坊改為石坊,并將大成殿瓦片更換為竹筒制瓦,又修建兩廡及東西齋房。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縣韓文成攜眾官吏擴建明倫堂,于金馬門外增建木坊,“于青弋江壘砌跺岸以防神道傾倒,與風水有助”[2],同年北鄉首事管修尊經閣,南鄉首事管修荊山奎星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縣張肇揚于啟圣祠前增建木坊。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鄉人在泮池左側建起奎星閣。咸豐初毀于太平軍戰火,原本建制蕩然無存。
2.功能分區與建筑形制
中國古代的地方官學于北宋后集祭祀與教學功能為一體,學宮內分供奉往圣先賢的廟區與提供學習場所的學區,建筑形制皆嚴格遵循國家禮制進行。清朝時蕪湖學宮由三組院落組成,對稱分布。“中軸線為尊孔崇禮的祭祀區,自南向北分別為大成坊,泮池、泮橋,欞星門,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3]現對各建筑基本形制及情況做簡單介紹。
(1)大成坊
始建于崇禎三年,雍正九年(1731年)由政府倡議、鄉紳捐資將大成坊易為石坊,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倒卸,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改建為木坊。嘉慶八年(1803年)時大成坊左右分別建有“義路”“禮門”兩座小木坊。
(2)泮池、泮橋
“泮池”一詞出自《詩經·泮水》中:“思樂泮水,薄采其芹”,其形狀如新月,傳為孔子洗墨池。“依古制:天子之學為圓形池,稱辟雍。諸侯之學為半圓形,稱泮池或半壁池。每當學子走過泮池,古時叫做‘入泮,日后便被用作進入儒學之門的代名詞了。”[4]泮池自宋代修成以來,幾經修葺展拓。
泮橋,又稱大成橋,供考中狀元的儒生登臨祭拜。泮池上原有采藻、攀麟二橋,明弘治六年(1493年)知縣萬璇撤二橋,砌石為大成橋。順治四年(1647年)復建。
(3)欞星門
欞星又名“靈星”“天田星”,《后漢書》記載,漢高祖祭天祈年,命祀天田星。天田星是二十八星宿之“龍宿”的左角,因角是天門,門形似窗欞,故稱門為欞星門。北宋開始在文廟設欞星門,以視祭孔同于尊天。
(4)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
“大成”出自《孟子·萬章下》中:“孔子之謂集大成”。大成門又名“儀門”,意謂入此門者須衣冠整潔,儀表端莊。門列二十四戟,亦稱“戟門”,又稱“棘門”,取以刺御惡之意。大成門有5間,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其各為3間。
(5)大成殿
“現存大成殿為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占地面積435.22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拾梁式梁架,面闊五間16.2米,進深五間14.12米,高15.8米,屋頂為垂脊且有瑞獸裝飾。屋面灰色筒瓦,檐口有花邊、水滴兩飾件,采用45度角梁做法,以承挑角梁。”[5]“孔子像位于大成殿建筑室內正中,步入文廟,視線透過大成坊和大成殿正門,孔子的塑像位于視覺的中心點上。這種框景的手法使得孔子像的位置更加突出,而大成殿臺基的高度則使每個學子從跨入學宮幵始,面向孔子的方向時必須采用仰視的角度。”[6]同時殿內懸掛有四塊御匾,分別為“萬世師表”(康熙二十三年)、“生民未有”(雍正四年)、“與天弟參”(乾隆三年)、“圣集大成”(嘉慶五年)”[7]。
(6)明倫堂、祭器庫、官書宬
明倫堂位于大成殿以北,是傳習儒家道德以明人倫的講堂。“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知事宋彬重新修建明倫堂”[2],嘉慶八年(1803年)時明倫堂有三楹,宏敞如制。明倫堂東側有祭器庫,西側有官書宬,各為一間且均與明倫堂毗連。
(7)尊經閣、敬一亭、崇圣祠
尊經閣原名“萬魁閣”,在明倫堂以北,共計5間。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由知縣張伯祥始建。嘉慶八年(1803年)南鄉重修尊經閣,北鄉重修啟圣祠,當時尊經閣有五楹,面闊五間28米,進深三間16.5米,高度超13米,層樓廣廈,“上奉文昌神像,其后乃先圣賢畫像。”[2],為明嘉靖九年(1530年)所立。崇圣祠在尊經閣東側,面有3間。敬一亭在崇圣祠前,位處尊經閣與崇圣祠之間。
3.附屬建筑
(1)縣學記碑
縣學記碑高2.62米,寬1.24米,厚0.24米,石質為青石,直行豎書,碑額篆書“縣學記”三字。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縣令林修奉詔擴建蕪湖學宮,特請禮部尚書黃裳撰《太平州蕪湖縣新學記》,學宮剛建成時,又請時任無為知軍的米芾親筆書寫《縣學記》,令人勒石成碑立于明倫堂內。清順治四年縣學教諭寧鳴玉為碑“筑亭覆護”,十七年時碑文已刻蝕殆半。1981年9月,“縣學記碑”被列在第一批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
(2)謙卦碑
謙卦碑高1.95米,寬0.91米,厚0.17米,石質為青石。碑文取《周易》中“謙卦”的爻辭,為唐代書法家李陽冰鐵線篆書,共四通。明嘉靖四年(1525年),蕪湖關監督張大用以收藏民間的謙卦碑拓本重刻石碑,立于明倫堂內。咸豐年間謙卦碑在戰火中幸存。光緒二年(1876年)重建明倫堂,立碑于堂東壁。“文革”后移至大成殿西側。1981年9月,“謙卦碑”被列在第一批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
(3)四箴注釋碑
四箴注釋碑立于大成殿東側,為長方形青石臥碑,通高1.55米,寬0.78米,厚0.16米,為明嘉靖六年(1527年)御制,碑文是嘉靖皇帝親自書寫的程頤“聽箴”“言箴”“動箴”和范浚“心箴”全文,以及他為每篇箴言寫的注釋。碑額正中有篆書“宸翰”二字,正文為楷書。碑文四周刻有滿地祥云和雙龍戲珠、龍翔海宇等圖案,碑末刻有“嘉靖丁亥歲季冬越三日注”的字樣。明倫堂曾有“敬一箴”碑,民國三年遷啟圣祠,現“敬一箴”碑與“視箴”碑均已不存。1982年9月,“四箴注釋碑”被列在第一批蕪湖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
(二)私學文教建筑—書院
清代的書院在官民共同參與的基礎上,呈現出迅猛發展的特點,各地紛紛興建書院,開班設學。鑒于前朝東林黨的故事,清前期政府令行禁止修建書院。“各提學官督率教官生儒,將平日所習經書義理,著實講求,躬行實踐。不許別創書院,群聚徒黨,及號召他方游食之徒,空談廢業。”[8]清中期對于書院的政策開始松動,蕪湖境內的諸多前朝書院得到重修保護,并且在此基礎上興建了一批新的書院,據《蕪湖縣志》記載,蕪湖境內共有書院7所、社學兩所、鄉塾1所,其中在清代最早建成的書院是滴翠書院,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1840年之前,清代建成的書院有:滴翠書院、荊山書院、龍門書院、中江書院(雖《蕪湖縣志》將中江、鳩江兩書院分立兩項,據《李文森增置鳩江書院學田碑記》所記“鳩江書院者本名中江,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前兩江總督吾黔李恭勤公觀察蕪湖時率士民所創也”[2],后又有《蕪湖古城》將鳩江書院與中江書院視作一體,故筆者將二者列在一處)。以上書院建筑均已不存,僅見于文獻記載。現就重要書院進行簡單介紹。
1.中江書院
中江書院最早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觀察使李世杰率領眾士紳于河南蔡廟巷建立,李世杰親自廷師考課,彼時書院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咸豐三年(1852年),中江書院毀于太平軍兵燹,同治二年(1863年),由巡道吳坤于縣城外河南重建,并依蕪湖舊稱“鳩茲”一詞更名為“鳩江書院”。同治九年(1870年),移建于城內巡道署東側。光緒初年又復稱為“中江書院”。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蕪湖關道袁昶建尊經閣以儲藏經典,并于閣下設立“先覺“正氣”“遺多”3個神龕以崇祀皖南先賢,同時建設“經義”“治事”兩所齋舍作為學習之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關道劉樹屏將書院改為皖南中學,并附設小學堂,光緒三十年(1904年),皖南中學堂遷至大赭山,更名為皖江中學堂,“民國元年(1912)7月復校時,易名為“省立第二師范學校”。民國三年(1914)元月又易名為“省立第五中學”。1928年易名為“省立蕪湖初級中學”,1929年又改為“安徽省立第七中學”并添設了高中”[9]。“新中國成立之初,這里是蕪湖市立中學本部所在地,1950年改為蕪湖市第一中學”[9],至今蔭庇蕪江學子。
2.滴翠書院
滴翠書院地處蕪湖古城內城隍廟東側,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由時任知縣的紀統建立,本為縣義學。乾隆十四年(1749年)由知縣李識蒙更名為“滴翠書院”,然而,日久頹蔽,僅有規制尚存,嘉慶三年(1798年)時由觀察使宋镕于索面巷異地重建為義學,現已無存。
3.荊山書院
荊山書院位于縣河南小荊山奎星閣前,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修葺學宮的同時建造。
4.求仁書院
位于縣治東,明萬歷年間由知縣廖同春修建。
5.龍門書院
位于縣南關外,乾隆年間由署縣事張異卿捐建。
三、文教建筑興建意義與影響
(一)政治
清中前期文教建筑的營建與重建,已超出其本身工程學上的價值,其本質是帶有強烈功利主義色彩的政治行為。清前期的工程緩和了士人群體的對立情緒,增強了其對新興政權的向心力,對穩定社會秩序起到了難以替代的作用,清中期的重建與擴建使得士人及學子更加緊密地與政權進行了聯系,使自上而下的統治體系得到流暢且良性的互動。
(二)社會
文教建筑的營修從側面反映出在儒學教育主導下社會階層的重組與流動,一批批接受過專業且系統教育的士子被輸送到國家治理體系中,使社會的正常運轉得到充分保證。文教建筑的營修使得儒家文化作為社會運轉的動力機與潤滑劑促進了社會體系的健康發展。通過營修文教建筑,蕪湖的千年文脈得到了繼承與保護,文教建筑的價值不僅以其建筑本身,還以其作為文化保存的現實依托而存在。
四、結語
文教建筑的高度政治化是清代中前期的一大特點,清朝統治者為加快緩和統治區域內部的矛盾,著手于地方文廟與書院,達到拉攏并控制士人群體的目的。由于時間倉促及考據資料數量有限,如有不足之處還請諒解。
作者簡介
俞星海,1998年生,男,漢族,安徽蕪湖人,本科,研究方向為蕪湖地方史。
李宇彤,1999年生,男,滿族,遼寧撫順人,本科,研究方向為清史。
參考文獻
[1]霍紅偉.清代地方官學的恢復與重建—以清代地方志為中心的考察[J].中國地方志,2007(7):55-60.
[2]芮昌南.蕪湖縣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3.
[3]蕪湖古城建設領導小組.蕪湖古城[M].蕪湖:黃山書社,2011.
[4]駱承烈.儒家文化的精神家園—孔廟[J].孔子研究,2007(2):106-111.
[5]張笑笑.蕪湖近代建筑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7.
[6]宋堯.明清時期江南文廟室內裝飾藝術研究[D].蕪湖:安徽工程大學,2014.
[7]俞依云.基于人文要素的蕪湖古城遺存現狀與推介研究[D].沈陽:沈陽建筑大學,2015.
[8]霍有明, 郭海文.欽定學政全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
[9]蕪湖市地方志辦公室.蕪湖風光攬勝[M].合肥:黃山書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