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莉
摘要:侗族亮布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是一種民間手工紡織品,有著現代機織化纖面料所無法替代的優良品質,是侗族傳統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基于此背景,從面料再造的角度出發,運用激光切割技術對亮布進行二次創新設計,從激光切割技術與鏤空、激光切割技術與編織兩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并總結出適合應用在亮布上的設計方法。本課題的研究豐富了亮布的表現方式,拓展了亮布的應用領域,對非物質文化在工業化沖擊下的傳承與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侗族亮布 激光切割 面料再造 非物質文化遺產
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目前侗族約有300萬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國黔、湘、桂三省交界之處。一直以來,因地理位置偏遠、經濟發展閉塞等因素,限制了侗族與外界的文化交流,使侗族文化長期處在封閉或半封閉狀態中,但是在某種程度上,這反而對侗族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侗族服飾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侗族文化的物質載體,是族群相互認同的特征和聯系整體的紐帶,是與其他民族區別的重要標志之一。
侗族服飾絢麗多彩、別具一格,包括服裝、首飾、配飾等。其中,侗族服裝在整個少數民族服飾中占主導地位。勤勞、簡樸的侗族婦女用自紡自織的侗布制作服裝。用作衣料的侗布主要是由棉花紡紗編織而成的,織造紋理有平紋、斜紋、蜂窩紋、魚骨紋、花椒眼紋等。布紋緊實,面料硬挺,經久耐用。侗布的色彩有本白色和經過靛藍浸染而成的青色。在染色過程中,由于受到染色次數、染色工序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青色又有多個色彩傾向,如偏藍的青色、偏黑的墨青色、偏紅的紅青色等。亮布是侗布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織物,它的制作工藝古老而復雜,要經過紡紗、織布、染色、捶布、蒸曬、上漿、上膠等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經過靛染和特殊處理后的亮布,色澤絳紫,表面帶有一種金屬般的光澤,故而得名“亮布”。
一、侗族亮布的特點及現狀
侗族亮布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是一種民間手工紡織品,它是侗族傳統服飾面料中的上乘之品,多用于盛裝衣料或作饋贈禮品。侗族亮布是侗族服飾符號系統中的重要元素,從生產生活中產生,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傳承,蘊藏著手工藝的溫度和民族文化的個性。侗族亮布既有紙張的挺括感和皮革的光澤度,又有織造紋理特色。它的色澤彰顯了歷史的沉靜,散發著未來感的神秘。用亮布做成的服裝不僅美觀大方,而且具有防寒保暖、防雨透氣、抗菌殺毒、防蚊蟲叮咬和不易被樹枝劃破等實用功能。無論是在材料的運用上,還是在制作工藝流程上,亮布都體現出侗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崇尚自然的生活理念。它是一種生態紡織品,符合當下人們對綠色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侗族亮布的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使得它在侗族人民心里有著極高的地位,它曾是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它的制作工藝世代相傳。用亮布制成的服裝男女老少皆能穿,尤其在一些重要場合,如侗族的節日慶典、相親大會和婚禮宴席,甚至祭祀祖先等場合都能見到亮布的影子。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侗族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代化工業文明的發展加速了侗族農耕文化解體的進程,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再以男耕女織為主。在經濟多元化、技術現代化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下,他們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改變,用亮布做成的服裝不再是侗族人們日常生活的裝束,而且由于亮布制作費工費時、產量小、標準化低、色牢度差、幅寬窄等因素的局限,使得侗族婦女逐漸放棄了這種繁重的手工勞作,尤其是年輕女子不愿再像長輩那樣付出全部精力和情感來傳承這種技藝,故而亮布傳承面臨危機。
目前市場上運用亮布設計而成的產品品質參差不齊,基本上都是“拿來主義”,即把現成亮布直接與產品結合,沒有從面料的二次設計和功能創新角度拓展其表現空間,創新思路保守、手法單一,導致產品的種類雷同、款式單一,傳統民族風過于濃重,缺少與時俱進的科技含量和時代精神。因此,賦予這種古老面料新的生命力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才能使亮布得到真正的傳承與發展,才能讓它們走出大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二、激光切割技術在侗族亮布中的應用
從本質上講,亮布制作工藝是文化歷史的產物,如果僅僅利用它來設計產品,只能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人們的懷舊心理,而無法體現人們求新求變的精神訴求。面對洶涌而來的現代科技,如何既能維護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命脈、保持民族特性及文化個性,又能把握住時代脈搏,是現代設計師所肩負的重任。因此,本課題的研究正是基于此,在遵循亮布傳統工藝本質的基礎上,從現代設計美學的角度,根據其性能和特點,將原有的傳統服飾面料——亮布進行二次設計,把新材料、新技術注入其中,并結合當下流行趨勢進行學科交叉性研究,為這種具有民族性、歷史感的面料注入新活力,使其成為具有當代屬性與時代特征的功能性面料。
激光切割技術是一種現代化非線性熱加工技術,它主要借助特殊的激光光束來切割面料。面料在這種高功率與高密度光束的作用下溫度會逐漸升高,最終達到汽化溫度,產生蒸發現象,形成洞點。這些洞點在光束的移動下連點成線,形成切縫,最終實現面料的切割。從激光切割技術加工原理上不難看出熱熔性、可燃性纖維面料,尤其是聚酯、聚酰胺等紡織面料更適合這種工藝的表現,但是這些化纖面料的某些弊端不能滿足當下市場多元化的需求。侗族亮布雖然是由天然纖維制成,但它有著化纖面料無法替代的優越特性。經過多道工序加工后的平紋亮布,結構緊實,表面平整光滑,質地挺括,厚度適中,符合激光切割工藝對面料材質的要求。操作者只要在加工過程中設置好相應參數,就可以實現對亮布的切割加工。
激光切割是一種非接觸式的加工工藝,這種加工方式還會很好地保護亮布表面的光澤度和平整性,避免在加工時對亮布造成損壞。為了追求更加完美的效果,我們一般在亮布的反面(沒涂蛋清的一面)操作。在激光切割的過程中,由于亮布表面涂抹了蛋清等膠性物質,隨著溫度不斷升高,這些膠性物質會越來越緊密地滲透到纖維當中,使得激光切割后的亮布邊緣不會產生毛邊,這為之后亮布終端產品的生產提高了效率,節約了成本。總之,激光切割技術與侗族亮布的結合不是偶然,它是現代技術與傳統工藝深度融合的一個必然。
1.激光切割技術與鏤空
鏤空效果會給人一種若隱若現的神秘感,它是當今時尚界常用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國際各大時裝品牌都有非常經典的鏤空時裝,并深受大眾喜愛。激光切割工藝以其精準、高效、智能、環保等優勢成為實現鏤空效果的最佳技術手段,它為時尚界創造了許多新穎別致、簡約而不簡單的鏤空藝術作品。在侗族亮布上應用激光切割技術進行鏤空的減法設計,可以打破亮布的色彩沉悶感,增強亮布的空間層次表現力,豐富亮布的肌理表現,提升亮布產品的附加值。
亮布上的鏤空圖形可以利用電腦激光切割軟件進行繪制,并按一定比例進行切割。這種可控化的加工方式,可以實現個性化定制服務,滿足市場的多元化需求。
根據亮布特性和激光切割的特點,筆者總結出幾種適合亮布鏤空的切割方法。
一是完全切割式。將亮布上預先設計好的鏤空圖形全部切割掉,使亮布產生剪紙般的鏤空效果。這種切割方式在設計的時候要注意正負形關系,雖然被切割掉的部分不再被關注,但是它所形成的鏤空圖形,會和留下來的面料產生圖底轉換的視錯覺。完全切割的鏤空圖形可繁可簡,單位圖形的尺寸可大可小,圖形樣式可以是單獨紋樣,也可以是連續紋樣。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留下來的面料中,圖形與圖形之間一定要有連接,避免面料斷裂。鏤空效果的亮布美觀平整、通透性強,適合單層或多層組合應用。(圖2)
二是半切割式。將亮布上預先設計好的鏤空圖形進行保留性切割,也就是根據需要把鏤空圖形邊緣的一部分切開,剩余部分不切,使鏤空后的亮布產生鏤而不斷的效果。利用這種切割方式的圖形在設計時,除了要注意圖底關系和面料連接問題外,還要注意圖形的簡潔化和單位尺度放大化,這樣才能凸顯半切割式的特點。半切割鏤空的亮布表面具有浮雕效果,若是應用在服裝上,部分斷開的面料會隨著人身體的活動而產生懸浮的動感。由于亮布一面有光一面無光,所以斷開而外翻的面料會隨著人體活動呈現時隱時現的光澤感。(圖3)
三是切割組合式。這是完全切割式的延續,是把完全切割下來的零散面料回收,再通過一定的排序和工藝重新組合起來的處理方式。這種方式能讓珍貴的手工亮布得到充分利用,節約環保。切割組合鏤空圖形一般為簡潔重復的幾何形狀,單位圖形的規格大小相同或是具有漸變效果。將這些零散面料組合在一起一般采用拼接縫紉工藝或是連接配件組合,如金屬環、特殊扣子等進行有規律、有秩序的排列。切割組合的鏤空亮布雖然不如前兩種鏤空面料通透,但它不受亮布幅寬的限制,可以無限組合、無限延長,還可以組合成任意形狀的面料,甚至是服裝裁剪所需要的其他版型。(圖4)
2.鏤空圖案設計
在侗族傳統服飾中,一般直接用亮布裁剪成衣,很少有大面積的裝飾圖案運用在亮布服裝上,少量的局部裝飾也多是通過手工刺繡來實現。激光切割技術的出現可以使亮布的裝飾手法更加靈活多樣,而且還可以快速實現整幅面料的裝飾。由于亮布質地硬挺,不易產生毛邊,因此它所形成的鏤空圖形邊界清晰、明朗,造型精確、流暢,適合各種題材的表現。雖然鏤空圖案題材廣泛,有具象的動物、植物、人物、風景紋樣等,還有抽象的幾何紋樣等,但是適合亮布風格的鏤空圖案需要根據亮布做成的終端產品風格來決定。
優雅端莊風格的亮布服裝多采用具象的植物花卉鏤空圖案。圖案應注重細節的刻畫,單位圖形尺度可以稍大些。這種風格的服裝大多采用完全切割法實現大面積鏤空,鏤空亮布成為服裝的主要材料甚至是唯一材料。這種整體應用手法可以營造統一的視覺效果,突出衣料的特色與美感。鏤空亮布作為服裝主料,鏤空裝飾紋樣便可以覆蓋全身。因此,服裝款型不宜過于復雜,以免破壞衣料的美觀度。大面積鏤空圖案與時隱時現的皮膚交相輝映,再加上深色布料與皮膚的色彩反差,使得鏤空亮布服裝精致、有型又不失莊重優雅。(圖5)
現代知性風格的亮布鏤空服裝一般采用抽象的幾何紋樣,注重點、線、面的排列構成。由于幾何圖案造型簡潔明快,因而適合完全切割式、半完全切割式和切割組合式的加工方法,可以在服裝上或大面積或局部應用。簡潔、規律的直線型幾何紋給人一種理性、秩序的美感,如果大面積運用在服裝中,服裝版型一般多采用直線裁剪,這樣可以與直線型幾何紋相呼應,以便體現著裝者成熟智慧、時尚干練的氣質。靈活、多變的曲線型幾何紋給人一種理性中不失感性的視覺美感。它更適合半完全切割式和切割組合式的加工方法。如果在服裝中局部運用,則要注意圖形的疏密排列與服裝結構及裝飾部位的配合。總之,亮布硬挺度強、懸垂性弱的特點很適合簡單純粹、線條醒目的幾何紋的表現。(圖6)
經典民族風格的亮布服裝一般采用具有民族傳統元素的鏤空圖案,如民間剪紙圖案、宮廷建筑圖案、民族服飾圖案等。由于在中國傳統圖案中講究“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說法,因此在設計具有民族風格的鏤空圖案時,要注意這些圖案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寓意。如石榴圖案寓意多子多孫,牡丹圖案寓意富貴吉祥,松鶴圖案寓意健康長壽等。值得一提的是,亮布本身就極具民族風格,如果在設計鏤空圖案時能很好地結合侗族特有的民族圖案,如侗族織錦紋樣、侗族刺繡紋樣等,會更加突顯侗族的識別性與文化性。(圖7)
3.小結
面料設計影響著服裝風格,服裝是設計理念的物質載體。設計師應當充分了解面料的特性、加工工藝的特點以及圖案藝術風格的表現,才能更好地運用到服裝設計當中。停留在與傳統手工裝飾技藝結合的亮布,通過激光鏤空技術的加工,面貌煥然一新,改變了以往凝重、沉悶的感覺,躋身于時尚、性感的前沿。從鏤空亮布的實用角度來講,激光切割工藝為亮布服裝帶來了透氣散熱、不受亮布幅寬的限制、延展面料尺度、減弱亮布硬挺度、提高舒適度等功能,同時也為民族傳統手工業與智能制造業的結合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激光切割技術與編織
編織工藝既古老又現代,它有傳統手工文化的印記,又有現代時尚的設計理念。包容、多樣、靈活、多變的編織技藝,被廣泛應用在藝術設計各個領域,如紡織品設計、服裝服飾設計、工業產品設計、平面包裝設計、室內環境設計等。編織工藝可以使軟性材料變得硬挺,也可以使硬性材料變得柔軟。這種獨有的特性與編織結構的魅力,吸引著眾多時尚界設計師,他們頻頻利用這種工藝手段為世界各知名品牌設計出深受消費者喜愛的編織產品。
侗族亮布本身就是利用棉線通過編織工藝形成的材料,如果想利用它進行二次編織,那么必須先對它進行適當的加工,使它變成符合編織工藝要求的材料。激光切割技術的出現為亮布再設計提供了二次編織的契機。快速成型的激光切割技術與靈活多變的編織工藝相結合,打破了亮布表面原有的平整度,豐富了亮布的肌理表現,重塑了亮布服裝的風格,使古老的亮布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以下是筆者根據亮布特性、激光切割和編織工藝的特點總結出的幾種適合亮布的編織方法。
1.布條編織
布條編織是將亮布根據設計的需要切割成若干個布條,然后布條與布條形成經緯進行編織。與機織面料不同,亮布由手工編織而成,因此,它的幅寬有限,一般在40cm左右,屬于窄幅面料。市場上能買到的亮布尺寸一般幅寬40cm,長度1000cm左右。如果想再次把它編織成寬幅面料,那么就要在激光切割時把亮布的幅寬(40cm)一面作為等分切割的一方,這樣切割出來的布條就會變得很長,編織出來的面料不再受原有亮布幅寬的限制。亮布編織效果和激光切割布條的寬窄、曲直及編織方法有著緊密的聯系。
如果想表現細膩的效果,可以把亮布切割得細密些,這樣切割出來的布條寬度就會變窄,當然也不能過細,過細的布條拉伸度不好,一般應控制在0.5cm至1cm為宜。如果想表現粗獷的效果,可以把亮布切割得疏些,這樣切割出來的布條就會寬些,當然也不能過寬,過寬的布條在編織時不易操作且效果不好,一般控制在1cm至3cm為宜。激光切割成的布條形狀也影響著編織后的效果。用直線型布條編織,面料緊實平整,編織紋理清晰;用曲線形布條編織,面料結構松散,表面會產生縫隙。
影響亮布編織效果比較關鍵的因素是編織方法。使用經緯交織的編織法,因組織結構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的紋理效果。如果采用經緯寬度相等的布條進行平紋編織,則編織后的面料表面會形成方格狀的視覺效果,面料平整、挺括。如果采用寬度相同的布條進行斜紋編織,織物表面則會呈現一定角度的斜紋線。與平紋相比,斜紋組織的經緯交織點較少,織物表面有經(或緯)斜向浮長線,故而織物結構較為松軟,不如平紋編織面料緊致。緞紋組織的編織方法與前兩種編織有所不同,其經緯交織點更少,織物表面形成的經(或緯)浮長線會更長且不連續,相互間隔距離均勻、規律,斜紋夾角更小,因而織物質地柔軟適中,表面平整光滑、富有光澤,缺點是容易剮絲。當然,除了以上三類組織外,我們還可以運用變化組織、聯合組織等多種手法,甚至可以借鑒竹編、皮革編織等方法進行編織,尋找更加適合亮布特性的表現手段。總之,豐富多變的組織結構拓展了亮布編織肌理的表現空間,改變了亮布原有的平整性、硬挺度,使它的外觀變得更加豐富,手感更加柔軟。(圖8)
2.鏤空編織
鏤空編織是指將預先設計好的圖案用激光技術切割掉,這和前面提到的激光鏤空工藝相似,但有所不同的是,鏤空后的面料還要和已切割好的布條進行再次編織,最后形成渾然一體的效果。相較于經緯交織的布條編織,這種穿插式的編織方法可以使面料結構更加穩固,不易松散、脫落,并且可以自由地組合穿插,形成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值得注意的是,條狀的經緯編織可以不受亮布幅寬的影響,故而改造后的亮布尺寸可大可小,而鏤空編織則要受亮布幅寬的制約,但是布條在鏤空面料中的穿插可以將數塊相同幅寬的面料通過編織方式有效地連接在一起,從而改變亮布幅寬尺度。然而,如果想做到“天衣無縫”,還得處理好編織技藝、鏤空圖案和亮布終端產品結構之間的關系。通過試驗,筆者得到兩種比較適合應用在亮布上的鏤空編織方法。
一是網狀鏤空編織,這種編織手法要選用連續的、有規則的幾何圖形,如方形、棱形、圓形等進行激光切割,并且圖形切割的面積要稍大些,因為只有這樣,才有足夠空間用來穿插布條。在編織過程中,要注意網狀鏤空圖形與布條前后交插的關系,編織結構的簡與繁要根據鏤空圖案的大小、造型特點及排列方式等因素進行適當調整。這種編織法有點像皮革編織,它打破了“經天緯地”的傳統編織方法,通過布條的前后穿插把網狀亮布夾在其中,使再造后的亮布形成了既有鏤空效果又有編織紋理的多重形態(圖9、10)。
二是布條鏤空編織,這種方法的靈感來源于經緯編織,但又與之不同。我們把經緯編織的布條選取一方進行有圖案造型的切割。為便于操作,一般我們選用經線進行切割,要鏤空的圖形一般是幾何圖案,并且是縱向二方連續圖案。然后把切割好的緯線(布條)穿插在帶有一定圖案造型的經線里面,形成縱橫交錯的編織效果。這種編織手法借鑒了布條編織和網狀鏤空編織的特點,既有縱橫交錯的編織紋理,又有鏤空圖案的豐富造型。相對于網狀鏤空編織,布條鏤空編織的面料結構較為松散,手感更加柔軟,圖案紋理變化豐富,而且在材料轉換上可以更加靈活、多樣(圖11)。
3.小結
以上的編織手法僅使用了亮布一種材料進行組合變化,當然我們也可以把豐富多樣的其他線形材料融到亮布編織當中。只要這些材料能更好地凸顯亮布特點、豐富編織肌理效果,都可以采用,甚至是帶有高科技含量的功能性纖維材料,如發光纖維、發熱纖維、抗菌纖維、變色纖維、香味纖維等。這樣改造出來的亮布不但具有歷史悠久的民族風貌,而且還帶有時尚的未來科技的韻味。在編織再造中,我們還可以將其他紡織工藝融入其中,如絲網印工藝、熱壓工藝等,可以極大豐富亮布編織效果。(圖12)總之,編織工藝歷久彌新,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出現,編織方法變幻無窮。激光切割工藝為亮布的編織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支持,拓展了亮布的應用范圍,使亮布的終端產品品種更加豐富,款式更加多樣。它不僅可以應用在服裝服飾領域,也可以運用到建筑空間當中,與居室產生互動,豐富室內軟性材料的表現。
四、結語
侗族亮布取材于自然,制作工藝獨具匠心,是侗族人民勤勞與智慧的體現,是侗族的一張名片。它工藝環保、質地天然、色澤優雅并蘊含著濃濃的手工溫情與民族意識,這種彌足珍貴的品質是現代機織化纖面料所欠缺的。一件好的設計作品如果想屹立于國際舞臺、得到世界認可,那么它不僅要具備審美與實用價值,而且也要具備民族文化與時代特征。將激光切割技術融入亮布再造中,不僅傳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而且也符合未來流行趨勢的發展需求。因此,本課題的研究有利于地方特色布料與現代時尚產業對接,具有廣泛的經濟市場前景,為非物質文化在工業化沖擊下如何傳承與發展開拓了新的思路,同時對中國服飾流行趨勢體系的建構具有一定積極意義。
本文為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社科計劃一般項目(項目編號:SM201810012004)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楊筑慧.中國侗族風俗志[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
[2]張國云.貴州侗族服飾文化與工藝[M].蘇州大學出版社,2011
[3]蘇玲.侗族亮布[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
[4]馬婧.基于設計視角的產品附加值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0.
[5] 胡毅. 激光雕花技術[J]. 染整技術在服裝產品開發中的應用研究,2016,36(6):31-33.
[6] Deborah Levine. Knitting as art [DB/OL].Think IR: The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