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
摘要:志愿服務教育體系是提高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是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發展的內在需求。在分析高職院校志愿服務教育體系構建的背景和意義的基礎上,立足目前高職院校志愿服務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構建高職志愿服務教育體系的實踐路徑,以期對高職院校志愿服務教育的發展有所助益。
關鍵詞:高職院校 志愿服務教育 教育體系
一、高職院校志愿服務教育體系構建的背景和意義
1.志愿服務教育是提高高職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
志愿服務工作,既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道德文化,也展現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通過志愿服務教育,有目的、有計劃地對高職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明”政治道德,“守”社會公德,“嚴”個人品德,實現思想道德品質教育和行為習慣培養的育人目標。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有機融合在志愿服務教育中,引導高職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實踐中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提高大學生參與到社會公共管理事務中的積極性。
2.志愿服務教育是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發展的內在需求
在志愿服務教育的實施方面,多數高職院校仍以志愿服務培訓替代志愿服務教育,重視志愿者服務水平和技能的提升,而忽略對志愿者進行志愿精神、志愿認知水平的培養。部分學校盡管已經開始實施志愿服務教育類課程,但是更多將志愿服務教育加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或安排在高職生職業素養課程內,或掛靠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和就業指導教育中,尚未將志愿服務教育列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中。沒有接受專業、系統的志愿服務教育使得青年志愿者們往往熱情有余而專業水平不夠,活動成效也大打折扣。此外,由于缺少相應的志愿服務激勵措施和課堂引導,高職學生個體參與志愿服務的主動性越來越低,個體自覺性行動不足。志愿服務教育課程不僅傳授志愿精神、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而且包括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相結合,確保青年志愿者在服務他人和社會過程中獲得成長。
3.志愿服務教育是國家現代社會進程中的必然趨勢
志愿服務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習總書記在很多場合倡議向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工作者學習,廣泛宣傳志愿者在現代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需要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中,并提升他們參與的意識和能力。然而,目前很多公民對社會公共事務態度冷淡,參與意愿不高,參與力不足。志愿服務是社會動員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所蘊含的美德更能引導公眾投入到國家事務管理和經濟社會文化事務中。所以,以志愿服務為載體進行的教育活動在培養公眾志愿服務意識和能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志愿服務教育的實施有利于培養一個積極向上、負責任、樂于助人的公民。
二、高職志愿服務教育的現狀
我國志愿服務教育的需求和推行是隨著志愿服務在社會逐漸興起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20世紀90年代初,部分大中院校開始成立校院級別的青年志愿者協會,策劃、組織并開展面向社會的志愿服務活動。為了激勵更多高校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中,政府和高校陸續出臺了一些政策法規,同時,為大學生們量身定制了志愿服務項目。自此,高校志愿服務工作得以快速、廣泛發展,服務內容越來越豐富,服務領域越來越多樣。在這種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并實施志愿服務教育,開展大學生青年志愿服務方面理論研究,而且嘗試開設“大學生志愿服務”類獨立課程。但是,由于我國志愿服務教育起步較晚,從目前高職院校志愿服務教育現狀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重視技能性專業培養,忽視志愿服務教育
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在實際教學中,高職院校大多只重視學生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能力等“強技”的培養,而志愿服務教育仍未納入現有教學體系或仍不完善。志愿服務教育的“缺席或欠缺”導致許多高職學生志愿精神淡薄,對于志愿服務的認知不足,認可程度不高,主動參與志愿服務內生動力不足。很多學生將志愿精神等同于“雷鋒精神”,認為志愿服務活動就是做好事,并不理解志愿精神的內涵和實質。
2.志愿服務教育專業化程度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的課程體系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志愿服務教育嚴重不足,在高職院校大多以“志愿服務崗前培訓”“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主題講座、志愿者經驗交流會等形式開展。大部分高職院校在構建志愿服務教育體系方面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志愿服務教育體系構建不全面,未被納入到學校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中,教育教學模式單一。以揚州市職業大學為例,僅在“大學生職業素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中零星出現,沒有專門介紹志愿服務發展相關的課程或教學章節。作為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高職志愿服務教育需要有完善的規范的教學系統,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考核機制和評價體系。
3. 志愿服務教育師資力量不足
目前高職院校擔任志愿服務教育的教師大多為校團委負責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管理人員、思政課教師以及各學院輔導員,在此基礎上,邀請大學生志愿服務領域的專家學者、志愿服務先進工作者作為兼職教師。這些專兼職教師都具有豐富的志愿服務實踐經歷,但是大多未系統學習過志愿服務相關專業知識,屬于理論知識方面的“門外漢”。這樣的師資力量難以適應高職學校志愿服務教育的要求。高職院校想要實現“學生在志愿服務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參與的基礎上獲得個人成長,在校園內形成積極參與志愿服務的氛圍” ,需要一支實力雄厚的教師隊伍體系。
三、高職院校構建志愿服務教育體系的實踐路徑
高職院校志愿服務教育是志愿服務和高職教育的結合,是高職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終目標是,構建在教育主管部門領導下,高職院校依托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系統以及教師隊伍具體實施,社會公益組織、社區、企業以及家庭等單位密切配合的多位一體的志愿服務教育體系。針對高職院校志愿服務教育體系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構建志愿服務教育體系的實踐路徑。
1. 推動志愿服務教育課程化發展
高職院校將志愿服務和學校教育資源相整合,面向高職學生開設必修或選修課,傳授志愿服務理念、技能以及志愿者的通識培訓。為了實現志愿服務教育課程化,高職院校需要將志愿服務教育納入學校培養方案,與學校其它課程一樣,制定完成的教學大綱,明確課程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規定學時和學分,并建立科學的課程評價和獎懲機制。天津外國語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結合自身實際已經開設了《志愿服務學習》、《大學生志愿服務》等類似的志愿服務教育課程。
只有志愿服務教育成為高職院校專門的一門課程,志愿服務教育才能走向制度化、規范化,才能引起老師、同學們的重視,志愿服務教育的效果才能逐步提高,最終實現志愿服務的常態化發展。
揚州職業大學校團委在推動志愿服務課程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組織開展了“樂學堂”公益課程比賽。課程設計作品定位為面向6-12歲中小學生、60歲以上老年人以及殘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公益課程。大部分學院在課程設計中都會結合自身專業,有的學院甚至設計了跨學科的綜合素質課程。對于成功立項的公益課程,校團委不僅在學校進行公開展示,而且主動與揚州多個社區洽談、合作,組織高職生下基層,到社區開設相關志愿服務課程。
土木工程學院設計的“有趣的大房子”,藝術學院申報的“兒童畫”和“走進《黃河大合唱》”,資環學院提出的“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等課程都緊密結合自身專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及技能應用于志愿實踐,彰顯自身價值,進而打造一批專業化、常態化、品牌化的校級公益服務項目。管理學院申報的“博物之曰”已經打造成為校級志愿服務品牌活動。校團委多次組織農村留守兒童、國際留學生參觀揚州博物館,參與各類文創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樂學堂”公益課程比賽以及后續的社區公益課程已經成為學校開展志愿服務教育的重要載體。
2. 注重課程師資隊伍建設
志愿服務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授課質量與任課教師的專業素養有著密切的關系。現在,新型的師生關系強調雙主體,師生之間是民主、平等、合作、互敬的關系。盡管如此,教學中教師仍然起著主導的作用,承擔著向學生傳授志愿服務的發展歷史、志愿精神的本質等理論知識,以及諸如禮儀知識、社交技巧等專業技能教育,提升志愿者們對志愿服務的認知水平。教師還需要激發同學們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使高職生們將志愿精神內化為自己活動的動力,評價和反饋志愿服務教育的效果。建設一支人員充足,合格而穩定的師資隊伍,是完成志愿服務教育教學工作的關鍵和基本保障。
為此,應該加強教師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使其具備過硬的業務素質。為了保證教師教學質量和課程的授課效果,負責該課程教學的相關行政部門負責人應該對教師進行教材培訓工作,定期開展教研活動,讓他們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把握重點。其次,加大對志愿服務教師的科研扶持力度,鼓勵教師主動研究志愿服務相關課題。
最后,針對上文論述的“志愿服務教育課程”的專職教師比例偏低,兼職教師專業素質不足的問題,筆者認為學校應該引進具有這方面學科知識的專業人員,同時從從事志愿服務的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非盈利性公益組織的從業人員,或行業專家中遴選出一批兼職教師隊伍。高素質的專兼職教師隊伍是高職生志愿服務教育能夠落實到實處的重要保障。構建志愿服務教育體系的核心是“將強化人才培養與科研成果產出有機結合,為志愿服務事業提供智力支撐”。
3.打造志愿服務教育實踐平臺
志愿服務的重點在于參與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打造志愿服務教育實踐平臺,這也是高職院校實施志愿服務教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學生必須走出校園,走向社會,以各種形式的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過程中,親身體會“奉獻、友好、互助、進步”的理念,在活動中感受到奉獻的快樂和成就,也切實提高學生們與人溝通、交往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目前,高職院校都會成立校級或院級志愿服務社團或微公益組織。這些志愿服務類社團或微公益組織通過策劃活動、公益宣講等形式帶動高職學生主動參與到各類志愿服務活動中,點燃他們志愿服務的熱情,進而形成系列志愿服務活動。以揚州市職業大學為例,學校現有5個校級公益服務類社團:愛心1+1青年志愿者協會、晨希微公益、綠色風暴環保協會、紅十字協會以及微微。每個社團在從事志愿服務活動的基礎上,又側重于不同方面,打造出自己獨特的品牌活動。愛心1+1青年志愿者協會和晨希微公益作為學校的老牌公益社團以發展公益事業為宗旨,奔走于揚州社區、敬老院、科技館、博物館,為需要的人提供幫助。它們組織了諸如“3.5學雷鋒日愛心募捐”、清明節掃墓、“8.1慰問老兵”等活動,讓大學生在這些特殊的日子里過得更有意義。綠色風暴環保協會和微微都屬于環保宣傳教育組織。前者依托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以專業為基礎,開展“垃圾分類回收智能兌換生活用品”等環保宣傳活動,而后者微微則專注于揚州大運河的保護和宣傳。校紅十字會在省市紅十字會聯系下,本著“人道、博愛、奉獻”的精神,以“愛心為本,博愛至上”為宗旨,開展校外希望村塾支教和宣傳無償獻血及血液知識等活動。依托這些公益社團、微公益組織,以及學院團委,揚州市職業大學的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地方高職院校的重要的一項職責就是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這也是高職院校履行其社會服務職能的必然要求。作為旅游文化城市,揚州每年都會承辦一些大型會議或體育賽事,舉辦馬拉松比賽、游園會等活動。在這些活動或體育賽事開展過程中,許多高職學生都會作為志愿者參與其中,特別是參與那些與專業相關的志愿服務崗位。揚州市職業大學體育學院的學生曾多次被安排擔任某些賽事活動的裁判、工作人員等,外國語學院的學生會參與到一些國際會議的外事人員接待、會場翻譯等工作中。這些志愿服務實踐活動都是高職學生接受志愿服務教育的實踐平臺。大學生志愿者們不僅能夠開闊視野,學習行業知識,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職業素養,更深刻地體會到志愿精神的精髓。
四、結束語
隨著越來越多的高職生參與到世博會、園博會、國際會議、體育賽事等大型活動的志愿服務中,志愿精神、志愿文化和志愿理念在高職院校得到廣泛的傳播,志愿服務對于提高學生職業素養,促進學生成長與發展也得到一致認同。志愿服務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明顯。高職院校應積極構建志愿服務教育體系,推動志愿服務教育課程化發展,強化課程師資隊伍建設,積極打造志愿服務教育實踐平臺。
2018年揚州市職業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立項,項目名稱:高職院校志愿服務教育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以揚州市職業大學為例,項目編號:sz2018210
參考文獻:
[1]唐文.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任務及實現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0(17):53-57.
[2]張曉紅.論志愿服務教育.[M].人民出版社,2017(06):14
[3]宋煜.志愿服務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國情國力,2017(1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