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宏旭
摘要:《六韜》不僅是我國古代兵家名著之一,更蘊含著豐富的治理思想。在其開篇的《文韜》一卷中,以姜太公和周文王、周武王兩代君主問對的形式,論述了“治天下”的若干問題。本文從《文韜》中關于“仁”“時”“賢”三個概念的理論論述中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治理智慧,并將這些治理智慧創造性轉化,應用于站穩“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立場,加強領導干部的政德建設、科學把握治理的客觀規律,塑造高水平的治理人才隊伍四個領域。
關鍵詞:《六韜》 治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以人民為中心
《六韜》是我國古代兵家名著,包含《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卷共六十篇。據考證成書于戰國至秦漢年間,書中借周文王、周武王兩代統治者與姜太公的對話,探討了戰爭視角下的戰略戰術問題。該書被譽為軍事戰略思想的“集大成者”,歷來被統治者所重視,北宋時被編入官方軍事教材《武經七書》。但實際上該書的思想價值遠超出軍事領域,起首的《文韜》一卷主要論述治國理政問題,其中蘊含的治理智慧對當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一、《六韜·文韜》中的治理智慧
1.“仁”的思想:國家治理的主體觀
與其他兵家名著不同,《六韜》中多次強調“仁”,特別是在《文韜》卷中,“仁”字總共出現了12次,是該卷多篇文章的核心概念。《守國》篇中,姜太公對周文王講解“仁圣之道”,將“仁圣”奉為統治者的最高境界。與儒家的“仁政”思想相比較,《六韜》中的“仁”確實有“愛民”的涵義。其中較為典型的如《國務》篇中提到的“民不失務”“農不失時”“省刑罰”等觀點,與《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思想非常接近。但《六韜》中的“仁”在傳統儒家“民本”思想之上,還包含一層樸素的“民主”思想。在《文韜》卷第一篇《文師》篇中,作者借姜太公之口說出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的名句,指出“仁”的實質是共享,統治者和民眾之間因這種共享精神形成一種契約關系,并以此作為治理合法性的基礎。
《文韜》中還特別強調了國家治理中民眾主體作用的發揮,提出“疏其親則害,失其眾則敗”,因此統治者必須“敬其眾,合其親”,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眾。特別是要重視“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由于這些群體組織化程度高、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是國家治理的“壓艙石”。
2.“時”的思想:國家治理的規律觀
《六韜》中不僅強調治理的合法性,還特別重視對治理規律的把握,其思想主線是關于“時”的理論。“禍福在君不在天時”,《六韜》中的“時”并非“天命”等神秘主義概念,而是指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能夠把握這個規律,就能搶占先機,違背這個規律,就將遭遇失敗。因此《明傳》篇中文王臨終前咨詢“先圣之道”時,姜太公的回答是“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此三者,道之所止也。”
那么統治者該如何把握“時”呢?首先是要果斷決策,充分利用有利資源。“日中必慧,操刀必割,執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謂失時;操刀不割,失利之期;執斧不伐,賊人將來。”錯過有利的戰略機遇期將會造成損失和遺憾。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是最為重要的治理資源,“不富無以為仁,不施無以合親。”其次是要防微杜漸,在源頭上防患于未然。“涓涓不塞,將為江河;熒熒不救,炎炎奈何;兩葉不去,將用斧柯。”民心向背是判斷治理時機的“風向標”,“夫民動而為機,機動而得失爭矣。”要贏得民心,就必須建設公平正義的社會分配機制,“無掘壑而附丘,無舍本而治末。”第三是要刑賞嚴明,用制度保障長治久安。“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但刑賞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征惡揚善,更是為了警示教育。因此“賞信罰必于耳目之所聞見”,以典型案例促進良好風氣的養成。
3.“賢”的思想:國家治理的人才觀
《六韜》把興衰治亂的根本原因歸結于人,認為“賢君”“賢臣”是決定國家治理效果的關鍵。《盈虛》篇將“帝堯”奉為統治者的楷模,“帝堯”“賢”于何處?首先是他的私人生活極其簡樸,“金銀珠玉不飾,錦繡文綺不衣,奇怪珍異不視,玩好之器不寶,婬佚之樂不聽,宮垣屋室不堊,甍、桷、櫞、楹不斫,茅茨偏庭不剪。”通過這種示范作用凝聚人心。其次是他重視保障民生,“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織之時。削心約志,從事乎無為。”“養天下鰥、寡、孤、獨,振贍禍亡之家。”最后是他公正無私、知人善任,“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潔愛人者,厚其祿。民有孝慈者,愛敬之;盡力農桑者,慰勉之。”這些“賢君之德”確保他獲得治理的領導權威和群眾共識。
《六韜·文韜》卷中多篇都談到“賢臣”的價值和“不肖”之臣的危害。《大禮》篇中指出臣子的職責并不是單純地服從和執行,而是要做到“沉而無陷”,即保持思想和人格的獨立性,“臣不忠諫,非吾臣也”,臣子的職責不是討好獻媚君主,而是通過直言諫議服務于領導科學決策。
統治者不僅要善于運用“賞”“罰”兩種手段駕馭臣子,更要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需要領導者注意的是,“不肖”之臣可能會通過“熒惑之術”蒙蔽領導者的耳目,通過“沽名釣譽”操縱社會輿論,《六韜·文韜》卷中提到的常見手段包括:第一種是驕奢淫逸、欺壓民眾,“臣有大作宮室池榭,游觀倡樂者,傷王之德”,“為雕文刻鏤,技巧華飾,而傷農事,王者必禁之”,“強宗侵奪,凌侮貧弱者,傷庶人之業。”第二種是結黨營私、玩弄權術,“臣有結朋黨,蔽賢智,障主明者,傷王之權”,“偽方異技,巫蠱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第三種是藐視權威、破壞紀律,“有不事農桑,任氣游俠,犯歷法禁,不從吏教者,傷王之化”,“士有抗志高節,以為氣勢,外交諸侯,不重其主者,傷王之威”,“臣有輕爵位,賤有司,羞為上犯難者,傷功臣之勞”。第四種是巧言令色、華而不實,“有名無實,出入異言,掩善揚惡,進退為巧,王者慎勿與謀”,“樸其身躬,惡其衣服,語無為以求名,言無欲以求利,此偽人也,王者慎勿近”,“奇其冠帶,偉其衣服,博聞辯辭,虛論高議,以為容美,窮居靜處,而誹時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寵”,“讒佞茍得,以求官爵,果敢輕死,以貪祿秩,不圖大事,得利而動,以高談虛論,說于人主,王者慎勿使。”
因此領導者不能單純按照外在表現和社會評價這些主觀性標準去選擇人才,“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若是,則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于無罪,奸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則國不免于危亡。”
二、對《六韜·文韜》卷中治理智慧的創造性轉化
1.一是要固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能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成為衡量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關鍵要素。“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強調要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依靠人民群眾自身的力量創造歷史。《六韜·文韜》篇中指出,只有“同天下之利”“與人共之”,做到“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才能“天下歸之”。在治理過程中必須注重與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首先是注重經濟建設,做到“民不失務”“農不失時”;其次是通過“薄賦斂”減稅降費釋放民間經濟活力;第三是發揮社會保障兜底作用,關注弱勢群體的權益和訴求,“存養天下鰥、寡、孤、獨,振贍禍亡之家”。
2.二是要正風,嚴抓“關鍵少數”的政德作風建設
《六韜·文韜》中明確指出“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圣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這一論斷摒棄了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對領導干部在治國理政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刻認識。如何管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是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中的重要課題。《六韜》中系統論述了領導干部的政德建設問題,干部要講政德,首先要明大德、講忠誠。要樹立“忠正奉法”“忠諫”的正氣,堅決摒棄“結朋黨,蔽賢智,障主明”“高談虛論”的投機份子。其次要守公德、愛人民。《六韜·文韜》篇認為“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是“德”的內涵,因此領導干部要站穩“平潔愛人”的群眾立場。三是要嚴私德、守底線。要追求堯“自奉也甚薄”的高尚境界,用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換取人民群眾的支持,樹立“以德立威”的領導威信。
3.三是要順時,科學把握治理中的規律和節奏
首先是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牢牢把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原則,正確認識和處理治國理政中的矛盾和問題。要明確社會矛盾的產生是因為一部分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沒能得到滿足,“夫民動而為機,機動而得失爭矣。”因此必須注重聽取民眾意見,“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還要堅守執政為民的治理初心,“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亂,仁圣昌”,既不能為了政績而蠻干硬上,也要在重大風險和考驗面前擔當有為。
4.四是要強體,重視治理人才的培養選拔工作
一方面要綜合全面地考察人才,尤其是要在實踐中考察一個人的品德和才干,“富之而觀其無犯,貴之而觀其驕,付之而觀其無轉,使之而觀其無隱,危之而觀其無窮”,利用真情實境;另一方面要將干部問題制度化,建立選人用人的選拔、考核、監督和問責機制,“將相分職,而各以官名舉人,按名督實。選才考能,令實當其名,名當其實,則得舉賢之道矣。”尤其是要重視選人用人制度和獎懲機制的“指揮棒”作用,堅持五湖四海、公平公正,通過“旌別淑慝,表其門閭。平心正節,以法度禁邪偽。所憎者,有功必賞;所愛者,有罪必罰”樹立明確的人才導向。
“本文系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傳統文化教育工作室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李宜馨.新時代人才分類與人才發展領導力方略探要[J].領導科學,2020(01):5-14.
[2]劉濤.現代治理視域下“官吏制約”的困境及超越[J].領導科學,2020(06):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