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通 黃玥 黃威
摘要:在傳統的大學課堂中,教師主要關注課程元素、專業技能的培養與傳授。隨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展開,人們逐步意識到,高校不僅要培養掌握專業技能的人才,還要培養擁有優秀品德的人才。學生的品格、品行影響了我國未來的發展,高校學生只有擁有了“中國心”,才能肩負起復興中華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程建設
一、研究背景
教師這一有著悠久歷史傳承的職業,被人們譽為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師者授業,“所加與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則師徒同體?!痹谛聲r代,教師不能只作為傳授書本當中知識的傳播者,也要成為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靈魂塑造者。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教學活動中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中,高校應在堅持“高德立人”的基礎上,從世界各國碰撞的大背景出發,探索社會演進、思想變化和價值取向。2014年,上海大學可以說是“課程思政”發祥地,首開“大國方略”課程,被認為是“給90后的一雙讀懂中國的眼睛”[1]。 2017年,復旦大學推進了3門思想政治理論示范課程,28門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隨后,全國思政會議上提出其他課程要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一個協同效應。
二、課程思政建設基礎
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觀。課程思政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各方各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要做好課程思政,教師就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情感聯絡
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同時,讓教師做到由下而上熱愛專業,熱愛學校,熱愛學生[2]。老師需要與學生建立情感連接。學生與教師之間情感上的認同比較強,這一認同感拉近了雙方的距離。在這一關系中,雙方是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隨著教師的自我豐富和自我提升,教師逐步發展為具有引領作用的導師,發展成為學生生命中的輔助者、支持者和促進者。當教師面對新同學,想要增進情感時,完整的自我介紹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客觀地了解老師,還能全方位展示老師的人格魅力,散發正能量。親其師,故而信其道。優秀的教師主動與學生交談,幫助學生從被動的接受、程序式的認知發展成為獨立、有自我判斷力和創造力的思想者[3,4]。
2. 打造有趣、實用的思政元素
學生一定希望課程是有趣味的、實用的。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僅要體現價值體系,還要體現知識的應用意義及趣味性。大學課程內容豐富,文化知識層次較深,課程目標也各有不同,師生需要對課程本身進行專業理解。大學各門課程之間均存在緊密的聯系,也促進了課程內容的豐富。因此,教師應根據所在學科的特點,不斷拓展課程內容,體現實用性和趣味性,讓學生有與眾不同的學習體驗,從而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來。此時教師要在趣味性當中融入一定的課程思政。可見完整的教學過程不僅要有傳統的大綱、教案,還必須形成一個系統化的課程思政案例集。課程負責人可以集合教學團隊的智慧,分工合作撰寫課程思政案例,包括章節的知識點、育人目標、課程教學內容、融入的思政元素等。教師可以把每個知識點與思政元素用不同形式結合起來,做到在教學過程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三、實施方法
1.提高教師隊伍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
高校的師資隊伍,特別是專業教師,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地方、行業和企業發展服務。教師不僅服務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而且跟蹤專業領域更前沿的實用技術,接觸行業企業的管理模式,感受工業企業文化。因此,企業的職業發展前景、優厚的薪酬待遇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將對這些教師產生重大影響,并由這些教師輸送到高校。如果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不及時了解和掌握教師的思想動態,空談說教,反而會導致對立情緒。所以,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中,要加強互聯互動,主動加強與地方和行業企業的銜接,全面掌握相關行業企業的具體情況。
2.構建課程思想政治教學體系
構建課程思想政治教學體系,就是構建一個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庫和學習測試四個維度的教學體系。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抵制西方消極價值觀。在這個總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根據每門課程或每項活動的具體特點,相應地設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根據每門課程或每項活動的具體特點,相應地設定具體的教學目標。針對每門課程或每項活動的具體教學內容,根據其具體特點進行相應的設計。采用三維教學模式,包括“課內外協同思想政治教育”“線上線下協同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價值導向一體化思想政治教育”。
“課內外協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有針對性地、全方位地把思想政治教學和活動內容融入日常課堂教學和第二課堂活動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任務成為學校的日常教學與活動,產生協同效應。“線上線下合作思想政治教育”是將線上思想政治教學和活動與線下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和活動相結合,在網絡平臺、新媒體等信息化渠道的支持下,產生合作效應?!爸R傳授、技能培養、價值引導一體化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之中,在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目的的教學活動中,通過指導學生批判性地思考和判斷中西價值觀,產生了綜合效果。
3.新技術下的教學融合
有研究指出,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可以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增強學習體驗,創造心理沉浸感,讓學生體驗到課本上無法獲得的東西。5G技術的優勢在于提高數據傳輸速率,減少網絡延遲,節約能源,降低成本,增加系統容量和大規模設備連接。因此,我們必須借助一些高科技手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調查顯示,許多高校開通了微博或微信公眾號,宣傳和引領思想政治教育。還有的高校建立包含電視臺在內的全媒體平臺。為應對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發展,許多高校開創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如搭建校園生活輕應用平臺服務師生,建立校園網絡電視臺,開設專題欄目,傳播校園文化。
新的教育技術的出現,讓混合式教學備受人們關注。老師變成學習的設計者和支持者,課堂也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前學習一些基本知識概念,到課堂上進一步對知識進行內化吸收。以布魯姆的知識目標為依據,從理解、應用分析到創造評價,使用TBL(Team-Based Learning)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等教學方法,進一步劃分課前、課堂和課后三部曲。教師需要將思政元素無痕的刻劃到這三部曲當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激發愛國情懷。
三、結論
總而言之,在當今的世界之大變局下,教師必須抓住人才培養核心關鍵,教育引導學生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相聯系,明晰作為教學管理工作者應有的擔當和使命,以及作為大學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與責任。
基金項目:本項目系2020年吉林大學課程思政“學科育人示范課程”項目:大學計算機“課程思政”示范項目。
參考文獻:
[1]顧駿. 給學生一雙眼睛,看懂中國——“大國方略”系列課程策劃思路與技巧. 《青年學報》. 2016(04)
[2]葉龍花.教育即生成——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的啟示[J].中國電力教育.2011(05)
[3]孟桂芝,姚慧麗,鐘坦誼. 基于課程思政的高等數學的教學探索與實踐. [J]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 2021-01-26.
[4]袁進霞.新媒體技術運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的若干思考[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01-27.
(作者簡介:劉通,山東濰坊,講師,碩士,計算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