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偉
(山西省長治市第二人民醫院 腫瘤內科,山西 長治 046000)
胃癌是我國惡性腫瘤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嚴重,患者多為中老年人群,患者患病初期的臨床癥狀并不顯著,患者多認為是飲食不當等所致,隨著疾病的逐漸發展,患者會出現黑便、消化不良以及嘔血等癥狀,很容易出現誤診或者漏診情況,未能及時進行治療,確診時多以發展至胃癌晚期階段,治療效果較差,生存率較低[1],因此,加強對晚期胃癌患者的關懷護理對于治療效果以及安全性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次我院就將疼痛護理和臨終關懷護理聯合使用的方式對患者的治療進行配合,并針對臨床效果進行研究,現將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38例晚期胃癌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通過系統抽樣法分成兩組,對照組(19例)年齡區間31~68歲,平均(47.69±1.52)歲,胃癌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12例,胃癌確診至研究參與時間6個月至2年,平均(9.5±1.1)個月。觀察組(19例)年齡區間32~67歲,平均(47.24±1.42)歲,胃癌Ⅲ期患者10例,Ⅳ期患者9例,胃癌確診至研究參與時間5個月至2年,平均(9.2±1.3)個月。患者均無意識障礙、溝通障礙、語言障礙等影響治療及護理的情況;患者均無家族遺傳病史;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目的、參與要求以及注意事項均完全知曉,且自愿配合;比較以上兩組患者基本資料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治療中配合常規護理,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用藥護理、病房護理以及鎮痛護理等,確保其治療的順利完成。觀察組患者治療中配合常規護理聯合疼痛護理和臨終關懷護理:
(1)疼痛護理:根據患者的實際治療配合相適合的藥物進行鎮痛,需要反復確認確保鎮痛藥物使用的及時性和準確性,提升鎮痛作用效果,另外,護理人員還可以通過按摩和撫摸的方式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緩解,幫助其放松肌肉的緊張性,緩解肌肉過度緊張情況,達到疏通經絡的作用。
(2)臨終關懷:①心理護理。可在病區以及病房內播放輕柔的音樂,調整音樂的音量和音調,主要以輕柔的音樂為主,輔助幫助患者緩解其緊張情緒,提升患者的精神狀態,在患者精神狀態較好以及精力允許的狀態下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與患者進行溝通,通過社會新聞以及趣事的分享幫助患者緩解不良情緒,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提升患者對社會的參與性,詳細向患者和家屬介紹疾病的發展情況,以便于患者及家屬對自身狀況的了解和準備,在患者情緒較為穩定的狀態下選擇相適合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死亡教育,緩解患者對死亡的擔憂和恐懼。②行為支持。依據患者病情制定個性化藥物治療,護理過程中注意動作輕柔,存在惡心嘔吐者實行放松干預,并指導患者家屬共同參與護理工作,讓患者充分感受到關懷和慰藉;條件允許時,最大程度滿足患者的愿望,如短期旅行等。同時加強對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和護理干預,制定個性化飲食,保證絕對的營養和熱量,與患者家屬相溝通配合完成對患者的臨終關懷。
1.3 觀察指標。分組對比患者護理前后疼痛情況以及生活質量,①疼痛評分[2]:使用NRS疼痛評分表對患者護理前后疼痛程度進行評分,評分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②生活質量評分[3]:使用SF-36生活中質量評分表對患者護理前后心理功能、生理功能、健康情況、疼痛情況、生命力、情感功能、身體健康以及社會功能進行評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佳;分組計算各項評分表評分均值后進行組間對比。
1.4 統計學分析。以SPSS 20.0軟件對數據分析,()表示計量資料(t檢測),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χ2檢測),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RS疼痛評分。38例患者護理前NRS疼痛評分分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NRS疼痛評分與對照組相比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RS疼痛評分分組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RS疼痛評分分組對比()
分組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19 7.6±1.1 2.3±0.6對照組 19 7.5±1.2 4.9±1.0 t - 0.268 9.718 P - 0.790 0.000
2.2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38例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中心理功能、生理功能、健康情況、疼痛情況、生命力、情感功能、身體健康以及社會功能與對照組相比較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分組對比()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分組對比()
分組 例數 心理功能 生理功能 健康情況 疼痛情況 生命力 情感功能 身體健康 社會功能觀察組 19 53.6±10.3 54.9±9.8 55.4±8.9 54.3±7.9 55.4±8.1 53.8±1.4 56.4±10.2 54.3±2.9對照組 19 42.6±8.9 40.4±7.8 43.1±6.8 44.3±7.5 45.4±6.8 46.4±4.5 42.3±5.6 44.5±3.8 t- 3.522 5.046 4.787 4.002 4.122 6.844 5.282 8.936 P-0.001 0.000 0.001 0.000 0.001 0.000 0.000 0.000
胃癌作為我國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疾病,其死亡率也最高,胃部癌癥組織的病變部位以及病變程度也有所不同,胃部任何部位均可能出現癌變,其中最為常見的為胃竇部位,尤其是胃小彎一側[4]。眾多研究表明,胃癌的發病原因與患者的遺傳因素、生活環境、飲食結構等均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患者患病初期的臨床癥狀并不顯著,隨著疾病的逐漸發展,患者上腹部位的疼痛程度也會逐漸加重,且會伴有食欲降低、吞咽障礙、渾身乏力、體重下降以及上腹部疼痛加重等情況,胃部功能下降以及相關周身癥狀等會長期存在,晚期階段治療難度有明顯增加,且病死率會有所上升,是目前威脅人們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類型[5]。
晚期胃癌患者中最典型的一個癥狀具體表現為身體疼痛,而疼痛也將加重患者情緒緊張;再者高額的醫療費用等經濟負擔也會誘發患者不良情緒產生,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在原有治療的基礎上實行必要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情緒低落,緩解疼痛,進而提升生活質量。疼痛護理的應用有助于提高患者對疼痛的重視,因而展開針對性的疼痛護理干預,防止濫用止痛藥帶來的毒副作用。臨床關懷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護理模式,主要作用原理是在患者即將逝世前的幾周或幾個月內,為其緩解病癥、病情發展的病房護理。具體表現在護理人員采取專業護理業務及服務控制患者病癥,充分尊重患者價值,體現崇高醫護職責,借助科學心理護理以及精湛的護理手段、支持療法,最大程度對臨終患者及其家屬提供更為全面、細致的照顧,減輕身體和心理上的痛苦,使患者在臨終前能充分感受到安寧、舒適等。而疼痛護理聯合臨終關懷是整體全面護理模式的一種,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其不良情緒,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6]。
此次研究中,38例患者護理前NRS疼痛評分以及SF-36生活質量評分分組對比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NRS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SF-36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疼痛護理和臨終關懷的實施能夠幫助晚期胃癌患者正確認識并配合完成各項護理干預,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受,提升患者治療的舒適性,幫助患者積極配合完成各項治療,以平和的心態積極面對治療或者死亡,提升患者臨終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晚期胃癌患者治療時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疼痛護理和臨終關懷能夠幫助患者放松緊張的情緒,緩解患者的痛苦,提升其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治療中進行廣泛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