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寧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一項長期的任務去執行。在平時要注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注重學生的原有知識層面,結合學生的原有閱讀水平,選擇學生喜歡的主題,抓住文章的關聯點,通過課本中的教育主題進行拓展閱讀,讓學生把課文中的內容進行橫向或者縱向的延伸,這種拓展性的閱讀有助于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
一、小學群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群文閱讀指的是,在單位時間內,教師指導學生多閱讀互相關聯的文章。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拓展學會閱讀,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數量,以及學生在閱讀多篇文章中的意義建構,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其重要的意義體現在:
(一)有效提高學生閱讀量
群文閱讀的實行,使得學生可以在一堂課中閱讀五篇左右的文章。能夠使學生的閱讀量得到有效提升,拓寬閱讀的覆蓋面,進而全面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二)恰當提高學生閱讀速度
現在是信息化的時代,每天都有新知識在這個時代誕生。想要獲取更多知識,掌握大量有用的信息,就必須鍛煉快速閱讀。
(三)豐富學生閱讀
語文的新課程標準提出建議,加強指導閱讀方法,讓學生逐漸學會瀏覽、略讀和精讀,對默讀和朗讀的重視得到提高。群文閱讀更容易開闊學生閱讀的視野。
二、群文閱讀教學開展的策略
(一)選擇主題,抓住文章關聯
群文閱讀是在素質教育倡導下的一種閱讀教學方法。縱觀現在的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個單元都有獨立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生對一個單元的學習,教師要建立起教學目標的達成思路。這也就是我們平時進行單元備課的目的。教師進行單元備課其實就是根據這一單元中多篇內容來梳理教學重點。從而確立群文閱讀的主題。對于群文閱讀的指導教學教師要提前進行準備工作,要結合文章的內容選取更加有閱讀價值的內容來進行,選擇時教師可以從課文的題材、寫作手法、表達手法、描寫對象等多個角度進行考慮,要做到最能夠體現文章的特點,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定的指導作用。
(二)求同存異,發展學生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發展很快,教師不要低估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更不要簡單地認為學生還小,他們的欣賞水平在學習階段是超出我們想象的。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生就會如何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和課外閱讀材料,提高學生的認知,讓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見解,當然學生的見解肯定會意見不同,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求同存異,只要是自己的真實感受即可,不一定要與教師的理解一致。
(三)讀寫結合,提升綜合能力
小學生對于寫作總是存在抵觸情緒,其實寫作應該和閱讀結合起來,寫作是學生的情感將要表達的一種情緒傾訴,如果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寫作,就會使學生的思維涌上心頭不吐不快。教師要善于把群文閱讀和寫作聯系起來,讓學生針對某一種文章進行仿寫,這種仿寫能夠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更能夠讓學生理解這一類文本。我們都認為小學生不懂什么是詩,更不懂怎樣寫詩,如果我說,小學生也能夠用詩人的口氣進行敘述,那你一定會認為不可能,實際上,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是非常強的。教師一定不要小看他們。比如,在學習了一系列的詩歌后,我讓學生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的內容來寫一首詩,學生有感而發,“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要把貓的記憶移植給狗,這樣狗也能捉老鼠了”“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要把宇航員的記憶移植給我,這樣我也能夠飛上太空遨游”。看,孩子的世界永遠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更是我們無法比擬的,孩子的詩寫的各具特色,就連我們老師也自愧不如。他們缺少的就是肥沃的土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土壤,不斷地澆水、施肥,讓學生們都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四)綜合評價,感受作者的風格
每一作者都獨具特色,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把統一作者的著作進行對比閱讀,讓學生品味作者的語言特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閱讀同一作者的作品,讓學生對比不同的文本刻畫出的人物形象。比如在學習了老舍的《我們家的貓》這篇文章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閱讀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包括話劇的劇本學生們也可以進行閱讀,這些都是群文閱讀的材料。
三、語言教師的自身能力和素質要不斷提高
語文教師若想順利的進行群文閱讀教學,首先自身的文學底蘊和鑒賞能力都要達到一定水準。學生閱讀的感悟和文章的選擇是判斷群文閱讀教學成功與否唯一的標準。選好文章的前提是群文閱讀。教師在教學中既要結合教材,同時也要結合課外讀物,針對相同議題,選擇多文本的閱讀內容。這需要教師大量的進行閱讀。只有達到相應的閱讀量,才能找到適合學生的同主題的文章,能夠在眾多文章中找出適合小學生的文章。才能夠憑借這些文章讓學生提高文學底蘊和文學修養,同時還能陶冶學生情操甚至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以及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語文教師不但要提高自身的知識技能和閱讀量之外,也要提高自身素質。在學生閱讀時,教師應該做到充分尊重。在學生閱讀之后,和別人交流自己的感想或發表自己觀點的時候,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的發言,也不論發言是否合乎邏輯,答案合乎常理與否,教師都應該對小學生表現出充分的尊重,因為那是學生的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