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虹
語文是以現代漢語為表述形式,選取文學庫里優秀、經典的作品,通過教師的指導,用來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境界,激發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傳承人類文明的一門重要學科。其中幫助學生領會文學作品包含的思想內容,引起感情上的強烈反應,得到審美的享受,從而達到語文學習的真正目的,正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
要鑒賞,必然要先理解,并且理解的準確到位。比如,目睹了2011年1月16日曲靖的那場大雪,便很容易準確理解《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 “那雪正下得緊”①的“緊”的含義是鵝毛般大的雪花漫天漫野鋪天蓋地簌簌的落下,地上已經嚴嚴實實鋪了厚厚的積雪,雪深沒膝。固然,這對想象力很強的學生來說不難,但對絕大部分人來講是件很吃力的事情,只能解釋“緊”的意思為“雪下的大”,那么“雪下的大”又是“大”到什么程度呢?況且,“緊”還有第二重意思為“雪下的速度很快”,如果學生沒能理解到位,那么林沖所處的那極為寒冷的艱難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就沒有渲染出來,也就無法真正理解差撥、營管和陸虞侯為什么選擇此時下手害林沖了。沒有體驗,或者沒有喚醒學生曾經經歷過的體驗,“緊”的含義的講解終究囿于紙上談兵。學生片面而浮淺的認知,是不足于深刻理解作者豐富的思想、多彩的感情、哲理的感悟,從而達到鑒賞目的的。
在準確理解的基礎上,還必須融入生活實踐。生活實踐經歷由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構成。間接經驗是教師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廣泛的文史哲知識,包括心理學、教育學等等,廣博的知識可以使知識點理解的更寬泛。戴望舒的《雨巷》寫到“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②此句清雅的愁怨就從“丁香”二字中幽幽的散發出來。而生活中丁香已少見,學生感觸不深,結合古詩詞,以詩解詩,以詞解詩,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韋莊《悼亡姬》“竹葉豈能消積恨,丁香空解結同心。”趙長卿《虞美人·雙蓮》“丁香枝上千千結。怨惹相思切。”李璟《浣溪沙》“青鳥不傳云外,丁香空結雨中愁。”③毛文錫《更漏子》“偏怨別,是芳節,庭下丁香千結。”通過這種詩文互證的方式,“丁香”寓意的愁怨和幽雅氣質就散發開來。教師作為鑒賞者的深厚文學素養呼之而出,并且,潛移默化地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豐富了詩歌意蘊,使課堂容量厚實,底蘊充足。
引詩詞可以起到如此效果,哲學知識的靈活使用同樣可以化解語文的知識難點。李密的《陳情表》第三段,從行文的思路上很難理解作者在以情動人之后為什么還要陳述孝治天下的態度,這時,結合一點哲學知識就能化難為易了。哲學認為,人有自然和社會兩種屬性,社會屬性是人的根本屬性。作者第一短陳述自己悲慘的身世,以此悲情打動的只是作為自然屬性的晉武帝,而人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社會性,人之所以為人,不在于人的自然性,而在于人的社會性。所以,李密最多只是獲得同情卻無法贏得理解和寬容。故而,李密必須再從政治的角度,以理說服作為統治者、政治家的晉武帝。闡明自己于民間贍養祖母是積極響應晉武帝孝治天下的治國方針,是此方針樹立在百姓中的典型,具有彰顯國家精神的作用。這樣,于情于理,晉武帝才能最終認同了李密的做法,那么該文的行文思路自然就清晰了。
而直接經驗則是教師的生活體驗,因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教師具有很多生活閱歷。這些閱歷既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點,其普遍性是指和學生共同擁有的類似的生活體驗,只存在時間、情景、地點等形式的變化,而人們對永恒的真、善、美的實質追求卻是不變的內涵。閱歷的特殊性是教師比學生年長的時間段中涵蓋的更多、更廣、更深的生活體驗,以及從理性高度對感性生活的冷靜思考、感悟。這是高于學生認知水平并且在學生求學階段無法感知的體驗。因此,教師在結合生活實踐,將抽象的文學感情真實化、將平面的人物形象立體化時,必須兼顧閱歷的共性和個性的特點,激活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感情共鳴,力爭使學生從心底理解、接受教師鑒賞的文學觀點,才能將文學承載的歷史積淀和責任有效落實到位。如果教師只強調成人的生活體驗,不顧及學生的接受能力,輕則課堂單調乏味,重則引起學生的反感,甚至抵觸情緒,尤其在中學階段——人的青春期。原人教版高一年級選取史鐵生的文章《地壇》,該文第二節講述母親用包容、理解、默言處理史鐵生在人生低潮時期的激烈反應。語言樸實、質樸,淺淡,雖然可以盡可能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來例證母愛的偉大,但這種采用間接經驗的方式對浸染在母愛包圍中的學生而言,就如隔靴搔癢了,不可能起到心靈的震撼的作用,母愛教育就無法落到實處。如果教師聯想到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與母親的關系,及現在對此關系的重新審視,這一人生體驗中的個性,諸如回家就關門,門直接擦到母親的臉,母親卻沒有火冒三丈;學習到深夜,母親陪到深夜,還靜靜地送上一杯熱牛奶,無怨無悔……結合當前學生青春期逆反行為的共性:和母親的沖突,及其母親對此做出的忍耐、寬容的這些學生的親身體驗,使母愛的偉大從史鐵生那里延伸到自己的真實生活中,就可觸動學生心底的良知,自然就加深了情感認知的程度,從而在無形中自然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有了生活實踐,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才能更深刻。但是文學作為語言藝術,其形象具有間接性,不象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那樣直接塑造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這就更需要鑒賞者運用想象力結合必要的生活體驗進行“再創造”。否則,就不可能對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發現不了作品中的那些弦外之音、韻外之致。
教師鑒賞文學作品時只有通過“再創造”的想象,結合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才能身體力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從而激發感情共鳴。但較于一般鑒賞而言,教師承擔著“傳道受業解惑”的責任,因此還要把想象和體驗用語言表達出來,把內化的知識外顯,才能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幫助學生領會文學作品包含的思想內容。因此教師的鑒賞比一般的鑒賞多了一遍,必須還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進行第二次“再創造”。
所以,讀透文本,聯系生活,以生活體驗鑒賞文學作品,可以使平面、單一、黑白的文字立體化、豐富化、多彩化,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共鳴、感悟,從而達到提高思想認知境界,激發增強思維能力,提高審美情趣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