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正陽
一、研究背景
提問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存在于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好老師的關鍵是要善于提問。教學的生命在于提問。提問的實質是促進兒童對教學內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思考,以培養兒童的智力。然而,在收集多年文獻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我們發現教師提問行為中仍存在許多疏漏。提問起著重要作用。有效提問有助于教師組織教學,實現教學目標。有效的提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智慧。教師的有效提問能激發孩子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從而拓寬孩子的視野,增加孩子的知識面。因此,深入研究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問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有效提問
而有關“有效提問”的概念界定,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見解。印象深刻的主要有學者洪松舟和盧正芝的觀點。他們認為,“有效提問指的是教師在對問題進行精心預設的基礎上,營造良好的問題情景,在教學活動中提出恰當的問題從而指引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參與,較為全面的達到預期教學水平,對提問的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反思、實際操作的過程?!币虼苏J為,一個有效的提問必須具備這樣兩個條件:問題的設計要有效,也就是提問的內容和目的具備有效性。進一步地說,也就是要求教師的提問必須符合教學目標,同時問題要突出教學的重難點;提問的時機要有效,即教師要創造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處于一種良好的問題情境中,把握最佳的提問時機,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思維的變化。
(二)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
國內關于提問的有效性策略研究的成果相對來說比較豐富。姚利民從了解和明確目的、選擇適當問題、正確叫答、有效反饋及采取支持性措施等五個維度(其中包括19個方面)對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進行概括。劉晶(2014)對有效提問的策略從五個方面進行闡述,主要是從教學環境、課堂提問的語言、教師的自我素養角度、培養學生質疑意識角度以及課堂評價進行分析,其研究對本文有很深的借鑒意義。也有學者從其他角度對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出發進行研究,如“對作者提問、對文本提問、對讀者提問”等三個方面;苗暢從課程標準、問題難易程度、提問方法、提問形式以及展示提問結果和答案方面進行研究等。
三、研究方法與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選取我園的中班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提問為研究對象,每周觀察一次教學活動。選取市級示范幼兒園是因為它具有一定的模范代表性,教師本身也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教師工作較為認真負責,不會影響觀察的真實性。其次,之所以選取中班是因為作為幼兒在園三年生活的中間點,中班幼兒無論是語言發展還是其他方面的發展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可供研究的樣本主體。
(二)研究方法
1.觀察法
在教學活動中,作為旁觀者觀察,每周隨機抽取一次語言活動進行現場觀察,根據《教師提問行為頻率登記表》統計教師在課堂上的具體行為,包括提問數量、提問類型、提問對象等。試題、教師等待時間、兒童回答方式等,真實呈現教師的提問路線。行為的傾向和選擇性。觀察時,要客觀、公正地觀察。
2.案例法
根據教學案例分析表,詳細記錄和分析了語言教學活動各環節教師的實際情況。結合觀察法,從教師提問行為、非言語行為等典型的語言技能教學活動中提取教師的提問狀態,進行詳細的記錄和細致的分析。
3.訪談法
選取目標幼兒園10名不同專業素質、不同教學年齡的教師作為研究對象。教師利用教學活動結束后的間隔時間進行個人結構式訪談。目的是了解教師提問的目的動機及其背后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意識,了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提問行為。解釋并真實呈現教師對提問的理解和困惑。
四、優化幼兒教師提問的相關建議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適時使用直觀道具,讓幼兒親自參與體驗,增強幼兒的感知理解能力。中班幼兒語言表達力更加充分,他們熱愛交流與討論,教師應該多提問一些開放式問題,鼓勵幼兒與同伴之間進行交流。問題的措辭必須清晰明確,給予幼兒充分的回答時間和空間。
教師應適時減少問題數量,提高問題質量。適時增加開放式問題比例,減少是非式提問的數量。首先,提前預設,問題應體現層次性。教師在設計教學提問時應當在考慮幼兒認識水平具有局限性的基礎上嚴格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提問,依據“門檻效應”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既提高了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能夠培養幼兒建立清晰的思維框架,促進其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比如在講述繪本故事《隧道》中,教師設計了“妹妹和哥哥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為什么他倆要離家出走?”“他們是如何平安回家的?”“你有兄弟姐妹嗎?有兄弟姐妹是什么樣的感受呢?”這樣4個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幼兒理解故事情節、體驗親情的重要性。其次,選取恰當時機,適時提問。在幼兒存在認知矛盾時提問問題,教師如果超前提問會使幼兒不知所措,教師滯后提問,則失去提問的意義,起不到預期的效果。不憤不啟,不排不發,在幼兒存在疑惑時、在幼兒想要表達時、當幼兒有傾訴的需求時都是教師提問的好時機,恰到好處的提問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最后,提問應具有明確目的性。明確的目的性是教學活動有條不紊進行的重要法寶也是確保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引導幼兒思考,擴展其知識面的有力武器。
此外,教師還可以觀察兒童的非言語行為,掌握其心理特征,調整自己的行為。例如,如果一個孩子不斷地點頭表示他沒有回答問題的想法,老師可以及時引導他,不讓他思考,從而耽誤了教學過程。由于孩子緊張而猶豫不決,老師可以蹲下,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輕輕地觸摸孩子,可以減輕孩子的恐懼,老師可以及時給予指導,可以幫助孩子獲得回答問題的信心。如果孩子的身體微微前傾,嘴巴微微張開,說明孩子有回答問題的傾向。老師可以讓孩子回答問題,提高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