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素花 尹 祥
(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焦作 454000)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組成部分,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收中外優秀文化創造的先進文化,不僅是中國人民價值觀念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凝聚國家力量和社會共識的重要精神動力。”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要求高校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階段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信息化時代,線上教學模式基本上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常態。高校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探索“互聯網+紅色文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有利于提升當代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覺和政治自信。
“紅色資源、紅色傳統、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新時代大學生進行紅色教育,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時代要求。”在信息化時代,高校依托紅色文化“云”教學平臺,積極打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向的“互聯網+紅色文化”的云課程教學體系,是現階段高校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和內在要求,有利于提升新時代大學生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政治擔當。
高校要緊緊抓住思政課堂這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積極構建“互聯網+紅色文化”的云課程教學體系。高校要“深挖各類教育資源,豐富教育內容,創新載體手段,不斷為革命傳統教育注入新的時代內涵”,融入大學生思政課程教學體系之中。高校依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和《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等本科生和研究生線上課程體系,構建基于模塊化的紅色文化“云課程”體系,或以時間為軸,或以區域為經,將紅色文資源適時融入各類思政課課程線上教學全過程,有效形成立體化、全方位和全過程的高校線上“紅色文化+思政”課程體系。
高校要緊緊抓住專業課程這個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陣地。專業課程是大學生在校學習的主干課程,是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關重要的育人平臺。高校可以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制訂紅色元素嵌入高校在線必修課與選修課的實施方案,找出就業教育的“實踐點”和“教育點”,在就業教育教學過程中實現“點”對“點”的無縫銜接,打造“點、線、面、體”的立體化的育人體系,實現紅色文化既覆蓋全校專業在線課程和選修課程,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同向同行,切實發揮高校兩類線上課程的協同育人作用。
高校可以增設“紅色文化”類人文素質線上選修課,開設“紅色文化概論”“紅色影視賞析”“紅色經典文獻選讀”和“紅色旅游導論”等線上綜合類課程,還可以開設“偉人生平與思想系列”“紅色精神系列”“四史講解系列”和“區域紅色文化資源”等線上專題類課程。這些選修類課程能夠系統化地傳遞紅色精神,避免碎片化傳遞方式導致大學生信念教育過程缺乏系統性。高校成立專門的課程組,設定合適學分,納入學生培養方案,優化教學內容,培養專兼職教師隊伍,以供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所需,有效提升“互聯網+紅色文化”理想信念教育的針對性。
立足新時代積極搭建的紅色云課程平臺,就是要實現紅色文化資源以全新方式溫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過程,適時實現紅色文化資源高效轉化為鮮活生動的線上育人素材,讓紅色文化真正“進校園、進課堂、進生活”,有效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課程化、立體化、制度化和常態化,形成全方位、立體化和全過程的紅色文化線上課程體系。
實踐教學環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是有效延伸理論育人效果的重要保障。“在高校實踐育人中導入紅色文化元素,能夠使實踐育人工作更契合時代主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進而通過紅色文化增強學生的精神動力。”高校積極探索基于云平臺的紅色文化體驗空間,以各種虛擬技術實現大學生紅色文化在線教育的常態化,改變以往因為經費不足、制度寬松和管理缺位等原因致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流于形式的問題,讓紅色文化以聲、光、電等顯而易見的方式實現價值觀教育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校要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獨特優勢,有效整合政府、社會和學校在內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依托實踐教學云平臺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虛擬實踐的育人價值。在全校線上課程教學平臺可以適時設置“紅色故事會”“紅色歌曲聯播”“紅色影視展播”和“紅色教育基地體驗”等特色欄目以供學生參與體驗所需,還可以設立“紅色講臺”“紅色主播”“紅色論壇”和“紅色才藝秀”等精品欄目,讓學生親身參與其中。在學生虛擬實踐過程中,除設置專業指導教師外,還要增設政治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切身體驗紅色文化的價值魅力,有效提升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對于黨、國家、民族和文化的理論認同和價值自覺。
社會實踐環節是高校有效實現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有效結合的重要橋梁,更是提升當代大學生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有效途徑。高校要充分發揮校外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功能,依托云實踐平臺將全國各地有代表性的紅色資源轉化為線上教育資源,合理設置教學板塊,開辟特色欄目,創造性打造紅色文化線上實踐虛擬體驗中心。在實踐過程中,高校要設置政治指導教師,要求學生在實踐報告中適時融入紅色文化元素,有效提升大學生就業實習的政治感和責任感,讓大學生通過虛擬體驗活動有效提升大學生服務于民族復興大任的使命擔當和家國情懷。
紅色文化云體驗是一種全新的實踐育人機制,不僅可以鞏固和提高大學生思政課理論教學的有效性,還有利于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提升自身的理論素養和政治認同。因此,我們只有充分發揮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的育人功能,在結合區域紅色文化實際與學生專業實際的基礎上,有效實現紅色文化教育的入心入行教育目的,有效提升廣大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
“校園文化是在學校環境中,由學校管理者和廣大師生員工在教學、科研、生產和生活等各個領域的相互作用中所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產物以及創造的過程。”校園文化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不僅豐富了“互聯網+紅色文化”的育人載體,還有效拓展了“互聯網+紅色文化”的育人空間,為搭建紅色文化浸潤校園文化“云”平臺奠定了重要基礎。
學校依托“互聯網+”平臺和5G技術有效激活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基因,通過各種行之有效方式使之融入廣大學生群體的精神血脈和日常生活。學校以紅色文化資源為主題打造校園文化網絡陣地,構建集電子校報、電子廣播、校園網絡電視臺、新媒體和校園網等立體化的紅色文化矩陣。高校可以依托校園網絡平臺積極開辟“紅色文化專欄”,設立領導小組,完善制度體系,納入年終考核目標,形成系統化、全方位的紅色文化宣傳陣地,向學生不斷輸送高質量的紅色文化產品,讓紅色文化基因常駐學生的內心,使其常伴在校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
設置專題網站能夠有效整合各地紅色文化資源,依托“兩微一端”打造集紅色文化資源于一體的專題網站,實現紅色文化教育的系統化、理論化和常態化。學校依托區域內外的紅色文化資源,開辟“我讀紅色文獻”“我看紅色影片”“我賞紅色紀錄片”和“我品紅色虛擬體驗空間”等品牌欄目,創新性探索“紅色文化說”“紅色才藝秀”“紅色微電影”“紅色微視頻”和“紅色小導游”等精品項目,利用數字模型和3D技術生動再現紅色文化展館面貌、故事場景和革命精神等虛擬場景,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打造圖文、音頻和視頻一體化的紅色文化資源展示平臺,積極弘揚社會主旋律,有效傳遞社會正能量,積極營造紅色文化精準滴管的校園紅色“云”空間。
“互聯網+紅色文化”虛擬體驗課題必然是浸潤校園文化是一項系統性復雜性長期性工程,高校必須堅守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堅持立德樹人的價值底線,設立專門領導機構,打造覆蓋校園各個角落的在線紅色文化育人平臺。此外,校園紅色文化建設不能忽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協同效應,要在校園內設置錯落有致的紅色物質文化,出臺相關制度體系,有效實現紅色實體文化與紅色虛擬文化的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