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男 王曉寶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高年段學生的閱讀要求中提到“擴展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從多個方面對學生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指向課內閱讀,又要引導課外閱讀。閱讀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中之重,對激勵學生享受文字帶來的閱讀快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都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高年段很多學生呈現出這樣的閱讀狀況:局限于課本閱讀,少讀甚至不讀課外書籍。
一、高年段課外閱讀缺失的現狀分析
1.應考心切,教學失衡
隨著小升初的競爭愈加激烈,高年段學生的課外閱讀也受到了限制,學生更多地穿行于課堂和輔導班之間,全身心地撲在題海之中,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閱讀,即使是閱讀,也不過是為了應考。從某種層面來說,閱讀反而成了他們的負擔。
2.盲目隨意,閱讀失度
教師對課內外閱讀銜接的認識不足導致課內外閱讀割裂。校內閱讀僅限于課本知識,缺少系統的課外閱讀指導,學生的閱讀呈現出隨意、盲目的狀態。他們想讀什么就讀什么,書籍是否適合年齡段、有無閱讀價值根本得不到指點。即使教師推薦了書籍,學生也沒有閱讀規劃。還有的教師看到了閱讀的重要性,就拼命布置課外閱讀作業,不在乎學生能否消化。在多方因素影響下,學生的閱讀面和閱讀能力兩極分化嚴重。教師教學忽視課內外銜接,學生課外閱讀缺乏指導,閱讀變得盲目隨意。
3.硬性被動,氛圍失散
現在很多學校都很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也會組織校園活動推廣閱讀,比如開展“讀書節”活動,但隨著學業壓力增大,教學進度加快,高年段班級的閱讀活動往往成為擺設。有些教師為了教學活動方便,布置給學生的閱讀篇目經常是統一的,這就造成了學生閱讀的被動性。家庭的閱讀氛圍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學生,忙于工作的家長在親子閱讀的陪伴或者是以身作則的閱讀示范上也不能很好地激發孩子的課外閱讀興趣,并且不是每個家庭都有意識為孩子購買書籍。整個大環境缺乏閱讀氛圍,導致學生閱讀狀態整體趨于被動。
二、張弛有度的高年段課外閱讀方法探究
課外閱讀好似一張弓,作用力處于太過松弛或太過收縮的兩級,都不能很好地實現目標。閱讀教學要從學生的語文生活出發,把握好方法,讓課外閱讀張弛有度。
1.適當的指導——挖掘課本價值,指向課外閱讀
(1)在人文主題上延伸
要讓高年段學生有時間閱讀課外書籍,就要實現課內閱讀教學指向課外閱讀的價值最大化,這需要教師研讀教材,給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選擇和途徑,實現課內外同步閱讀、平面化閱讀、縱深化閱讀、批判性閱讀,利用課本激發學生自主探究。
(2)從言語表達上突破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學要關注文本的言語表達。《秦兵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樂之都維也納》三篇課文都是說明文,有共通的表達形式,也有各自的表達側重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對三篇課文比較閱讀的基礎上,補充同主題的其他說明文進行系列閱讀,明確課本對此類文體表達形式的特點,再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2.適度的自由——關注語文生活,實現閱讀需求
(1)給予學生適度的自主選擇
溫儒敏教授說:“盡可能在語文課和學生的‘語文生活之間疏通一條通道。”高年段的學生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有喜歡看的書籍類別,有自己關注的時代熱點,有自己的網絡交流平臺。教師要做到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推薦書目,但不能硬性規定閱讀作品,應當讓學生享有選擇權,挑選自認為合適的優秀作品,推薦給小組和同班同學,大家共同討論,形成班級的自選書目,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的閱讀,這樣才會使學生好讀書。
(2)尊重學生獨特的表達形式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但不必將學生語文“圈子”的閱讀體驗和表達成果與課堂教學的作業要求等同起來。學生的只言片語或是長篇大論的閱讀體驗都應得到肯定。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創作,這也是激勵學生深入閱讀的一種方式。當然,教師也應適當引導學生,在閱讀體驗的創作中不要太過追求表面形式和文藝腔,應體現自己個性化的思維軌跡。
3.適宜的氛圍——創設閱讀條件,推進閱讀體驗
(1)提升教師的閱讀品位
要想引導學生喜歡閱讀、深入閱讀,教師要以身作則。現在很多教師受職業驅使,更多的是閱讀專業性書籍,對學生的閱讀經驗、閱讀“圈子”不太關注,對經典文學涉獵淺顯。教師應該在教材、學生、語文生活三者之間找到切入點,融入學生的閱讀“圈子”,感受學生的閱讀體驗,創設良好的師生互動閱讀氛圍。
(2)開展適宜的閱讀活動
考查閱讀體驗的方式不是簡單的試題檢測,教師可以采用社團的形式,開設課外閱讀課,進行小組交流、匯報演講、情境表演、自主探究、成果展示等。學生基于自己的語文“圈子”,組合閱讀小組,選擇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表達閱讀感受,還可以將課堂上的閱讀體驗帶到課后,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在自己的語文“圈子”里交流。
三、高年段課外閱讀張弛有度的平衡點把握
1.課內與延伸的平衡點
梁增紅老師在《簡潔語文教學的守望與探尋》中講到,現在的語文教學呈現出“外延無限延伸,內涵不斷虛脫”的病態現象。課外閱讀固然對擴展閱讀面、提高閱讀品位、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很大作用,但在課堂教學中不能無限放大,也不能只關注精讀教材。語文課要把握好教材本身的價值,可以講精、講細,但要指向學生的閱讀興趣,帶動課外閱讀;課外閱讀需要鼓勵、引導,不必精講細讀,但也要反顧課內文本,促進課堂教學。
2.閱讀與寫作的平衡點
溫儒敏教授在語文教師職業發展規劃高端論壇中強調,中小學生讀書,如果樣樣都緊扣著寫作或者考試,那是很累的,不可能培養閱讀興趣,只會敗壞胃口。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會記錄,學會表達交流,提升思維深度,但絕不能硬性規定上習作課,給學生下寫作任務。帶有任務性質的課堂教學,學生就不能完全投入到對文字的享受中,學生一旦喪失閱讀興趣,那課外閱讀的初衷就難以實現。此外,閱讀體驗并不一定要寫出來,朗讀、表演、交流會、繪畫、手抄報都是閱讀體驗的表現形式。
3.經典與生活的平衡點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選文要有經典性。歷史打磨積淀下來的作品更適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課外閱讀也要注重經典。高年段學生接觸更多的是碎片化、篇章化的閱讀,不能沉浸于全篇的經典名著的閱讀之中。教師既要協調好群文閱讀和整本書閱讀的配合,利用學生的閱讀“圈子”調動其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又要恰當地給予經典推薦,引導學生讀經典,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一生都要養成的習慣。教師要探尋在適當的指導、適度的自由、適宜的氛圍中實現高年段課外閱讀的張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