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民
南通市如東縣曹埠小學堅持走幸福教育之路,以“讓每個孩子都擁有幸福的童年”為辦學理念,努力為學生幸福的一生奠基。學校不僅教授學生知識和能力,更關注培養他們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習慣。學校堅持了20年的筍芽文學社就是追求幸福教育的一面旗幟。
回眸
一、青青筍芽,孕育而生
筍芽文學社創建于2001年,由幾名熱衷于筆耕的教師發起。最初幾年,文學社立足于農村這片沃土,通過閱讀、觀察、體驗和展示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定期組織經典誦讀、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等系列活動,不過僅局限在校園里開展。社團規模較小,每一屆社員不足30人,獲獎的文章也偏少。
二、青青筍芽,才露尖角
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校園讀書節活動,學校通過“作家進校園”等形式,激發學生寫作熱情,厚實社員文學底蘊。有了大師引領,社員對寫作有了更多的興趣,開闊了文學視野,提升了文學欣賞與創造力。筍芽文學社如逢春風甘霖,走向了系列化的發展方向。
三、青青筍芽,已破沃土
社團輔導教師意識到,只有走出校園,親近自然,觸摸生活,接觸社會,才能捕捉到大量鮮活的習作素材。2009年開始,學校精心組織研學活動,社員們既擴展了視野,感悟了生活,又汲取了寫作靈感。社團規模不斷擴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參加,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幸福,在寫作中抒發幸福,在生活中創造幸福。
四、青青筍芽,枝繁葉茂
然而,文學社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如何可持續發展是擺在大家面前的難題。經過反復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需要從外部和內部進行創新改革,才能推動社團不斷前行。外部,借助更大的平臺,給予社員更好的資源和培養條件。2016年,恰逢如東日報社小記者團創建。利用如東日報社的資源,社團組織學生參觀縣城著名企事業單位,邀請資深記者對小記者進行專業知識培訓,極大地調動了社員創作的積極性。內部,則與學校課改相結合,通過文學社的培養加快學校作文教改的步伐。
點滴汗水灑桃李,不歇筆耕育新苗。20年來,筍芽文學社共吸收、培訓小文學愛好者1000多人,舉辦寫作輔導講座近100場次,培養出優秀小記者近100名,社刊《筍芽》編輯刊發84期,刊登學生作品1000余篇。一代代社員用成長見證了社團的奮進與壯大,用努力詮釋了社團的精神和內涵。
思考
一、社團發展離不開領導高瞻遠矚的殷切關懷
筍芽文學社成立以來,得到了眾多領導的關懷與鼓勵。正是因為領導高度重視幸福教育,重視樹立幸福的教育觀,致力于打造幸福社團、幸福課堂、幸福課程,筍芽文學社才得以走出校門,逐步壯大。
二、社團發展離不開師生共生共長的同頻共振
無論是教師輔導寫作還是學生自主寫作,過程都是辛苦而又甜蜜的。那些師生共同經歷的思想碰撞,共同收獲的拔節成長,都將成為生命中最美好的回憶和最寶貴的財富。這種師生共生共長模式正是幸福教育的范式。
三、社團發展離不開家長一呼百應的暖心支持
對學生的教育,離不開家庭和學校。在學校的協調溝通下,家長對學校的教育工作更加理解,家校合作方面更加密切,更為和諧。正是因為他們對學校教育理念的認可和支持,對學校教師的尊重和信任,筍芽文學社的校外活動才能夠取得圓滿成功。
展望
一、豐富幸福教育資源,創建適合幸福成長的環境
一所學校辦得好不好,首先看的是校園環境,要多從符合學生成長的角度去考量。除了加強物質文化環境建設,學校更注重精神文化環境的建設,立足本校特色,挖掘精神教育資源。如結合清明節,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發揚烈士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結合植樹節,開展“我為校園添抹綠”愛心活動。
二、明確幸福課程指向,培養學生幸福生活的能力
課程是實現幸福教育的抓手。一方面,學科課程是落實學校幸福教育的主陣地,學校以南通市“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十二字方針為引領,不斷完善指向學生幸福成長的幸福課堂教學模式。另一方面,以筍芽文學社為范本,明確各類活動課程的目標指向,建立以幸福教育為目標體系的活動課程開發和實踐方案,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程活動中享受幸福生活。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建設幸福教育的品質
要實施幸福教育,關鍵是教師,學校高度關注教師的幸福成長。首先注重教師大愛品質的形成,抓實政治學習,抓好黨員教師這支隊伍,發揮他們的先鋒模范作用。其次抓實校本研修,以“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果即成長”為策略,大力開展校本研修活動,不斷提升幸福教育的品質。
四、形成幸福教育合力,構建家校幸福教育的共同體
一方面,及時傳遞學校動態,并建立家長委員會,定期以召開家長會、家訪等方式加強家校聯系。另一方面,通過開展家庭教育講座、親子活動等提高家長對幸福教育的認識,促進有效的家庭教育。
青青筍芽破沃土,幽幽墨香溢滿園。筍芽文學社在各界領導、同仁的關懷與指引下,在全體輔導教師與“筍芽兒”們的努力下,必將朝著明亮的方向,沐浴陽光,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