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敏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以生為本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應當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育管理,把教育管理的關注點,放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上,本文主要論述了學生個性化發展視角下,如何構建高校的教學管理模式。
◆關鍵詞:個性化;高校;教學管理
社會形勢的變革,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精、專,而人才的培養模式,也需要從傳統的粗放式培養,轉變為精細化管理,隨著大數據技術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教育領域也探索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來對學生進行精細化管理,依托于智慧課堂的硬件設備,和大數據技術,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育和管理。
一、個性化的人才培養路徑
傳統的人才培養路徑,主要是通過學科專業的形式進行人才培養,主要的通道是學科門類,具體的路徑是專業知識,學生自主選擇學科和專業,一般一個學生選擇一個專業研修,研修的時間為3到6年,在完成相應的學習后,可以獲得學位證書和專業畢業證書,如果學生自身有拓展發展的意向和能力,也可以通過輔修專業的形式,進行輔修課程的學習,在完成學習后,也可以獲得相應的雙學士學位。
但是近些年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教育界對于通識人才教育和專業人才教育兩種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系統的論證,對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和精準定位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在筆者看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才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符合社會發展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應該在通識人才教育和專業人才教育的基礎上,對人才發展的路徑進行明確并優化,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教育保障。
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可以在結合目前實行的“大類招生”模式,把原來的專業招生,轉變為學科門類招生,然后統一對學科的學生進行1到2年的通識教育,在通識教育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培養,對學生的潛能進行挖掘,然后再依據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化需求,選擇適合自身發展需求的專業,從而促進人才的個性化發展,實現對人才培養路徑的優化。這種優化路徑,不僅僅是簡單的把專業選擇延后,而是使學生的成長路徑更加寬廣,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創造了可能性,學生在通識教育中,經過教師的指導,對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有了充分的了解,對學科專業的分類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再結合自身的個性化特征和個性化需求,在眾多的發展路徑中,選擇最切合自身需求的路徑,實現自身的個性化成長。
二、個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有著很強的系統性,各個環節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從表面上看,教育管理是對各種教學事項的管理,但其本質是關注師生群體,因此高校的教學管理工作,絕不能只停留在各種具體的教學管理事項,而是落腳于對每個師生的管理和服務。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對學生產生影響的主要是任課教師、輔導員、同學和畢業論文導師,每個學生接觸到的主體,都會形成相應的社會活動,產生相應的社會影響,形成了課堂教學、第二課堂、社團活動、學術訓練等,這些活動都對學生的發展、個性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在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影響和引導。
具體的教育管理模式,可以通過“雙導師制”的教育管理模式來實現,從大一剛入學,就為每個班級配備屬于自己班級的輔導員與專任教師,輔導員主要關注學生的心智成長、思想動態、就業發展等方面管理內容,而專任教師主要關注學生的學術能力和專業知識水平,這種教育管理模式,可以解決以往教育中,輔導員欠缺專業能力,而畢業論文導師介入較晚,導致學生在專業發展中出現的路徑不暢現象,還可以通過明確的分工,對輔導員和專任教師進行明確的分工,把其對學生的關注點進行聚焦,從而拓寬教師對學生的關注角度和深度,便于學生的個性化成長。
三、個性化的人才發展方向
對學生進行精細化管理,通過教學秘書,建立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檔案,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教學秘書在教學管理中發揮著紐帶的作用,使學生和教師更好的連接在一起,這種連接并不是機械的上傳下達教學管理的思想與事務,也不是單純為教師群體提供服務,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對每個學生表現出來的個性特征進行記錄,從而實現全員育人的思想理念。
學生在完成學業的過程中,在不斷的知識積累和能力提升中,會表現出某方面的發展特長和興趣,或者是對某一學科有著較為濃厚的興趣,或者是對某些專業前沿表現出關注,或者是有著出國發展的意向,或者是對職業發展有著明確的訴求等,這時對學生教育就不能再按照統一的模式開展,而是應該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方向進行引導和延伸,依托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方向,實現千人千面的培養模式,這時就需要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進行關注,并通過個性化的成長檔案,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方向進行記錄,并把個性化的成長檔案分享給學術導師、班主任、專任教師、輔導員等各個教育部門,然后整合各部門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實現協同培養,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四、結束語
在個性化發展視角下,高校的教學管理模式要進行創新,通過人才培養路徑、教育管理模式,以及人才發展方向的創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志華.我國高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6.1-208.
[2]張志博.高校課外教育課程化研究--以T大學課外實踐教育課程化、學分制為例[D].天津大學,2017.
[3]夏冰.幼兒教師職前教育培養反思與創新--基于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調研的視角[D].贛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