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熙
◆摘? 要: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英語教學要以“關注育人價值”為最終目的,教師應深耕育人價值于教學中,充分挖掘文本所要傳遞的價值內涵,確立主題,以“為何做、怎樣做、具體做”設計多層次教學活動,搭建出話題、意義、語言內容和語言形式相統一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建構意義、理解意義,樹立正確價值觀。
◆關鍵詞:育人價值,主題式教學
王薔教授說:教育要回歸原點,關注人的發展,教學要走向服務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從意義出發,關注內化提升、遷移創新,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我們的教學方式要作出改變,我們倡導英語主題式教學,將知識與技能融入主題、語境、語篇和語用之中,在關注思維品質的同時也要關注育人目標,融育人價值于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下面,我以主題式課例NSE一年級起點四年級下冊Module 6 Unit 1Ill draw the pictures.為例,從“為何做,怎樣做,具體做”談談如何將育人價值深耕于教學中。
一、為何做——把握主題意義,挖掘育人目標
《課標》明確提出,“教師要深入研讀語篇,把握教學核心內容”,王薔教授就文本解讀提出“what, why and how”的框架:what指的是故事的主旨大意,why指的是作者通過故事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感,how指的是作者是怎么表現情感和主題的,本課的內容是Lingling邀請其他三個小伙伴合作完成關于學校的英文報,四個小朋友結合特長和需求合理分工,合作完成任務,在解讀文本時,很多老師只關注到句型,簡單把主題定位為“制定計劃”,這樣只解讀出了what,其背后所隱含的價值取向即所謂的why呢?我繼續深入解讀,注意幾個小朋友說話的先后順序以及對話的對象,認為Daming和Amy因為本身具有特長先承擔任務,而后他們關心詢問其他兩位小伙伴能做什么,合理分工,最后合作完成一份完美的英文報,文本內容所要傳遞的是分工合作完成一項任務,在分工過程中既要發揮特長,還要關心每一位組員,做到人人參與其中,培養合作意識的核心價值觀。因此,我不是簡單地把主題定位為“制定計劃”,而是結合學校的校本課程《我們的節日——藝術節活動》,我呈現去年學校藝術節照片——有藝術特長的孩子們小組合作完成藝術表演,確立本課的主題“Make a Cooperation Plan——Share out work”, 接著老師告知孩子今年藝術節要到了,學校發出邀請函,希望大家積極參與組隊合作完成一項藝術表演或是一張手抄報,由此提出本課的任務:學生學會用所學語言“為學校藝術節制定分工合作計劃”,為后面的教學也就是how做鋪墊。
二、怎樣做——設計層次活動,搭建育人支架
我們的教學要服務于文本所表達的內容,主題意義和價值取向,語言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掌握其語言使用技巧,還應對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層次的把握由了解走向理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是學生達成語言文化學習目標以及教師達成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重要路徑。育人目標的實現應當順應學生的需求來開展教學活動,力求有效性,教師應圍繞主題和育人目標設計層次性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通過感知,學習,理解和內化進行思維參與和產生情感共鳴,提升其對文本內涵的理解,課前通過去年學校藝術節照片學生明白了為何要合作(why)——團結力量大,因此本課的重點在于還要他們明白合作需要了解怎樣制定分工計劃(how),課堂上我采用雙線齊下的方式,一方面,任務提出,文本教學,話題拓展和綜合語用都圍繞“為學校藝術節制定分工合作計劃”這一主題進行設計,主線一致,思路清晰,層層推進,環環相扣,在文本問題的設計上注重整體,話題、意義、語言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相互聯系,以文本為載體搭建出語言和育人相統一的支架導圖,為了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我拓展了主題情境,由課內遷移到課外,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學生在習得語言,運用語言,發展思維的同時逐步理解制定合作計劃時合理分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結合主題,創新評價機制輔之于主線,對孩子理解主題意義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1.創新評價機制,讓學生體驗情感態度
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適時評價能調空課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本課我設計了一張小組評價表,任務提出后,告知孩子本堂課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注意關心組內每一位成員的課堂表現,活動結束后,小組內評出發言之星,朗讀之星,合作之星和表演之星,這樣的評價和主題意義以及育人目標相契合,學生能充分發揮特長,積極參與思維活動,關注組員的英語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本堂課所折射出的情感態度——合作意識。
2.設計有效問題,讓學生學習文本內涵
文本是學生學英語主要載體,文本問題設計關系到學生學習文本的效率,影響著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與發展,影響著學生對于文本意義的理解,設計合理有效的問題是學生進入文本學習和提煉文本核心意義的關鍵環節。在文本學習中,一般有三個步驟:整體呈現,閱讀理解和聽音跟讀,老師也會結合這三個步驟設計問題,在設計時我們往往只注重語言形式而非語言內容,從而忽略了語言意義的呈現與理解,本課我又是如何設計的呢?
(1)提主題性問題,感知文本傳遞的內涵
文本學習的第一個步驟是整體感知課文,老師會先提一個問題,讓孩子帶著問題聽或觀看文本內容,就本課而言,老師往往在呈現時會這樣提問:What will they do? 孩子回答:Theyll make an English newspaper. 這個問題顯然沒有涵蓋主題“如何制定分工合作計劃”,學生只能知道他們要做報紙,只需播放文本的開頭便可得知答案,整體呈現沒有意義,這樣的問題是片面的。整體呈現課文的問題必須要與主題一致,要讓孩子觀看完全部或是大部分才能得知答案。本課文本前面四分之三的內容是孩子們合作計劃的分工討論,后面四分之一內容是合作完成報紙,我先告知學生Lingling邀請三位小伙伴一起制作英文報,那么四個小朋友是否都要參與報紙制作呢?這個問題的設計促使學生必須觀看課文四分之三的文本內容才能知曉答案,同時迎合本課話題“Cooperation”,學生通過整體感知文本所傳遞的合作意識的內涵,和主題相契合。
(2)提內容性問題,明白語言使用的目的
文本學習的第二個步驟是習得語言,此步驟是重點詞句的呈現和操練,因此老師往往會只注重語言形式的呈現,提出問題讓孩子回答而已,忽略了語言內容,語言使用的目的性沒了,先語言內容后語言形式才是正確的語言學習過程,所以我是這么提問的:They make a cooperation plan. They discuss to share out work. How to they discuss? And how do they share out work? Read the pictures, choose and complete the dialogue. 他們制定合作計劃,討論如何分工,那么他們是怎么討論如何分工呢?這是語言內容的呈現,然后引導學生閱讀圖片選擇句子完成對話,所選擇的句子是文本的重點詞句,這是語言形式的呈現,語言內容就是文本價值意義的呈現,語言形式是文本語言知識的呈現,形式應服務于內容,學生在操練習得語言的同時才能深刻理解說這些語言的目的,制定合作計劃,討論如何分工是促使他們使用Ill...,? I am good at..., What will you do? Will you...?的驅動力,語言的使用變得有目的也有意義了。
(3)提思維性問題,歸納語言順序的意義
在學生習得操練語言后,老師往往讓學生跟讀課文角色扮演結束文本的學習,沒有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出場順序,說話的先后順序,以及圖片中各個角色表情動作等,其實這些也是文本多要傳遞的信息內涵,在完成兩個步驟后,我沒有馬上讓學生聽音跟讀,而是追加提了這樣的問題:他們是根據什么來進行分工的?學生仔細觀察板書中的語言支架以及圖片中幾位小朋友說話順序和表情動作,積極思維,歸納出Daming和Amy因為有畫畫和英語特長先承擔畫圖和寫報告的任務,所以在制定合作計劃討論分工時,特長優先原則,而后Lingling和Amy會詢問還沒有任務的小伙伴將做什么,從而人人有任務,除了要發揮特長,還關注每一位組員,做到人人參與,老師通過這樣的歸納性問題引導學生明白了制定合作計劃討論分工時不能隨便應付,而應考慮周到,才能具備團結協作的意義。
3.拓展情境主線,讓學生理解主題意義
拓展情境主線是基于教材文本的主題意義,對與主題相關的原有知識和新授內容整合加工的過程,教材文本為學生的語言學習搭建好了內容、形式和意義的支架,那么遷移拓展情境主線能幫助學生運用支架,理解內容、形式和意義之間的聯系,本課文本的內容是四個孩子制定分工計劃,合作完成英文報紙,為了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我拓展了這么一個情境:Ms Smart生日要到了,Lingling邀請Amy,Sam和Tom一起合作個音樂表演節目,先是引導學生通過聽音獲得幾個小朋友特長的線索,而后讓學生四人小組為單位角色扮演,以四個小朋友的身份根據老師提供的多個句子,選擇合適的句子進行分工計劃的對話討論,學生參考板書的思維導圖,從思維導圖的意義——發揮特長、關注成員、人人參與為出發點,運用語言結構進行討論分工,通過角色扮演體驗分工過程,進一步理解本課的主題意義,為后面綜合語用任務的完成奠定基礎。
三、具體做——培養語用能力,落實育人價值
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體現語言學習對學生發展的價值,語言能力的培養必須依賴于充足意義上的實踐,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經歷,能促使學生主動使用語言,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任務前的教學活動是學生感知和理解怎樣做的過程,那么真實任務的完成就是具體做的過程,是從模擬情境遷移到真實情境的過程,學生在此過程中的參與和交流,其目的不再是機械的語言操練,必須在理解語言意義的基礎上才能完成任務,本課的任務是讓孩子運用所學為即將到來的學校藝術節活動制定分工計劃,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表演或合作完成手抄報,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歷,真實有效,有充足的驅動力,學生響應學校號召積極參與活動,互相邀請組隊,討論如何進行合理分工,他們通過前面的鋪墊獲得語言體驗和情感體驗,懂得在討論分工時應該遵循特長優先,關注他人,人人參與的原則,因此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已經明確價值取向,語言的交流運用變得有意義,他們熱情參與,積極討論,制定最優合作計劃,在綜合語用能力提高的同時本課所預期的育人目標也得以落實。最后,我帶領學生總結本課所學,進一步強調合理分工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同時也對任務做了延伸,期待他們能根據所制定的分工合作計劃認真排練,在藝術節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升華本課主題和內涵。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英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其最終目的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交流思想、傳遞信息和表達情感,育人是最終目標,價值觀是人才培養的本質要求,因此,我們應深耕育人價值于英語教學中,認真分析文本所蘊含的思想價值,確立主題,設計有意義的驅動性任務,以主線一致為原則,建構層次性教學活動,搭建出話題、意義、內容和形式相輔相成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感知、理解、內化、明確本堂課的價值意義,在培養語用能力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落實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新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王薔,張秋會,王薔.淺析基于英語語篇開展文本解讀的五個維度.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6(11).
[3]陳艷君,劉德軍.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本土英語教學理論建構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6(03):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