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紫娟
在現代化數學教學中,思維導圖被許多教師引入教學實踐中。將思維導圖這一直觀性的思維工具引入教學之中,符合小學生現階段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可以很好地強化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繪制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數學學習思路、理解知識重難點、加深知識間的聯系、構建起數學知識體系。同時,促使學生學習效率與教師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隨著新課改深入發展,在數學核心素養指導下,小學數學教學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科學合理地運用思維導圖,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做到思路清晰,有效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一、思維導圖的概念
思維導圖這一概念,最先是由英國學者東尼·博贊提出來的,它的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思維導圖在實際運用中具有重要價值,其繪制過程,常常是圍繞一個中心點展開的,一個簡潔的詞語、一個簡單的圖像,都可以是其分支或者分支中心,將其有效整合后,整個圖形將以一種沒有盡頭的方式向四周發射。思維導圖開發人的左右腦,即可以調動文字、順序、邏輯、想象、圖像、顏色以及空間等因素參與到對知識的思維與記憶之中。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過程中,充分運用思維導圖可以厘清數學思路,找準學習方向,進而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整體構建。
二、運用思維導圖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研究策略
(一)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
思維導圖是一種形象化的方法,學生在繪圖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在白紙上繪畫出不同的圖形,并配上簡單的文字,每一張思維導圖都是一張色彩斑斕的圖畫,可以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以文字和圖像兩種形式呈現出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整理。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小數除法》教學中,學生在這部分計算學習中略感吃力。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教授學習內容、歸納算法后,學生反復練習是常見的教學模式。這種被動式的學習讓學生屢次出現計算錯誤。而思維導圖這一學習方法,可以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依據自己對所學知識的了解,親自動手,在一筆一畫中繪制出一張顏色鮮艷、內容豐富的知識結構圖,簡練的文字配上多彩的畫面,讓每一幅思維導圖看起來都栩栩如生。教師可組織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討論,通過這樣的課堂形式,學生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小數除法計算有哪幾種情況,計算時應注意什么。在互動過程中,實現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重新檢查與構建。就是這樣一張簡簡單單的圖畫,就能將學生們的數學學習熱情充分激發出來,并促使學生在歡樂的課堂氛圍中,全面地掌握“小數除法”的重難知識點,提高學生對小數除法運算的能力。
(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構建數學知識體系
從小學三年級起,課本內容開始從具體形象思維模式逐漸轉變為抽象邏輯思維模式。到了高年級,隨著抽象邏輯思維學習內容的增多,部分學生學習數學略顯吃力。此時,如果教師仍然延續傳統的授課模式,再讓學生僅憑反復的機械訓練來學習數學知識,將無法實現學生對重難點知識靈活、有效的掌握,甚至還會導致學生混淆知識內容。由此可見,在數學核心素養指導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進行數學知識系統的構建。
例如:在教授五年級上冊《多邊形圖形》時,這一單元主要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以及“組合圖形面積”。為了避免出現學生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圖形面積公式的情況。在授課后,積極鼓勵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運用“轉化”“數形結合”的思想自主繪制思維導圖。在學生的思維導圖中,涵蓋了各種圖形的特征、圖形之間的關系、圖形之間的轉化,圖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整個思維導圖像一棵大樹,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清晰的邏輯揭示出知識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和動手實踐的能力,還能實現多邊形圖形知識的建構。
又如:在人教版小學六年數學下冊《認識比例》這一單元,教師在帶領學生對其進行復習時,可以讓學生對單元知識點展開梳理,然后再將其繪制成思維導圖,具體要求如下:首先,要把比例的概念找出來,將簡練的文字標在思維導圖上;其次,將知識點依據不同難度用不同的顏色表示出來,學生可以按照自己對知識的不同掌握程度自主地繪制思維導圖。學生在繪圖時,可以依據個人喜愛,繪制出樹形圖、括號圖以及圓圈圖等。學生們繪制出來的思維導圖,基本都能將比例的含義、比例的意義、比例的基本性質和一些名稱在圖上標識出來。在繪制思維導圖這一過程中,學生又對比例及相關知識進行了鞏固,將原本處于分散狀態的知識點重新聚集在一起,不僅對知識進行了深入理解,還將其有效地轉化為知識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廣大數學教師也在實際教學中逐漸加大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力度。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確保學生在一個和諧、輕松地環境中學習數學知識,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重新構建,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由此可見,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活動中,要將思維導圖的作用發揮最大化;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運用思維導圖,將數學知識進行分類、總結、歸納,將數學知識的嚴謹性、系統性以及邏輯性充分展現出來,從而促使小學生迅速地構建起知識體系、有效地掌握數學知識。
(三)將數學思維導圖應用到復習之中,鞏固強化知識聯系
復習是小學生學習必不可少的內容,復習既可以是對以往知識的鞏固,又可以實現學習結構的優化。思維導圖可以將知識點以圖的形式深深地印在腦海中,以便于學生將知識內容快速地搜索出來。復習課程給予學生的時間非常少,復習的內容特別多,要想提高復習效率、保證復習質量,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的過程中,就要充分地運用思維導圖。通過繪制圖形的模式,整理歸納一些聯系緊密且細小的知識點,從而促使學生的腦海中有一個比較完整、比較清晰的知識體系,理清各個知識點之間有哪些區別及哪些聯系。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建立起錯題集,以利于學生將自己的思維方式展現出來,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整理與復習》中的“圖形與幾何”,這部分知識點一直是讓學生倍感困擾的難點,特別是一些想象力不夠豐富的學生,他們在進行“圖形與幾何”知識點學習時,會感到非常困難。在小學數學中,課本中出現了大量的平面圖形知識點以及立體圖形知識點,求體積、求周長、求表面積等公式屢見不鮮,有的時候還會用到字母。在實際學習中,學生既要掌握這些知識點的內在含義,又要學會運用,因此在學習時,如果僅僅依靠熟背計算公式,并不會取得一個良好的學習效果。同時,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此類專題知識復習時,同樣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與時間,也不會取得一個很好的教學效果,更無法實現課堂高效化。而將思維導圖應用到“圖形與幾何”中,就會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中會發現,原來所有的公式都是由長方形面積公式演變而來的,由此可見,要想學好其他公式,首先要了解長方形面積公式是如何推導的。學生和教師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所學的概念、知識點以及公式重新進行了梳理和歸納,有效地提升了課堂效率。
(四)讓課堂互動更加豐富多彩,促進思維能力發展
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主要以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為主要互動形式。然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由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投入不夠多,就導致課堂上出現教師互動、學生不動的場景?,F如今,隨著思維導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廣泛運用,師生之間的互動僵局逐漸被打破,學生由原來的被動參與轉變為互動的主動參與者。
例如:在六年級下冊進行“數的認識”及相關內容總復習時,可以發現,這部分內容涵蓋了整數、小數、分數以及百分數,可以說貫穿了整個小學階段?!皵档恼J識”具有內容廣泛、難度較大的特點,學生在復習時無法處處兼顧。因此,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將其繪制出來,在腦海中將各個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同時,還要開展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與小組成員充分交流、互相幫助、互相補充。這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模式,一方面兼顧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另一方面使課堂的互動時間與互動空間得到強化。
又如:教師在進行“長方體和正方體”關系教學時,學生經常會混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圖形性質、特征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同時,學生對于這兩種立體圖形的表面積、體積的計算以及利用表面積公式、體積公式來解決一些問題時,會遇到很大困難。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將“長方體和正方體關系”的思維導圖繪制出來,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清楚地認識到二者之間的關聯,并構建對知識的運用能力與分析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另一方面還增加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是一門嚴謹、抽象、邏輯性強的學科,比較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以及學習能力方面的培養,對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同時,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側重點在于講解知識、反復練習之上,這就與小學生年齡特征發展不符合。因此,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要堅持以數學核心素養為依據,構建出一個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堂。而將思維導圖引入教學活動中,對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內容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學生通過思維導圖,還可以鍛煉發散思維,使其構建出一個思路清晰、覆蓋面廣的知識體系,從而真正實現學生對數學知識體系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