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云飛
◆摘? 要:為了使學生對生物知識形成正確的認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神靈活應用知識,教師要糾正學生片面的“相異構想”。相異構想在學生的生物學習中存在著先入為主的影響,會使學生的思維受到妨礙,影響學生探究新知識,不利于知識的遷移。本文主要探究了初中生物教學中相異構想的轉化策略既轉化結果評估,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生物知識。
◆關鍵詞:初中生物;“相異構想”;策略;結果
“相異構想”是學生在探究知識之前對知識的一種了解。因為這是一種錯誤的信息輸入,對學生的理解和認識會有一定的障礙,會影響學生進一步對知識的深入探究和分析,容易導致學生輸出信號失真。教師要通過科學的策略來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轉化相異構想,通過邏輯思考和推理判斷的方式形成對知識的正確認識。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經掌握的知識出發,關注學生的實際,積極分析,并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維變化,促進學生正確地理解并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相異構想”轉化策略
1.創設教學情境,主動引發學生認知沖突
為了使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知識,最好的教學方法就是使學生主動感知,通過學生思維變化的方式來引發學生主動思考,促進學生在探究中理解知識,明確規律。為了糾正學生的“相異構想”,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在情境中主動探究,自主探究和理解。例如在學習《植物的開花和結果》時,很多學生都認為無花果之所以為成為無花果就是因為它不開花就直接結果了,所以得名“無花果”。實際上并非如此,為了糾正學生的“相異構想”,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提前錄制好的視頻創設情境,視頻展示:一個無花果,無花果的果實是它成熟果實的三分之一大小,教師把它切開。學生會看到在無花果的頂端存在著很多小球,最中心有一個小孔,小孔里面有淡紅色的小花。仔細觀察,學生會發現小花分為兩層,上邊的是雌花,下邊的是雄花,只是長到了果實里面,人們看不到,這就是它不開花的奧秘。學生融入情境會產生認知沖突,在情境中認真觀察,仔細分析,形成客觀性認識。
2.組織動手實驗,帶領學生發現錯誤觀念
實驗是生物學習中的重要部分,通過學生的動手實驗,學生會形成對知識的客觀性認識,有利于學生發現“相異構想”,幫助學生糾正錯誤觀念,形成對知識的正確認識。教師組織學生動手實驗會促進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主動體驗,積極動手,通過觀察和比較的方式來更好地理解知識。例如在學習《植物的呼吸作用》時,很多學生認為:植物在白天只進行光合作用,帶了晚上才進行呼吸作用。為了改變學生的錯誤觀念,教師可以通過動手實驗的方式來組織學生主動觀察實驗,促進學生改變錯誤觀念。動手實驗中,學生主動參與,積極體驗,會通過觀察和思考的方式進行邏輯分析,在參與中形成客觀性認識。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植物白天有氧呼吸釋放出二氧化碳的測量實驗,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學生會發現白天植物也會釋放二氧化碳,說明了白天植物也會進行呼吸作用。有利于學生發現自己的錯誤觀念,改變認識。
3.繪制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理清相互關系
生物中的概念是非常多的,而且一個概念與另外一個概念之間存在著聯系,通過一定的節點聯系起來,建立了一種邏輯關系。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地梳理這些概念,幫助學生理清概念之間的本質關系,促進學生在大腦中建立結構化的表征,明確各個概念表達的層次關系和相互聯系,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例如在探究《生物圈中的人》時,學生存在著“相異構想”,很多學生認為人體就是由一個中樞神經控制的,中樞神經系統統一管理者人體的消化吸收,人體的氣體交換以及人體的泌尿系統等等。為了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繪制思維導圖,通過主動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來理順各種概念,明確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系統化知識。在繪制思維導圖過程中,學生會認識到人體是一個龐大而與規律的系統,其中包括了很多方面,有生殖系統,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氣體交換系統,泌尿系統以及神經系統等等。每一個系統都是獨立的,它們存在著聯系,卻可以在自己的系統內相互影響。通過對概念的梳理,學生提高了認識,理清了相互關系,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二、“相異構想”轉化結果評估
1.設計問題,引發質疑
為了了解學生“相異構想”的轉化結果,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直接通過問題的方式來檢查學生,了解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情況。如果學生回答的正確,則說明學生已經糾正了“相異構想”。教師提出問題后會促進學生主動質疑,思考其中的原理和規律,促進學生積極分析,認識知識本質。例如學習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實質》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光合作用與有氧呼吸正好是相反的兩個過程,可以理解為有光呼吸與光合作用互為可逆反應嗎?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和探究,學生會認識到在兩個反應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的中間步驟,并且為了使反應發生,還需要在不同酶的作用下才能夠完成反應過程。通過學生正確的解答,說明學生已經完成了“相異構想”的轉化。
2.提供練習,檢測評估
教師對學生進行檢測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提供課堂練習是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為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可以通過提供練習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檢測評估,了解學生“相異構想”的轉化情況,進而調整教學計劃,優化教學過程。學生能夠準確地回答教師提供的練習,說明學生對知識形成了正確的認識,反之則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和點撥。教師要根據學生練習的情況來分析,進行教學指導。
總之,糾正學生的“相異構想”會促進學生對知識形成更加科學、客觀、準確的認識,幫助學生了解知識本質。教師要了解學情,明確學生“相異構想”容易出現的地方,圍繞著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剖析,帶領學生消除消極影響,提高 課堂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童建鶴.初中生物教學中的相異構想成因和轉變[J].中學生物教學,2018(21):24-26.
[2]林蔚.淺談“相異構想”的教學策略[J].中學生物教學,2006(0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