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芳
◆摘? 要:朗讀是積累語文知識、培養語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形式。然而,通過筆者在教學中的調研和觀察,朗讀似乎變成了可有可無的課堂點綴,朗讀訓練不能得到落實。重文輕語的教學狀況使學生當眾講話普遍有畏懼心理,口語表達水平不高,而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無捷徑可走。語文教師需重新認識朗讀教學,并對其給予高度重視,加強朗讀訓練,優化語言教學,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朗讀訓練;分層推進
一、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朗讀教學是一種基本課型,抓好朗讀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提高運用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提升學生審美水平和語文素養,然而,由于受應試教育影響,朗讀教學流于形式,尤其是年級越高,朗讀越邊緣化,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對朗讀失去興趣,甚至討厭朗讀。
1.從學生層面朗讀存在的問題:添字、落字、錯字、回讀、一字一頓、速度快、字音不準。
2.教師層面存在的問題:從思想上不重視朗讀,忽視對朗讀技巧的訓練,自身對朗讀的相關知識掌握不夠,系統深入。
二、掌握朗讀技巧,立體化呈現文本
朗讀是一種有聲語言的藝術,它是對書面語言進行加工,把視覺文字轉換成聽覺形象,準確、生動地再現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朗讀時要尊重原作,但是,聲、韻、調、兒化、音變、等語句的樣式,不能不講究規范。在進行朗讀的過程中,既學習、訓練了普通話,又使得語言表達得到了規范。通過抑揚頓挫、聲情并茂、恰如其分的語速和輕重緩急的語氣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語句、讀準語調、讀清思路、讀出情感、讀順文氣、讀懂句法,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學生的語感會漸漸形成,運用語言的能力會隨之提高。
三、朗讀訓練全方位,循序漸進落實朗讀能力
1.加強范讀,示范點撥促理解。朗讀屬于一種模仿的行為,經過長期的練習,作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感情,就能夠自然地流露出來,在日常學習中,學生在教師的示范、引導下,反復朗讀課文,實際上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說出作者的話,教師的朗讀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朗讀水平的提高程度。激情引趣時,范讀,學生讀不到位時,范讀,范讀只能起到示范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一節課中,范讀不宜過多,要盡可能多的讓學生自己練讀。渲染氣氛時,一起讀,推波助瀾,避免濫竽充數,避免唱讀。范讀后,可采取指名讀。
2.循序漸進,分層推進。初讀主要解決讀準字音、節奏的問題,通過學生自由讀發現問題,通過教師范讀、領讀矯正問題,通過學生二讀自由讀和齊讀鞏固誦讀效果。再讀要關注語氣、語調,通過分組讀、指名讀等歸納一些注意點,通過齊讀提升誦讀效果。三讀重在理清文脈,通過自由讀、齊讀等讀得更加連貫,讀出一定情感。學生既可通過準確理解文意把握文脈,也可通過關鍵詞句提示把握。四讀重在把握文章情感、氣韻、風格,通過指名讀、自由讀等讀出個人特色,力爭做到聲情并茂地誦讀。
3.朗讀訓練,及時點評促提升。宋代著名學者朱熹說:“凡讀書須要讀的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所以,朗讀不僅需要動嘴,還要動眼、動腦將閱讀信息轉化成有聲的語言。通過縱情地誦讀,自然而然使學生集中精力,獲得蘊藏在字里行間的知識、技能、情感,領會文章的韻味,激發出學習的興趣,增強閱讀的主動性。
在朗讀的環節,可以通過個人、小組、老師、全班等多形式大聲的,痛痛快快的反復讀。通過教師評價、自評反思、互評糾正,讀好最基本的正音斷句、語氣語感定位,朗讀的方法在師生討論中、互評里輕松完成。
4.通過活動,加強訓練,提高誦讀水平。舉辦經典名篇朗誦會,展演活動,記錄學生朗讀、歌唱、表演經典美文的成長過程,在活動中接受一次次經典美文的熏陶,培養語感,感悟朗讀的意韻。
另外,在朗讀訓練的過程中,一定要保障朗讀的時間。一堂40分鐘的語文課,要緊抓課文的重難點,精心設計問題,多讀精講,擠出三分之一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在充足的時間里朗讀。同時應該充分運用晨讀和晚練的時間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地運用這些時間來大聲朗讀課文,讀的多了,讓學生在朗讀中親自品味優美的語言,感受文字、教材中蘊含的豐富知識和情感,去獲取真知,發展思維就會逐漸理解作者的思想。
語文朗讀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科學指導,充分訓練,才能夠提高高中學生語文朗讀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浦培芳.中職語文教學現狀及應對策略[J].職業,2013(30).
[2]王君.朗讀教學藝術舉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