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全面系統的了解太原市養老機構的運營情況,以太原市養老機構為樣本,面向管理層發放問卷并進行部分訪談,對養老機構的性質與所有權主體、收費標準及經營狀況、政府補助情況、醫養結合服務情況、人才隊伍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與討論。研究認為,太原市養老機構的發展出現“供需錯配”現象,營運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有限,需要同時重視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一方面機構自身的管理水平、人才隊伍、服務能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外部政策支持、資金支持也應及時保障。應在內、外同向發力基礎上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切實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
關鍵詞:養老機構?運營情況?供需錯配
一、研究背景
中華醫學會老年學會根據我國的情況,將60歲及以上的人群界定為老年人。2020年3月10日山西省統計局公布的2019年山西省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公報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為625.1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6.76%。這一比例較上一年度增長加了3.143%,而山西省人口自然增長率僅為3.27‰,老齡化程度在加深。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水平的進步,使得人均壽命延長。與此同時,人口呈現“老齡化”與“少子化”態勢,疾病譜發生變化,慢性疾病發病率增高,尤其是老年人群體的慢病率更高。這給我國的養老資源以及醫療資源都帶來了壓力和挑戰。按照全國養老界的“9073”概念,即90%的老人居家養老,7%的老人享受社區養老,3%的老人在養老機構養老。由此可推算,山西省將會有18萬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
老年人對于醫療資源較為依賴,由于養老機構醫護資源配套欠缺,使得養老院大量床位空置,反觀大型醫院卻存在“小病大治,長期壓床”的現象。醫養結合自2015年提出以來,各地均進行了積極探索。2016年,經國家衛生計生委、民政部批準同意,山西省太原市被列為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市之一,經過幾年的探索與發展,有必要對太原市養老機構運營及其醫養結合情況進行研究。
二、太原市養老機構供給現狀
(一)太原市區養老機構基本概況
如表1所示,截至2019年12月,太原市區共計六個城區,分別為小店區、迎澤區、尖草坪區、晉源區、萬柏林區、杏花嶺區。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信息顯示,該區域內人口數量,小店區最高,晉源區區域最低。在養老機構及床位數量方面,六城區各類養老機構共計49所,其中公辦26所,民辦23所,床位數共計12642張。其中,杏花嶺區養老機構數量最多,占比26.5%,尖草坪區養老機構數量最少,占比8.1%。
基于太原六城區人口及養老機構基本概況分析可知,目前太原市養老資源在六城區分布不均,人口數量較多的小店區、萬柏林區養老資源不足。
(二)太原市區機構養老醫養結合情況
2019年12月31日全國醫養結合監測統計,太原市六城區手續全部齊全,沒有資質過期等問題的醫養結合機構共5家,共有床位755張,總共入住老年人593人,平均入住率為78.5%。其中,山西省老年公寓床位373張,入住301人;太原市源緣圓老年公寓床位100張床位,入住82人;太原市德蘭老年養護院床位84,入住74人;太原市安定醫院床位30張,入住27人;太原市杏花嶺區福樂居敬老院床位168張,入住109人。
(三)機構醫養結合運轉模式
經調研,對太原市機構養老的醫養結合模式概括為如下3種:
1.“醫中有養”模式。這是以醫院為主體開辦養老服務的新型醫療模式,即機構設置老年病房或者老年病科,在為老年患者進行常規的醫療護理服務的同時,也提供生活照料服務、臨終關懷服務等。如太原市第二人民醫院的老年病科,是該院最大的科室,擁有120張床位。老年人患病,往往存在多病共存的特點,該科室通過醫養結合的模式,可實現多學科綜合治理,有效改善老年人的生命質量,提高生活品質。
2.“養中有醫”模式。即以養老機構為主體,根據養老機構的規模、入住人數等設置醫務室、護理部、門診部等,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較高水平的護理型養老服務。如山西省老年公寓、太原市源緣圓老年公寓,均在機構內設有護理部,為入住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服務。
3.“醫養一體”模式。該模式屬于較高水平的醫養融合,即將自身打造成一個集醫療護理和養老為一體、具備整合產品和服務功能的、能夠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和全方位綜合服務的機構。具體說來,該模式需要通過設立獨立法人資格的康復醫院、護理院或老年專科醫院等醫療機構,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保障,同時關注老人營養膳食、關注心理健康、建立健康檔案、專業治療保障、精心生活照料,為不同年齡段、不同身體狀況的長者提供全方位服務。如太原市坤澤康養公寓,該養老機構配備有護理院——樂享之家護理院,該護理院是按照國家二級醫院的標準設立的護理專科醫院,也是醫保定點單位,該護理院集醫療、康復、護理為一體。在老年人因病需要治療時期,由養老床位轉入醫療床位,從而滿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務和醫療護理服務,實現醫養融合。
相對于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在我國的發展時期較長,伴隨著我國老齡化的不斷深入,以及政策的不斷完善,養老機構在資本和市場的共同推動下,也不斷在發生新的變化,形成新的模式。面對2019年底爆發的新冠疫情,大部分養老機構都采取了封閉管理,封閉期間由于收入的減少、運營成本增加,給養老機構未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醫養結合模式的養老機構在此次疫情中的運行情況如何,應對疫情、抵抗風險的能力如何,值得我們深入探討。本研究的立足點在于養老機構的醫養結合模式,對太原市六城區的現狀進行實證研究,在摸清現狀的基礎上,分析未來的發展方向。
三、分析與討論
為了解太原市養老機構運營以及醫養結合情況,本研究于2020年10月—2020年12月期間,面向養老機構的管理層,利用問卷及部分訪談的形式,對太原市28家養老機構進行調研并取得數據。本次調研的養老機構中,公立機構18家,占比64.29%,民辦機構10家,占比35.71%,與實際分布比例接近,其結果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一)機構性質與所有權
如表2所示,本次調研的養老機構共28家,其中公辦18家,民辦10家。從機構的土地所有權性質來看,其經營所占用場地歸政府所有18家,自有場地3家,租賃場地7家。公辦養老機構的土地均是公有的。民辦機構運營的場地以租賃為主,也有少部分是由政府劃撥經營場地。在調研中得知,有部分民辦機構的經營場地是早年購買的,如今想擴大規模,征地非常困難,只能靠租賃,但是場地租金昂貴并且租金持續上漲,給民辦機構的運營帶來很大壓力。
(二)收費標準及經營狀況
如表3所示,從機構收費標準看,60.72%的機構月均收費在1500元以下,35.71%的機構月均收費在2000-3000元之間,收費最高的一家機構月均收費為3500元左右。需要說明的是,月均收費指的是相對固定的收費,如入住費、伙食費,而養老機構的護理費是按照護理等級和項目另行收取的,因此,養老機構的實際入住費用標準要高于統計所顯示的費用。根據統計局官網2020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太原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月均收入為6671.67元,從總體上看,一半的養老機構收費低于1500元,這樣的收費并不高。但是結合入住率來看,50%的機構入住率不足50%,甚至有14.29%的機構入住率在20%以下。這提示我們需要關注目前的養老機構所提供的服務內容、服務質量是否滿足老年人的需求;相應的機構是否充分挖掘到了市場的需求點。
基于收費低,人均入住率低,因此在所調查的28所養老機構中,2019年度有10家虧損運營,占比35.71,%,2020年度有9家虧損運營,占比32.14%,且在兩年內盈利運營的僅有1到2家。其中入住率較高的公立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為山西省老年公寓。訪談得知,該機構疫情期間實行“只出不進”政策,使得本年度機構虧損運營,以前年度收支也僅夠維持機構運營,即盈利狀況一般。主要原因為機構人力成本的逐年上漲,而機構的收費價格由政府限價保持不變,使得機構運行壓力較大。而對于民營養老機構,如坤澤康養公寓,收費較高進而入住率較低,為30%以下。加之政府對于公立機構的補助不到位,對民營機構缺乏有力支持,且民營機構缺乏抱團取暖實現共贏的理念,因此目前無論公立還是民營養老機構,盈利狀況一般,機構運營壓力較大。
(三)政府補助情況
政府的補助在養老機構的運營中發揮重大作用,但是補助金額在各個機構間累計得到的補助差異較大。如表4所示,42.86%的機構沒有得到政府補助;在得到補助的機構中,32.14%的機構接受補助的額度在50萬元以下,14.29%的機構接受補助額度為50-100萬元,7.14%的機構接受補助的額度在100-200萬元,3.57%的機構接受補助額度為200-300萬元。在進一步深度訪談中不少機構表示,政府本應該提供的補助往往難以到位,或難以足額到位。
(四)提供醫療、養老服務以及醫養結合情況
從醫養結合情況來看,大部分機構均有醫療床位(見表5),提供醫療服務。但是不同機構所提供的醫療服務差距較大,有的是由機構內設的小型醫務室提供,有的是由機構附設的護理院或康復醫院提供,有的是與簽訂協議的醫院提供,所能提供的醫療服務的內容也有很大差距。醫養結合試點機構,其醫養結合運轉模式為在老人疾病治療期或加重期,在護理院等醫療機構接受專業的醫療服務,進入“住院狀態”;在康養期,轉入養老床位護理,進入“修養狀態”。在醫養結合結構,其養老床位作為老年人康養期的康復病床有機構統一調配使用。
結合入住率來看,提供醫療服務的養老機構其入住率均較高,甚至有一床難求的情況。由此可見,進一步深化醫養結合,是未來養老機構發展的重要方向,是滿足老年人醫療需求的重要方式。
從養老機構的具體提供服務項目上來講,大部分醫養結合機構提供的共性的基本服務包括:護理服務、生活照料服務、醫療服務、健康檢查服務、精神心理服務、臨終關懷服務等,其中老年人最關注的兩項為醫療服務與護理服務。而機構之間對于這兩項服務的提供最大的區別在于是否提供中醫藥服務。中醫藥已被證實在老年人康養、治未病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在調查中顯示(見表5),有17.86%的機構沒有提供中醫藥服務,其原因主要有對中醫藥的認知不足,中醫藥服務價格較高使得老年人無法接受,另外有部分機構迫切需要增加中醫藥服務但受限于手續難辦了或尋找不到適合的合作方。
(五)人才隊伍情況
人力資源是養老機構的核心資源,護理人員的質量,直接影響機構的服務水平。調研結果顯示,護理人員81.82%為女性,其年齡分布又以40歲到50歲為主,占比54.55%;學歷情況以初中水平為主,占比45.45%;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2000-4000元。根據訪談得知,養老機構普遍存在人力資源短缺的情況,特別是缺少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一方面,招聘難問題突出,由于養老機構待遇較低,工作時間長,強度大,使得人才招聘困難。根據問卷調查,招聘渠道中有54.55%為經人介紹,36.36%為學校招聘,其余為社會招聘。另一方面,人才流失問題突出,想要留住專業護理人才,特別是具有職稱的護理人員需要提高待遇。但對于公立養老機構來說,人力成本的上升,但是養老收費限價不變,使得機構運行壓力增大,對于民營養老機構來說,人力成本上升,導致向老年人收取費提高,進而又影響入住率。文獻研究發現,我國其他省份的養老院,如江蘇省揚州市國際老年公寓、河北省保定市民族敬老院都有一批較穩定的志愿者隊伍長期與養老院合作,人數均超過500人。因此,隨著老齡化社會的深入,要發展養老事業,需要大力發展志愿服務,而志愿隊伍的建設,除了要提高規模以外,更重要的是服務質量以及專業素質的提升。
四、結論與建議
第一,護理隊伍水平普遍不高,隊伍不穩定,進一步發展醫養結合缺乏專業技術人才支撐。因此,一方面可由政府牽頭與高校合作,采取定向培養和雙向交流的模式,從高校學生和有一定相關經歷的從業人員兩端培養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解決人力資源問題;另一方面暢通渠道,與養老機構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探索實行志愿者名單制管理,讓有志于投身養老事業的志愿人員對養老機構服務人員形成有效補充,解決機構人員不足的問題。
第二,養老行業存在“一床難求”與床位空置并行的情況,其本質是供需錯位引起的。從機構本身角度來講,首先,需要提高營運管理能力,逐步形成層次化、梯次化的養老機構供給模式,滿足不同支付能力的群體。其次,機構需要根據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創新盈利模式,培育新的盈利增長極,以改善許多機構虧損運營的局面,使得養老行業得以良性的、可持續的發展。
第三,問卷中在對“過去幾年阻礙養老行業發展的最大困境有哪些?”這一問題的投票結果首要的為“養老政策”,即50%的機構認為,養老行業政策不完善,現有政策難落地是過去阻礙養老行業發展的主要困境。因此,首先,政府對于養老行業支持的理念有待加強,進一步落實政策的可實施性。其次,進一步加強醫養結合,實際調研中,部分機構有特別強烈的醫養結合需求,不具備單獨設立醫務室或者護理院的機構希望可以與醫院合作,但苦于沒有渠道,希望政府部門可以關注此類機構。第三,目前養老機構標準化程度不一,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政府相關部門應盡快落實相應的標準體系,進行護理評估,推進不同機構的星級評定。同時要完善長護險,推進養老行業可持續發展,造福更多老年人。
參考文獻:
[1]刁鵬飛,臧躍,李小永.機構養老的現狀、問題及對策——以上海市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9(08).
[2]青連斌.我國養老院的建設與運營——養老院院長問卷調查的初步分析[J].民主與法治,2017(04).
[3]陳鑫圓等.醫養結合三種模式比較研究[J].農村社會保障,2020(31).
[4]崔樹義,田楊.養老機構發展“瓶頸”及其破解[J].中國人口科學,2017(2).
〔本文系教育廳項目“基于中醫藥醫養結合的太原市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20L0432);校級培育項目“太原市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運營現狀研究”(項目編號:2019PY-162)階段性成果〕
(梁蕊纓,山西中醫藥大學健康服務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