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正鑫



摘?要:在分析城市會展業發展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構建影響城市會展業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以主成分分析法作為研究方法,借助SPSS軟件定量分析我國35個城市會展業發展狀況。結果表明:會展基礎設施、會展項目開展狀況、相關產業的支撐、經濟大環境是城市會展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其中場館設施、會展活動運營管理情況對會展業的影響最大。促進城市會展業進一步發展,需要加強會展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展館智能化水平;推動產業深度融合,發揮相關產業的支撐作用;重視會展人才培養,培育自有會展品牌;打造完整產業鏈,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
關鍵詞:城市會展業?主成分分析?影響因素
一、引言
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展業具有輻射性、集聚性、關聯性和帶動性等特點,是城市第三產業發展成熟后必然形成的一種產業形態。在市場化、全球化和城市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會展已成為諸多領域合作與交流的平臺和重要窗口,逐漸成為國內大中城市的投資熱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1]。據《2019年中國展覽數據統計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全年展覽總數為11033場,展覽總面積高達14877.38萬平方米,展覽城市作用得到顯著增強。城市會展業的快速發展,迫切要求我們去認識影響城市會展業發展的因素。因此,實證分析城市會展業發展影響因素對于促進我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會展業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水平、服務業發展水平、交通物流、會展設施、教育水平等都是影響城市會展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波及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基于此,本文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收集影響會展業發展的代表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探究不同因素對城市會展業發展的重要程度,根據研究結果抓住主次,提出促進城市會展業發展的針對性建議。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和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的“會展城市”主要是指我國按經濟發展水平的一二線城市,這些城市基本包含了在我國有影響力的“會展城市”。本著研究對象具有代表性和可行性的原則,文章一共選取了35個“會展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成都、烏魯木齊等,覆蓋了我國的東北、東部、中部、西部主要的中心城市。為了使數據具有說服力,相關數據來自各城市2019年統計年鑒、各城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交通運輸部統計數據、各城市2019年郵政行業發展統計公報、中國旅游飯店業協會和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
(二)影響指標
綜合影響會展業發展因素的相關文獻[2-5],本文設計了經濟狀況、配套產業狀況和會展狀況3個一級指標來反映主要影響因素。經濟狀況包括旅游總收入、人均生產總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地區生產總值、郵政業務總量;配套產業狀況包括政府主管機構、本科院校、公共汽電車客運量、星級酒店、快遞業務量;會展狀況包括展館數量、展覽數量、展覽總面積、境內辦展主體、展館面積、TOP100項目、TOP3項目、UFI成員,共18個指標。
(三)實證分析
借助SPSS25.0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主要包括數據標準化、數據效度分析、主成分提取、旋轉后成分矩陣等重點分析過程。
1.適用性檢驗。適用性檢驗用于判定數據收集結果的有效性。指標的效度越高,說明相關數據越具有分析價值。文章采用KMO和Bartlett檢驗,對城市會展業發展的18個影響因素是否適合主成分分析進行效度檢驗,結果見表1。
一般認為,可以通過KMO檢驗判斷一組指標內部相關性情況,當一組指標的KMO值越接近于0,則該指標的相關性越低,缺乏數據重疊的必要性;一組指標的KMO值越接近于1,則該組指標的相關性越高,越適合于做因子分析[6]。由表2可以看出,KMO值為0.781,遠大于0.5,進行分析的效果較好;Bartlett球形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0(即p值<0.05),說明符合標準,數據呈球形分布,各個變量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獨立。以上檢驗結果都充分說明研究量表數據具有有效性,適合做主成分分析。
2.提取主成分。根據主成分提取原則,使用軟件對變量提取主成分,留下特征值大于1的三個主成分,主成分的總方差解釋量見表2結果。各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體現了其對原始指標信息量的涵蓋能力,即選取的主成分累積方差貢獻率的值越大,包含的數據量越全面。分析結果顯示:累計方差貢獻率為78.731%,高于75%,因此采用前3個主成分解釋原有的18個變量。
3.成分矩陣。觀察旋轉前成分矩陣的結果得知,3個主成分在原始變量上的載荷差別不大,且集中在第1個主成分上,?導致不能明確區分每個主成分所代表的含義,最終為了有效確認每個主成分的具體含義,需要對成分矩陣進行旋轉,得到旋轉后的成分矩陣,見表3。提取方法:凱撒正態化最大方差法。
在旋轉后的成分矩陣中,各個因素在3個主成分上的載荷量較為清晰地體現出了各個因素與主成分的緊密程度,并且幾個主成分的含義也較為明確。通過對旋轉后的成分矩陣中的高載荷情況分析,可得到下面幾個結論。
第一,TOP100項目(0.892)、TOP3項目(0.878)、展覽總面積(0.868)、展覽數量(0.764)、境內辦展主體(0.724)、展館面積(0.692)、星級酒店(0.654)、UFI成員(0.622)因素在第一個成分上的載荷很高。在這幾個指標中,除星級酒店之外的其它幾個指標都與會展業發展水平直接相關,可抽象的理解為這些因素是直接影響會展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因此將第一個主成分定義為公共基礎因子。
第二,星級酒店(0.520)、旅游總收入(0.795)、政府主管機構(0.793)、本科院校(0.723)、公共汽電車客運量(0.690)、展館數量(0.676)在第二個成分上的載荷很高,它們主要代表的是支撐會展業發展的相關行業和各種輔助性條件,會對會展業發展起到提高保障作用,故將第二個主成分定義為支撐保障因子。
第三,郵政業務總量(0.862)、人均生產總值GDP(0.822)、快遞業務量(0.783)、常住人口城鎮化率(0.737)、地區生產總值(0.559)在第三個成分上的載荷較高,表明城市經濟環境也是影響城市會展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定義該成分為經濟發展因子。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以國內“會展城市”發展影響因素作為研究對象,選擇經濟狀況、配套產業狀況、會展狀況3個二級指標,18個三級指標,構建與城市會展業發展聯系緊密的影響因素評價指標體系,并借助主成分分析多元統計方法,降維分析這些因素分布的內在規律和相對重要程度。
研究結果表明:3個主要因子成為影響城市會展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分別是公共基礎成分、支撐保障成分和經濟發展成分,它們的累計方差貢獻率接近80%,說明這幾個主成分能夠解釋絕大部分的變量,用這幾個主成分來分析城市會展業發展的影響因素是十分合理的。從各因子的相對重要性來看,公共基礎因子的貢獻最大(權重達到61.854%),其次是支撐保障因子(權重達到10.157%),最后是經濟發展因子(權重為6.703%),因子所占權重的大小基本反映了城市會展業發展影響因素的構成情況。這些影響因素的方差貢獻率差異明顯,關鍵項目的承辦、城市展會的體量和展館面積的大小對城市會展業發展貢獻率影響顯著,是城市會展業發展的基礎;交通、酒店、旅游業的發展、政府的支持和經濟環境情況等因素對城市會展業的發展影響相對重要。綜合來看,城市會展業的基礎設施狀況和展會運營情況是其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同時,相關行業的支撐、良好的經濟環境也對城市會展業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為了推動城市會展業的高質量發展,要十分重視會展產業的基礎建設,為會展活動的開展提供必要的條件;也要充分借助相關產業、各部門以及經濟大環境的發展趨勢來為城市會展業的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發展環境。
(二)研究建議
1.加強會展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展館智能化水平。會展設施是會展業發展的基礎,會展設施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該城市能否吸引到高質量的展覽項目,并會影響到整個展覽過程的質量。在會展基礎設施當中,會展場館設施又處于絕對核心的位置,是城市會展業發展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之一。研究表明,大型展館的建設對展覽業的發展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它有利于我國會展業發展水平的提升[7]。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會展城市”要推動展館建設朝著專業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打造屬于自己城市的“智慧展館”。所謂“智慧展館”,體現在場館運營的智慧化,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運營成本;體現在服務智慧化,能夠通過自動化代替手工,能夠根據展會客戶的不同訴求,提供差異化的體驗服務;體現在基礎設施智慧化,通過各類傳感器和視頻采集設備,實時采集場館自身的運行數據和用戶狀況,將數據上傳到“智慧展館”平臺進行科學決策等。例如,可以引進虛擬現實技術,利用移動終端平臺,為前來場館的所有個體提供不同的場景服務,提升各類人群的服務體驗。因此,“會展城市”要在展館的智能化建設方面多下功夫,以搭建城市會展業發展基礎平臺。
2.推動產業深度融合,發揮相關產業的支撐作用。會展業與相關產業存在著較強的關聯效應,彼此間是一種互動發展關系,會展產業對其他產業和經濟發展有著強勁的推動功能,其他產業也能輔助支撐會展業的發展。正因如此,我們首先要明確展會的交流溝通功能,以展覽為平臺,推動會展業與工農業、服務業等三次產業的有機融合,不斷創新展會主題和擴大展覽范圍。其次,“會展城市”要積極發展優勢產業,優勢產業是區域展覽業的重要展覽資源,是打造區域會展品牌的關鍵,是衡量區域會展業發展潛力的重要尺度。要充分發揮城市優勢產業的帶動作用,提高優勢產業在展會中的展覽比例,為會展業預留更大的發展空間,增強城市會展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具體來看,東部沿海城市可加強文化、旅游、體育、休閑、金融、科技、新材料、醫療健康等優勢產業與會展業的融合程度,推動形成高質量的會展產業集群;中西部城市需主動謀求農業、能源、機械、冶金等傳統行業與會展業的融合發展,找到會展業發展的生存空間。最后,會展業和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是實現城市會展業的快速發展的一種有效路徑。會展業和旅游業的關聯度很高,會展參與者本身就是旅游人員,兩者之間可達到協同發展的良好效果。加強會展業與旅游業的融合聯動,會展業便可充分利用旅游業在客源市場、市場推廣、品牌宣傳方面的資源,更好地促進會展經濟的發展。
3.重視會展人才培養,培育自有會展品牌。專業會展人才的缺乏,一直是會展經濟發展的痛點,成為制約我國城市會展業快速發展的一大弊病,會展人才隊伍的培養迫在眉睫。針對不同城市會展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對會展人才的培養有以下幾種方法,一是利用現有高校教育資源,增設會展專業相關課程,從源頭上加快會展專業人才的培養,持續為會展行業輸送人才;二是要建立健全從業人員在職培訓,解決當下會展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的情況,鼓勵在職人員參加會展行業培訓班,邀請行業專家授課,提升整個會展行業從業人員的技能水平;三是要重視高端人才的引進,引進緊缺、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是激發整個人才隊伍活力的關鍵;四要建立會展運營管理人才評價體系,對從業人員的理論素養、工作能力和專業水平進行科學評判,給予優秀者獎勵,激發大家學習工作的熱情。品牌化對于增強會展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會展城市”的知名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政府、會展企業、會展協會、甚至會展關聯方都要強化會展品牌意識,科學制定發展規劃,依據城市的產業、地理位置、人文歷史、自然資源等方面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進行資源有機整合,打造獨具特色的會展品牌,針對性地進行品牌宣傳,解決城市會展業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比如青島國際啤酒節、中國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成都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等大型會展項目的舉辦,充分利用城市長期積累的資源優勢,提高城市會展品牌的吸引力。
4.打造完整產業鏈,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發展城市會展業必須充分考慮產業鏈的整體性,將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產業引入到會展活動中來,形成一種長期協作共進的生態關系。打造會展產業鏈要圍繞會展活動來開展,其它產業以會展業為依托,目的是在方便會展活動開展的同時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具體來看,要積極引導會展企業、廣告、策劃、設計、宣傳等展覽服務企業,以及餐飲、旅游、住宿、交通、裝修、通訊、攝影等上下游會展相關企業集聚,通過對物流、信息流、商流、資金流的優化組合,形成具有行業配套、產業聯動、運行高效的會展產業鏈條,實現整個城市會展經濟的騰飛。同時,城市會展業的發展,很大程度取決于所在城市的經濟環境,所以城市會展業要行穩致遠、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加快培育新動能、充分釋放傳統動能、促進城市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和維持經濟平穩增長,為城市會展業發展壯大提供充分的環境條件,解決城市會展業發展的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劉大均,陳君子,賈垚焱.中國會展客流的空間格局與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19,39(12):103-109.
[2]方忠權.廣州會展企業空間集聚特征與影響因素[J].地理學報,2013,68(04):464-476.
[3]沈琴.會展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J].當代經濟,2016(02):30-31.
[4]孟凡勝,宋國宇,井維雪.會展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對城市經濟影響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12,31(04):32-37.
[5]劉婷,符純潔,韓雷.中國城市會展產業發展水平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1(09):106-109.
[6]陳洪海.基于反映象相關矩陣的評價指標篩選方法研究[J/OL].中國管理科學:1-10[2021-03-04].https://doi.org/10.16381/j.cnki.issn1003-207x.2020.0969.
[7]張淑華,朱玉蓉,陳虹全.大型展館建設對中國展覽業發展的影響——基于城市動態面板數據的系統廣義矩估計法[J].旅游科學,2020,34(01):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