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彬
◆摘? 要:分析農民工群體非農收入的影響因素,能夠從地理要素綜合的角度認識地理事物的整體性,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本文嘗試利用Spss多元邏輯回歸分析教學策略,在課堂上通過假設教學,構建實證模型分析數據并進一步驗證假設,是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綜合思維能力的一次教學嘗試。
◆關鍵詞:Spss;教學策略;實證模型;農民工工資收入;影響因素
一、理論前言與課堂假設的提出
人口流動是人口移動的一種形式,也是地理學科以核心素養為指導下的一項重要教學內容。通過大量的文獻閱讀和實地考察筆者發現:農民工群體內部已經出現了代際的分異。因此,在提出探究假設前,我們根據出生時間不同將農民工分為兩代(分別將1980年之前和之后出生的農民工稱為第一代農民工和第二代農民工[])。分別考察影響這兩代農民工當前非農月收入的因素。在課堂上通過假設探究法,應用Spss分析軟件來展開教學,課堂假設如下:
第一組假設:勞動者的個體特征對其收入會產生重要影響。
第二組假設:人力資本的提高會對農民工的收入產生積極的影響。
第三組假設:農民工的社會資本對其收入有正向影響。
第四組假設:企業的制度和特征會對個體的收入產生影響。
第五組假設:就業區域會對農民工工資收入產生重要影響。
二、社會學調查—數據來源和樣本描述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2019年7-8月,筆者組織部分學生、同事及朋友對莆田市的幾大工業區(黃石工業園區、西天尾工業園區、華林工業園區以及涵江工業園區)、以及主要的商業中心(荔城區金鼎城市廣場和正榮財富中心、城廂區萬達廣場、涵江區沃爾碼廣場等)問卷調查的結果,采取配額抽樣和問卷面訪形式進行調查,本次調查在莆田市內展開,調查對象為年齡段在15-64周歲、在現流入地居住一個月及以上的跨縣市務工經商的流入人口。最終有效樣本為1737份,有效率為85.4%。
三、研究過程-實證模型構建和結果分析
1.模型的構建—課堂討論后構建
由于農民工月收入既能較好的反映其非農收入水平,又能很好的體現個體特征、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特征等變量對于收入的影響。因此,我和學生們分別以兩代農民工的平均收入為各自的界限,將樣本劃分成兩類:收入在平均值以下的樣本(Y0)和收入在平均值以上的樣本(Y1)。由此,我們構建了一個新的二分變量Y;在回歸模型中令它為因變量,并以Y0為參照組;將“代際”作為分類變量,考察5組假設中的自變量對于農民工收入水平的影響。
2.研究小結——回歸模型結果解析
(1)個體特征的影響
就第一代和第二代農民工而言,若除性別以外的其他樣本特征完全相同,男性月收入超過平均水平的幾率分別是女性的4.6倍和2.5倍?;橐鰻顩r方面,已婚對于第一代農民工的收入產生積極顯著影響:相對于未婚者而言,已婚的農民工其收入超過第一代農民工平均收入水平的幾率是前者的2.26倍。
(2)人力資本的影響
通過回歸模型發現,人力資本變量會對農民工的非農收入產生影響。培訓對于兩代農民工的收入都有顯著的影響:工作期間接受培訓對于收入水平有積極的影響:在第二代和第一代農民工的回歸模型中,工作期間接受培訓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408***和0.160;由此,可以看出培訓對于兩代農民工的收入水平有積極正向的影響。
(3)企業性質的影響
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對于收入有正向的影響;企業規模方面,規模越大勞動者收入水平越高;企業的性質方面,若以三資企業為參照,供職于個體及其他企業對于第一代農民工收入有正向影響,而供職于公有企業對于因變量卻表現出負向影響。在第二代農民工的回歸模型中,企業規模對于收入影響積極顯著。
(4)地理要素的影響
就第一代和第二代農民工而言,供職于市區的農民工其收入超過各自群體均值的幾率分別是供職于非市區的農民工的4.3倍和5.6倍;且都通過了0.01的顯著性檢驗?;貧w結果與假設相符。
四、研究結論與討論
通過前面所做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通過Spss軟件統計數據,可以總結出以下幾條結論。
第一,性別對兩代農民工的非農收入有顯著影響:相比于女性,男性的收入水平更高。
第二,婚姻狀況對于第一代農民工非農收入有顯著影響:相比于未婚農民工,已婚者收入水平高于平均值的幾率更大。
第二,人力資本會影響兩代農民工的非農收入;培訓、文化程度和在外流動時間對第二代農民工非農收入有積極的正向影響。
第三,社會資本對第一代農民工的非農收入影響不顯著;加入同學會、請客送禮,交往對象類別為“弱關系”對于第二代農民工非農收入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第四,企業性質對于第一代農民工非農收入無顯著影響;企業規模對于第二代農民工非農收入影響積極顯著。
第五,就業區位對于兩代農民工的非農收入有顯著影響:供職于沿海地市的農民工其收入超過平均水平的幾率大于供職于內地地市的農民工。
通過多元邏輯回歸分析的教學嘗試,驗證了探究前我們提出的5個假設,基本反映了在莆務工經商的農民工其非農收入的影響因素;學生接下來可以進一步探究上述結果出現的原因,并針對性提出建議措施。利用假設探究法,結合Spss數據分析軟件,較好地完成了本次的探究內容,為今后的探究課教學提供了方向。
注釋:
已有的文獻中,有的學者又將第一代和第二代農民工分別稱為老一代和新生代農民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10-03-19,10:36:34.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00319_402628281.htm.
[3]王宗萍,段成榮.第二代農民工特征分析[J].人口研究,2010;2: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