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秀潘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同時還提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地區屬于農村地區,農村地區的學生課余的娛樂生活除了個別沉迷于家中那算是稀有的電腦或到網吧玩玩網絡游戲外,可以說都是看電視。學生在家庭、社會中,可以閱讀的東西實在太少,缺乏閱讀、習作的資源和環境。于是,學生習作水平總是無法提高,根本談不上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這是多數語文教師特傷腦筋的問題。筆者試圖采取以下一些策略,力求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一、以教材為依據,加強閱讀指導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突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常規教學中,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從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興趣入手,遵循“讀寫結合法”,抓住單元教學目標進行閱讀教學,提高學生閱讀質量”,以求達到讀與寫的遷移。
小學生讀書,當然要先讀好教材里面的作品,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學習語言必須多記多背,摘錄積累課內作品中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是知識遷移的先決條件。
二、激發課外讀書興趣,加強方法指導
文學家魯迅先生曾經講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他用了生動形象的比喻,闡明了讀書的方法和作用。讀書就像蜜蜂采蜜一樣,要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因此,學校可適當加大力度開展讀書活動,這不僅可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這一共有資源,還可在學生中開展“節省零用錢,買自己喜愛的書”“讀好書,做好人”等教育活動。當然,教師須在學生課外閱讀方面花功夫。
學生是聰明的,同時也是無知的。對于那么多的書,隨便看看的做法是存在的。因此,老師可套用一些格言,對學生的讀書內容進行指導,譬如告訴學生:“書籍猶如朋友,必須慎重選擇。”“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通過對格言的理解,學生不但懂得了其中所包蘊的深刻道理,而且在讀書活動中懂得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自己想讀的書籍。學生不僅在讀書活動中學到文化知識,而且學到更多的做人道理,受益終生。
讀書是吸收、積累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素材、構思、感受以至語言的表達方法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儲存起來。一旦需要,這些儲存就會蜂擁而至,蹦出來供給應用;就可以水到渠成、不假思索就順暢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得生動、愜意。
課外閱讀對開闊學生的視野、獲得豐富的知識、培養和提高寫作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開拓寫作思路,實施讀與寫的遷移
“多讀胸中有本,多寫筆下生花”,這似乎是語文教學的鐵定規律。讀寫是語文的雙翼。讀寫結合不僅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徑,而且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主要途徑。語文教學,應該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讀為基礎,從讀中學寫,在寫中促讀,多讀多寫。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習作應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好動筆,易表達,多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多觀察周圍的事物。”為此,教師可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實現讀與寫的遷移。
就如上面所說,教師在學生的課內外閱讀中下了苦功夫,“有米巧婦能炊”了。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動筆,努力克服懶于動筆、不敢下筆的頑癥,鼓勵學生大膽地寫,盡情地寫,引導學生從書本中攝取精華,“學為己用”,用平常話寫平常事,寫出真情,寫出風格,寫出美文,寫出精品。而對于習作的內容,我覺得可隨意些,只要學生喜歡就行,只求文順言暢就行。教師用這樣的方法進行引導,以求克服作文基礎差的學生的畏懼心理,使他們覺得自己可以“為所欲為、寫所欲寫”,慢慢就會養成勤動筆的習慣。魯迅先生也曾經說過:“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的。”可見,多讀多寫的確是一條通往寫作成功之路。
四、善于抓住時機,樂于積累素材
小學生寫作,常感嘆“巧婦無米難炊”。然而,由于態度或能力的原因,也出現一些“有米也難炊”的“笨婦”。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為學生“捕捉”生活“鏡頭”。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小學生寫“實”文比較得心應手,因為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如果寫的是其親身經歷或是耳聞目睹的人、事、景、物,那么寫出來的文章自然是較具體、生動、形象,同時也比較容易激發其寫作情感。
教師根據學校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布置、指導學生練習作文,學生會覺得既有趣又刺激,寫起來也得心應手,免去“無米下鍋”的憂愁。
課外實踐活動可以加速培養并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教師可適時提供校外活動方案,指導學生的校外實踐活動,既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又為學生習作積累素材。如讀書看報、看圖片、看電視、參加社區活動、手工制作、訪問、小組合作活動等,再指導學生寫作,然后又選優刊登,這樣學生會覺得更有趣又夠刺激,調動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勤動筆,如讀一本好書、觀看一部好電影或看了教育圖片展覽后,應及時鼓勵學生寫讀書筆記或觀后感;跟親人、朋友外出旅游時,鼓勵學生寫游記;和同學一起參加“綜合性學習”活動,就寫寫活動過程或個人收獲……通過加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力,讓學生有話可說,進而愿意去寫,這樣一來就完成了寫作練習,培養了寫作興趣。
總而言之,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師只有遵循教育規律、學生的認知規律,不斷探索、創新,以教材為依據,激發學生課外讀書的興趣,開拓寫作思路,實施讀與寫的遷移,并指導學生學會抓住時機,積累寫作素材,才能不斷提高習作水平,促進語文素質的整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