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林文忠,劉巍巍,孟 威,仇貴生,曲 智
(1 遼寧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沈陽110001)(2 大連市普蘭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3 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
蘋果全爪螨(Panonychus ulmi)又名蘋果紅蜘蛛,是蘋果上的重要害螨種類之一,自20 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發展成我國各地果園優勢害螨[1],具有發生普遍、繁殖量大等特點。在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蘋果產區,該害螨是生產上的重要防治對象,生長季內為害時間長,每年5—8 月均發生危害,1 年發生6~7 代[2-3],多數果園防治該螨須施藥7~8 次,施藥頻次和用藥量在蘋果害蟲中居首位。由于化學農藥長期大量不合理使用,導致果樹害螨抗藥性日益增強,陷入抗藥性猖獗和化學農藥濫用的惡性循環,不僅造成環境破壞,還殺傷大量天敵,進而使得常用農藥防治效果逐年變差,并且嚴重影響果實品質[4-6],嚴重威脅了遼寧省果樹產業發展。
巴氏新小綏螨(Neoseiulus barkeri)屬多食性捕食螨,在田間釋放巴氏新小綏螨可以有效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提高農產品質量[7-12]。近年來,巴氏新小綏螨在蔬菜大棚中防治害蟲報道較多,但在果樹上防治害螨的研究較少,為探明巴氏新小綏螨在果園中的應用效果,2017—2019 年,我們在蘋果農藥減量增效技術示范區開展了釋放巴氏新小綏螨控制蘋果全爪螨試驗,旨在為開展大面積推廣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借鑒。
巴氏新小綏螨(每袋活動態捕食螨凈含量2 000頭以上),首伯農(北京)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產品;1.8%阿維菌素乳油,北京燕化永樂農藥有限公司產品。
試驗地位于大連市普蘭店區沙包祥豐農業專業合作社,試驗地主栽品種為‘寒富’,樹齡5 年,矮化密植果園,栽植行株距4.0 m×1.5 m,沙壤土,樹勢壯,果園面積6.7 hm2,通風透光好。
1.3.1 試驗設計
試驗設3 個處理:捕食螨釋放區釋放巴氏新小綏螨,化學防治區噴施1.8%阿維菌素乳油,另設空白對照。其中捕食螨釋放區面積0.33 hm2,化學防治區面積0.33 hm2,空白對照區面積0.06 hm2(不掛捕食螨,不噴殺螨劑)。除防害螨防控方法不同外,田間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1.3.2 試驗時間
試驗開始時間分別為2017 年7 月2 日、2018年7 月10 日和2019 年7 月14 日。
1.3.3 捕食螨釋放方法
捕食螨釋放區釋放密度為1 袋/樹,折合每667 m2釋放111 袋。懸掛前10 d 左右進行1 次藥劑防治,在每片葉蘋果全爪螨不超過2 頭時開始釋放捕食螨。田間釋放采用懸掛法,先在紙袋上方1/3 處撕開半寸小口,用按釘按在樹冠內背陽光的主干上,袋靠緊枝椏。試驗期間捕食螨釋放區不噴施殺蟲劑。化學防治區使用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 倍液噴霧防治。3 年的施藥時間都與當年釋放巴氏新小綏螨日期相同。
1.3.4 調查方法
在試驗期間,對各處理區和空白對照區開展了防效調查,在各處理區內按照5 點取樣法,各點分別選擇有代表性的2 株樹,共計10 株樹,每株樹按照東、南、西、北、中5 個方位,每個方位調查5 片葉,于捕食螨釋放前調查基數,釋放后7、14、21 d 分別調查各處理活動態蘋果全爪螨數量,計算螨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
螨口減退率(%)=[(試驗前活螨數-試驗后活螨數)/試驗前活螨數]×100
防治效果(%)=[1-(空白對照區試驗前活螨數×處理區試驗后活螨數)/(空白對照區試驗后活螨數×處理區試驗前活螨數)]×100
3 年試驗結果如表1~表3 所示,釋放巴氏新小綏螨處理和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 倍液處理對蘋果全爪螨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防治7 d后調查,化學防治區的防效要遠遠高于捕食螨釋放區,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 倍液處理防效在79.70%以上,釋放巴氏新小綏螨處理防效只有40%左右。防治14 d 后調查,化學防治區和捕食螨釋放區防效相當,釋放巴氏新小綏螨處理防效提高到80%左右,略高于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 倍液處理;防治21 d 后調查,釋放巴氏新小綏螨處理防效仍在70%以上,而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 倍液處理防效降到65%左右。

表1 捕食螨等處理對蘋果全爪螨的防治效果(2017 年)

表2 捕食螨等處理對蘋果全爪螨的防治效果(2018 年)

表3 捕食螨等處理對蘋果全爪螨的防治效果(2019 年)
由圖1 可知,2017—2019 年蘋果全爪螨發生數量的變化趨勢是一樣的,捕食螨釋放區和化學防治區害螨量都是先減少后增加,其中,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 倍液處理防治7 d 后害螨量降到最低,為21~24 頭/百葉,之后害螨量逐漸增加,到21 d時增加到50 頭/百葉以上;而釋放巴氏新小綏螨處理防治14 d 后害螨量降到最低,為22~32 頭/百葉,之后害螨量開始增加,到21 d 時增加到31~47 頭/百葉,但是增加的速度要明顯慢于化學防治區。空白對照區害螨量一直在上升,到21 d 時害螨量為125~181 頭,遠遠高于捕食螨釋放區和化學防治區。

圖1 2017—2019 年不同處理區蘋果全爪螨活動態螨發生數量變化情況
試驗結果表明,在自然狀態下,蘋果全爪螨的發生數量是呈上升趨勢的,通過釋放巴氏新小綏螨及阿維菌素處理,抑制了害螨數量的上升,阿維菌素持效期在14 d 左右,巴氏新小綏螨持效期在21 d以上。
天敵的使用一般是根據害蟲的發生情況,在害蟲發生初期,按一定比例釋放來防治害蟲[13]。巴氏新小綏螨是一類優良的生物天敵,在國內已經大規模商品化應用[14],其為廣食性捕食螨,天然食物廣泛,有葉螨、粉螨、薊馬等[15],在缺乏獵物時,可以取食花粉,甚至可以靠取食水和一些菌絲存活[16],因而容易在田間建立種群,是生物天敵的優勢品種,利于大面積推廣[17]。
綜合3 年的試驗結果,田間釋放巴氏新小綏螨控制蘋果全爪螨,雖起效速度較慢,但具有較好的整體防治效果,持效期長于藥劑處理1.8%阿維菌素乳油,田間有效控害期可以達21 d;1.8%阿維菌素乳油防治蘋果全爪螨雖速效性較好,但持效期則相對較短,此結果與殷萬東等研究結果一致[18]。利用巴氏新小綏螨防治蘋果全爪螨,在協調化學防治、釋放時機、釋放次數以及農藝措施如何配合上均有待進一步研究。本試驗3 年度釋放捕食螨處理防效較高,分析原因可能與釋放時害螨數量有密切關系,試驗是在園區內蘋果全爪螨密度較低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建議捕食螨不要在害螨發生高峰期釋放,要在害螨低密度時(2 頭螨/葉以下)釋放,要求固定于蘋果樹主干上,捕食螨包裝袋底部2 個角要撕開,使用前7~10 d 內以及使用后禁止使用殺螨劑。
試驗時間處于田間天敵的高峰期,天敵繁殖很快,有一定數量的草蛉、瓢蟲、捕食螨。試驗期間空白對照區害螨數量并未呈幾何數級趨勢增長,表明自然天敵對蘋果全爪螨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由于巴氏新小綏螨存在地區間適應性問題,在選擇捕食螨時要優先考慮繁殖區和防治區氣候條件差異較小的生產廠家,最好能在防治區篩選本地的捕食螨廠家進行繁殖生產,以保證捕食螨的田間適應性,更好地發揮巴氏新小綏螨對蘋果全爪螨的控害效果,有效降低農藥使用量,改善果園生態環境,提高果園昆蟲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