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遠紅
【摘 要】 素質教育強調語文學科的“美育”功效,但我們通常會將“美育”理解為“審美教育”。其實不然,“美育”應是“審美教育”與“審丑教育”的結合。高中語文的小說教學更應該引導學生正確的“審丑”,才能提升對社會背景、文本語言的辨析能力,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全面、理性、深刻,進而獲得心靈的凈化、人格的塑造。本文從“理性思辨”“共情體會”“情景還原”三個方面探析在小說教學中的審丑滲透以及“審丑”對學生人格的塑造。
【關鍵詞】 高中語文? 小說教學? 審丑? 人格指向
當今的語文教學,常常將“美育”與“審美教育”等同,但卻忽略了審丑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信息化飛速發展的如今,網絡文學的諸多“亂象”,無不在提示著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這一點,單純的“審美”是無法達到的。我們要借助“審丑”以保持冷靜和理智。對于文學作品的鑒賞更應有“審丑”意識,尤其是現當代小說作品,很多時候作者會用大量的筆墨描述丑的事物,并通過哪些“丑”去揭露一些社會現象,進而用犀利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下面我們以人教版語文教材必修3第一單元中的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祝福》為例,探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審丑,以及“審丑”對學生人格的塑造。
一、理性思辨,溫和審丑
縱觀中外經典名篇,其中的確不乏優美的詩歌、散文、小說等作品,很多作品也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然而,卻很少有學生喜歡讀魯迅先生的作品,因為學生的視角下,他的作品就像中國現當代歷史,像一部黑白片子,語言犀利、晦澀,同時也鮮有趣味性和我們所謂的“美感”。的確,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是封建動蕩的,然而其又是反封建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的小說往往是他抨擊封建禮教的“有力武器”。我們看到《祝福》,會發現他用大量筆墨描述了“丑”,如:主人公祥林嫂的可憐的動作、神態描寫,魯四老爺、柳媽等封建代表人物的惡言惡行等,讓學生無法“直面”這篇作品,覺得讀起來十分壓抑,對魯迅先生的思想感情似乎也難以清晰把握。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予以學生正確的“審丑”引導,使學生站在魯迅先生作品中“我”的視角,去理性看待小說的文字、人物描寫等,進而去理智地分析人物性格中的善良和懦弱兩方面。比如:既看到祥林嫂的善良、正直,也要看到她的愚昧無知、封建落后,理解魯迅先生既不過分同情,也不過分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思想感情。同時,也通過學習祝福,啟迪學生建立理性的評價觀,學會從正反兩方面辯證思考問題,從而無論對文學作品的“丑”還是人世間的“丑”,都可以報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溫和評判。
二、共情體會,移情審丑
解讀小說作品最重要的是與作者及作品中的人物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唯有深切體會小說中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想通過其表達的思想感情,才能將作品的意義挖掘,從而獲得“美育”。所以,在祝福的學習中,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切體會祥林嫂的悲慘命運,體會她如何在諸多封建禮教的枷鎖下成為了眼睛間或一輪“木偶人”,同時也讓學生站在祥林嫂的視角,去看看其面對當時那個社會可以做的努力之“有限”,并切身感受其無奈、質疑、無助……其次,在文末要引導學生站在“我”的視角,移情于自己身上,體會作者對祥林嫂命運的嘆息、哀嚎以及對封建禮教虛假的揭露,從而反向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能夠結合當下表達出自己對命運、人生的理解,從而從哀痛的情感中走出來,產生正能量情感的表達,這就是“審丑”的意義:通過理性辨析,反向表達感情。經過這樣的學習,學生不僅理性看待《祝福》,而且對于其他文學作品的鑒賞也增添了幾分理性的思索,從而延伸至現實生活領域,更增加了我們的“同理心”,這就是“審丑”對人格的塑造。
三、情景還原,體驗審丑
小說教學中“審丑”的正確滲透一定要結合作者的創作背景,因為脫離背景的“審丑”難免有些許主觀、片面。所以在《祝福》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重點了解“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的事件背景以及當時社會的特點,還有重點滲透魯迅先生的寫作動機:當他看到辛亥革命并未將封建社會徹底摧毀,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在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驅使下,于1924年2月7日創作了這篇小說。從而引導學生結合時代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心情,去解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語言特征,比如:主人公祥林嫂如何被封建禮教逐漸“吃掉”;魯四老爺作為封建權威人物充分暴露的“吃人”本性……有了寫作背景的結合,學生就不再以現實生活的丑陋去理解小說中對“丑”的刻畫,而是置身于真實的“歷史情境中”,理解作者相對夸張的對“丑”的描述,直面那些令人生怖的畫面場景,深入理解那些“丑”在當時背景下存在的合理性,從而辯證理解作者想通過“丑”反映出的一系列社會性問題以及要表達的思想內涵。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進入了深度學習階段,教材中所選篇目也具有很豐富的“美育”內涵,但教師在引導學生學會“審美”的同時,“審丑”教育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小說的教學,更應該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從而培養學生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思維品質,從而以“審丑”凈化心靈,建立起更包容、溫和的世界觀,用辯證發展的眼光看世界。本文以《祝福》為例,淺析了小說課堂教學的審丑滲透,以及審丑對學生的人格塑造。相信只要教師擁有正確的美育觀,不斷研究實踐,定會將審丑教育更為巧妙、高效地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馮霜.中學語文教材中審丑風格文本淺析——以高中人教版為例[J].文教資料,2018(5): 49-51.
[2] 闞玉東.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丑教育研究[D],2017.
[3] 李睿.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審丑”[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5(1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