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琴
摘 要:在新課標的明確指示中,強調了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的重要要求:教育教學工作需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能力,使得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具備優良的品質。閱讀和習作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文章兩者之間的特點和學習規律總結了一些觀點和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習作;整合教學
一、 引言
在以往的教學課程中,語文的講課方式是把閱讀和習作分門別類地來開展教學的。這導致了學生的目光只定格于一種學習內容,讓所學的知識只局限于一種應用,造成了思維的斷裂,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為了改善這種現象,就要以整合閱讀和習作兩者之間的教學策略,來開啟學生語言表達和能力提升的密碼。
二、 用心規劃步驟,讓兩者“親密無間”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雖不是讓師生來打仗,但是卻要提前做好相應的“戰略部署”。教師要用心地規劃好教學的步驟和實施方案,精心選取素材,讓課程“有備而來”。充分利用好課堂的時間,把閱讀和寫作恰當地整合到一起,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引導,讓學生帶著充沛的精力和活力進入其中,才能讓課程教學發揮他的重要作用。下面就以部編版三年級語文教材中的作文習作《猜猜你是誰》為例,探析一下具體的教學步驟和內容。
(一)意外的開場,引領學生進入生動的課堂
在素質教育趨勢的主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常年居于教學一線工作,深刻地領悟到興趣對于學生的重要性,明白只有抓住學生的心,才能讓教學有效地展開,才能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收獲更多的能量。在語文課程中,為了導入閱讀部分的內容,引起學生對于本節課所談論話題的興趣,一般情況筆者是采取故事講述、問答互動的方式,以刺激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集中學生的主要精力,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的氛圍。在《猜猜他是誰》的閱讀和寫作教學之前,筆者會準備一個有趣的謎語讓大家來猜,所謂有趣的謎語就不同于以往的出題方式,細節講述是這樣的:“昨天老師在回家的碰到了一個好朋友,他的肚皮是圓圓的,身上還穿著一件綠色的花紋衣服,樣子看上去很清新。然后我就邀請他去我的家里做客,他很高興地答應了。我們回到家里以后,他就把外套脫了下來,我發現他里面穿了一件紅色的襯衣還系著黑色的扣子,讓人很是喜歡。說到這里,我想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都認識我的這位好朋友,你們猜猜他是誰呢?”以大人們的思考能力很輕松地就能猜出他是什么,但是對于三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就沒有這么容易了,有的學生頤指氣使地反問老師:“您的好朋友我們怎么會認識?”有的學生隨聲附和著:“就是就是,不認識、不認識。”有的學生正在左顧右盼看看誰是圓圓的肚皮,誰又穿著綠色、紅色和黑色的衣服,還有的學生好像想到了什么,正躍躍欲試,卻又遲遲不敢開口,有的學生在抓耳撓腮地努力回憶老師剛才講的內容,想讓老師在提醒一遍,說說這個好朋友的其他特點,看著學生的一舉一動,聽著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著,老師只是默默地微笑著時而搖搖頭、時而眨眨眼就可以了。在沒有充分開動他們的小腦瓜之前可以給予學生更多自己的空間,去思考磨煉自己的思維,去交流互相發表自己的意見,去回憶加深對于情節語言的記憶。這一過程控制在十分鐘左右就可以,逐漸地就會聽到有同學已經可以猜出正確的答案了,說它是“西瓜”的聲音越來越大,并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在教師的再次提問下,大家便能異口同聲地說出結果了。在老師的肯定與表揚中,學生會在沾沾自喜,也會回味無窮,覺得搞笑而有趣。這是因為老師之前制造了一種神秘的氣氛,好像在講述自己的事情,其是卻在給學生猜謎語,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猜謎語說“穿著綠衣裳,肚里生紅瓤,結的是黑子、消暑甜又涼”也不是不可以,聽上去也是朗朗上口,但是感覺上就相差甚遠了,可以建議學生在課下進行相應的運用和積累,當作有趣的游戲來玩樂或者在課堂上讓學生利用剩余的時間來互相猜測,也可以提升課堂的活躍氛圍。興趣教學的方法有很多,在不同的課程中有不同的應用。但是對于此過程,更行之有效的辦法,還是建議用小故事導入,這樣教師能夠準確地把學生的精力吸引到課堂中,而又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讓課程的開端變得生動有趣,令人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根據情節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需要準備不同的素材來設計,問題設置需要新穎獨特,有意義、有價值、有鋪墊性的作用,也有思考度和趣味性最好。
(二)巧妙的銜接,引領學生進入閱讀的圣地
通過上一部分的環節設置,已經可以巧妙地把學生的思想引入當天的教學主題中來了。那就是《猜猜他是誰》。下面讓學生沿著這樣的思路,打開事先給他們準備好的閱讀材料,一篇優秀的示范作文。文中是這樣說的:“他,中等個子,身材結實。圓圓的腦袋上長著烏黑發亮的頭發,臉蛋胖嘟嘟、紅撲撲的,像個成熟的蘋果,濃濃的眉毛上長著一雙清澈透明的大眼睛,帥氣極了。他經常穿T恤、牛仔褲和運動鞋,可精神了!”在學生閱讀的時候要保持安靜的氛圍,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欣賞范文的美好細節,去汲取其中的文化知識,去探索語言運用的奧秘,去品讀文章的精神主旨,去想象生活中的相似畫面,透過文字的表象去挖掘更深層次的思想內涵。在一定的時間段之后,教師允許學生進入分組討論和總結階段,讓學生在前后桌四人范圍內,分析文章的具體內容,從文章中心事件的總結、詞語搭配的方式、修辭方法的插入等方面來描述一下范文的優缺點,進行分工合作,鼓勵學生積極踴躍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可以逐字逐句地分析查看,可以一段一段地回讀總結,可以跟自己認識的人物或者朋友進行類比,可以學習人物的品質,也可以發現其中的問題和不足,進行修改和完善。在一番激烈的討論和研讀過程中,互相交換彼此的想法和思維,同意也好,批評也罷,都是在鍛煉學生的能力、磨煉學生的心性。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時刻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表現,走到每一組學生的身邊進行聆聽和及時的指導,用親切的語氣和熱情的眼神跟學生打成一片,做到不斷地鼓勵,釋放心中的壓力,提升學生的自信,讓學生既在閱讀中吸收了來自范文的精彩情節,也在思考和討論中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起到了學生向內輸入和向外輸出的雙重作用,這一階段也是閱讀教學和習作引導的交匯之處,把兩者做到了統一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