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榕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初中數學教學方式受到較大的沖擊,與此同時也為信息技術提供了相應的發展空間。從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來看,越來越多的教師將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相融合,既可以體現出信息技術的優勢,也可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引導初中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文章基于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下的數學學科素養培養展開討論。
關鍵詞: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學科素養;初中數學
近年來信息技術的發展進程逐漸加快,并且與教育領域發生融合,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教學模式。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良好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邏輯推理、運算等方面的能力,也可以提升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的興趣,從而達到兩者深度融合的教學效果。
一、 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優點與問題
(一)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點
在科學技術的發展背景之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微課教學等形式為學生講解數學知識。在傳統教學當中,教師僅利用黑板、課本等傳統教具,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數學具有較強的邏輯關系,這也是部分學生認為數學難學的原因。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當中,教師不僅可以向學生展示更加有趣的數學世界,也可以通過視頻、動畫等形式,將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信息技術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來講,可以幫助學生解決課后學習問題。學生在課后寫作業時可能會遇到自己不會的問題,請教家長也沒有得出相應的答案,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將問題發送給教師,教師在接收問題之后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解答,從而幫助學生加深這一知識點的印象。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提問找到共同點,并且對大部分學生都存在問題的地方重點講解,幫助學生提升數學成績。
(二)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問題
雖然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具備多種優勢,但是依然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很多問題需要教師及時進行改進。首先,信息技術離不開計算機、網絡等方面的支持,但是一些年齡較大的教師缺乏相應的信息素養,不熟悉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其次,也有一部分教師在制作教學課件時,只是從網上下載成型的內容,沒有針對自己班級內學生的現狀適當改動,導致教學內容不符合學生當前的學習習慣以及學習層次,教師長期使用這種教學形式,極有可能導致學生學習動力下降,而且教師也被“束縛”在信息技術當中,阻礙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正常融合。也有一部分教師對于信息技術的理解不夠全面,忽視了交互式電子白板、多媒體教學設備等應用于線下教學的設備,導致信息技術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 利用微課教學視頻,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微課”一詞作為近幾年教學領域的高頻詞,在初中數學教學當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微課內容短小精悍,而且打破傳統的面對面教學,轉為線上教學,學生利用手機或電腦就可以觀看相應的教學視頻。教師通過微課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直觀了解教學內容,對于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能力也起到提升作用,為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奠定基礎。
以“二元一次方程組”一課為例,本課內容組為初中數學的重點教學內容,部分學生在初次學習時很難理解其中的數量關系,基于此,教師可以在微課當中加入動畫、視頻等演示環節,輔助學生理解知識。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經典題型就是雞兔同籠問題,教師可以適當降低試題難度,促使學生投入到學習氛圍中。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籠子中有若干只雞和兔子,共有頭24個,腳72只,請問雞和兔子各有多少只。雖然是線上教學,但是學生在拿到題目之后都展示出強烈的學習欲望,紛紛在練習本上進行演算。有的學生將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問題簡化,嘗試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也有的學生利用“試數”方式,對雞和兔子的數量進行推算。在學生對題目有初步了解之后,教師可以利用動畫向學生演示第一種解題方式,兔子可以“抬起”兩只腳,雞“抬起”一只腳,抬腳數為總數一半,即36只腳,這是腳與頭的數量差是12,此為兔子數量,剩下的12只是雞的數量。學生在動畫演示的過程中表現出驚訝的神情,沒有想到雞兔同籠問題還能用這種方式計算。基于這一動畫演示,教師可以將計算過程轉化為二元一次方程組,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學生在這一過程當中也大幅提升了學習興趣。初中生在當前的年齡階段正處于身心發展時期,教師通過微課教學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將注意力放在教學內容上,并且通過有趣的解題方式激發學生對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學習欲望。在這一教學環節當中,教師不僅將較為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而且引導學生開展合理想象,并且利用相應的數學計算得出計算結果。學生對數據分析的過程也是對二元一次方程組二次理解的過程,對于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效果。
三、 創建網絡討論小組,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小組合作形式作為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一直被各科教師所應用,在信息技術的背景之下,教師可以將傳統的線下小組合作討論轉移到線上,為學生建立“新型”討論群,學生在初次接觸網絡討論時可能處于新奇等心態,可以更好地投入學習情感,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在小組討論當中不僅可以提升數學思維以及表達能力,也可以大幅提升線下課堂的教學效率,強化教學效果。
以“軸對稱”一課為例,軸對稱內容在小學階段已經有所涉獵,而且學生在生活當中也能找到相關物品,學生可以從生活與實踐兩方面掌握這一章內容,從而將抽象的數學內容具體化。因此,教師通過網絡討論小組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欲望。例如,教師可以收集蝴蝶、天安門等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物體圖片,將其上傳到學生的線上討論群,學生既可以針對教師上傳的素材進行探討,也可以將自己觀察到的軸對稱現象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教師可以根據這一基礎,引導學生觀察以及軸對稱畫出的兩個三角形,平且請學生判斷這兩個三角形是否符合軸對稱,并判斷與其對稱的三角形是如何畫出來的。由于是線上討論,學生需要將題目中的圖形臨摹下來,這也需要教師給予相應的時間,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與討論。每位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都有機會表述自己的觀點以及看法,一些較為內向的學生也可以積極參與到討論環節,這對于初中數學教學而言,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相比于傳統討論形式,利用網絡創建討論小組可以更好的引導學生將注意力放到討論內容當中,更加利于提升自身的邏輯推理能力。除此之外,線上討論大幅降低了緊張感,進一步加大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