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翠筠



摘 要:通過開展早稻秸稈還田施用腐熟劑的示范對比試驗,分析水稻秸稈使用腐熟劑還田后,對土壤的理化性狀及水稻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秸稈還田配施腐熟劑能加快秸稈的腐熟進程,顯著提高水稻產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
關鍵詞:早稻秸稈還田;腐熟劑;水稻產量;土壤理化性狀
中圖分類號 S141.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2-0077-02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生態環保問題日益凸出,農村季節性露天焚燒秸稈現象屢禁不止,資源浪費的同時又引發環境污染,造成耕地質量下降。近年來,國家推行秸稈還田利用,但秸稈直接還田養分釋放緩慢,在沿江兩熟耕作區,大量秸稈直接還田后還會影響下茬作物的生根和成活,造成耕作上的不便,普及率并不高。腐熟劑是一種能加速秸稈腐熟分解的生物活體制劑。秸稈還田施用腐熟劑能縮短秸稈腐熟時間,促進養分釋放,緩解秸稈直接還田的負面影響。安徽省樅陽縣是糧油種植大縣,耕地面積5.25萬hm2,常年農作物播種面積約9.91萬hm2,秸稈資源十分豐富,年秸稈資源量約65萬t。科學合理地利用秸稈資源,保護農田生態環境,對落實藏糧于技、藏糧于地,實現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安排在樅陽縣官埠橋鎮繼光村李應元承包田中,種植作物為雙季稻,土壤類型為水稻土類潴育型水稻土亞類湖泥田土屬表潛湖泥田土種。供試土壤基本理化性狀:pH 5.4,有機質27.3g/kg,全氮1.65g/kg,有效磷7.4mg/kg,速效鉀86mg/kg,土壤容重1.42g/cm3。該土壤肥力在當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供試材料 水稻品種為鎮稻18;肥料品種分別為尿素、過磷酸鈣、氯化鉀,其含量分別為46% N、12% P2O5、60% K2O;秸稈腐熟劑是由淮安大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酵素菌速腐劑,施用量30kg/hm2;秸稈為前茬早稻草翻耕還田,用量3750kg/hm2。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3個處理,處理1:秸稈還田+秸稈腐熟劑(常規施肥+秸稈+秸稈腐熟劑);處理2:秸稈還田(常規施肥+秸稈);處理3:無秸稈對照(常規施肥,無秸稈還田)。各處理隨機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40m2,處理間設置田埂并用薄膜包埂隔離。施肥量:尿素450kg/hm2(處理3為375kg/hm2)、過磷酸鈣570kg/hm2、氯化鉀180kg/hm2。6月20日播種,7月22日移栽,移栽密度26.1萬株/hm2,11月16日收獲,其他栽培管理措施與大田一致。
1.4 測定項目與方法 土壤容重采用環刀法測定,土壤有機質測定采用油浴加熱重鉻酸鉀氧化容量法,有效磷測定采用碳酸氫鈉浸提—鉬銻抗比色法,速效鉀測定采用乙酸銨浸提—火焰光度計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水稻經濟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由表1、2可知,各處理間水稻有效穗數差異較大,處理1和處理2的每穗實粒數和結實率均明顯高于處理3;處理1每穗實粒數較處理3增7.7粒,處理2較處理3增3粒;處理1結實率較處理3高3.2%,處理2較處理3高2.1%;處理1和處理2實收產量均較處理3有明顯提高,其中處理1較處理3增產618.0kg/hm2(增產率10.2%),處理2較處理3增產388.5kg/hm2(增產率6.4%)。
2.2 不同處理對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 由表3可知,秸稈還田并配施腐熟劑,土壤理化性狀有明顯改善。有機質含量:處理1比處理3提高1.1g/kg,處理2比處理3提高0.8g/kg;全氮含量:處理1比處理3提高0.07g/kg,處理2比處理3提高0.03g/kg;有效磷含量:處理1比處理3提高0.6mg/kg,處理2比處理3提高0.3mg/kg;速效鉀含量:處理1比處理3提高7mg/kg,處理2比處理3提高5mg/kg;土壤容重:處理1比處理3降低0.04g/cm3,處理2比處理3降低0.03g/cm3;pH略有提高。
2.3 施用秸稈腐熟劑對稻稈的催腐效果 通過對秸稈的軟化程度、氣味、顏色等感官調查可知,施用秸稈腐熟劑能明顯加快秸稈腐爛分解(表4)。秸稈還田施用腐熟劑的第3天田面開始有氣泡出現,而常規還田的田面第8天才有氣泡出現,加腐熟劑的第15天開始腐爛,腐熟進程加快,比常規還田縮短約20d。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秸稈還田配施腐熟劑可以明顯提高水稻的穗粒數、結實率和產量,各處理間水稻產量差異經方差分析達顯著水平。其中,秸稈還田配施腐熟劑增產幅度最大,比秸稈不還田的增產618.0kg/hm2,增幅10.2%;秸稈還田的比秸稈不還田的增產388.5kg/hm2,增幅6.4%;秸稈還田配施腐熟劑比秸稈還田的增產229.5kg/hm2,增幅3.6%。秸稈還田配施腐熟劑土壤理化性狀明顯有所改善,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均有所上升;還田的秸稈經腐熟劑腐爛分解,有利于土壤形成穩定的團粒結構,使土壤容重減輕、孔隙度增加,改善土壤通氣狀況,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和養分的分解利用,從而提高了土壤的蓄水、保肥、供肥能力。秸稈還田配施腐熟劑加速還田秸稈的腐爛分解,有利于有機質的積累和土壤養分含量的提高。
3.2 討論 在沿江稻—稻連作栽培區,將早稻秸稈粉碎翻壓還田種植晚稻,宜選擇基礎設施較好、便于機械化作業的連片田地,同時配施秸稈腐熟劑30kg/hm2,加快秸稈在土壤中的腐熟分解和養分釋放,并適量增施速效氮肥以調節適宜的碳氮比,一般施用尿素約75kg/hm2,防止出現腐解微生物與作物苗期生長的奪氮現象。秸稈粉碎翻壓后,如遇土壤墑情不好,需澆水調節土壤含水量,另外要加強田間管理,及時追肥、除草、防治病蟲害。土壤有機質提升是一個物質緩慢累積的過程,時間越長,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效果會越明顯。農作物秸稈還田是秸稈資源利用最經濟、最直接的途徑,不僅培肥改土,降低了化肥的使用量,優化施肥結構,達到化肥減量增效的目的,還能減少秸稈焚燒對大氣、環境、土壤的不良影響,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促進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只有堅持用地與養地相結合,才能逐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