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紅燕 王俊芝



對抗性運動項目主要是指有身體接觸,允許正當的身體接觸的體育運動,如拳擊、摔跤、柔道、足球、籃球、橄欖球等。相較于其他體育項目而言,對抗性運動項目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教育性、對抗性和競爭性等方面上,職高體育教學中開展對抗性運動項目的意義在于有利于綜合素養培養、有利于課程內容豐富和有利于立德樹人貫徹。研究認為在職高體育對抗性運動項目教學策略上可以利用競賽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對抗性運動項目,利用激勵教育引導學生參與對抗性運動項目,抓住時機干預引導學生參與對抗性運動項目,通過行為規范引導學生參與對抗性運動項目,利用團隊協作引導學生參與對抗性運動項目。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在這一精神的指導下,高中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也不斷推進,并從課程性質、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多方面貫徹教育改革思想,形成了針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課程標準。在職高體育與健康課程中,足球、籃球、武術等項目是落實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在對抗運動中,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身體素質,更能夠磨礪精神,強化競爭意識,因此,契合了新課程標準要求,對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具有重要意義。
1 對抗性運動項目的特點
在體育運動領域,對抗性運動項目主要是指有身體接觸,允許正當的身體接觸的體育運動,如拳擊、摔跤、柔道、足球、籃球、橄欖球等項目均屬于對抗性運動項目。隨著教育教學實踐的深入,對抗性運動項目在職高體育中的實踐也越來越廣泛,而這類運動基于自身的特點,對于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較于其他運動項目而言,對抗性運動項目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1 教育性
對抗性運動項目對于人的培養不僅是身體上的訓練,更包括精神層面的培養。在對抗中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至關重要,這就使得體育教學中,教師通常重視對學生的體能訓練,而忽視精神層面的培養。隨著現代體育的發展,對抗性運動項目中的教育價值逐漸被挖掘,例如跆拳道的肢體對抗明顯,訓練過程突出地反映出項目的技擊性,但是其中的禮儀和規則,又對運動者的思想精神形成良好的熏陶,從而體現出深刻的體育精神,體現了對運動者的全面培養。
1.2 對抗性
顧名思義,在對抗性運動項目中運動員之間的肢體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這種交流需要在規則下進行。例如在跆拳道運動中,對抗雙方需要掌握了跆拳道的基本動作和基本技術,并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在一定的場地內,按照“以禮始,以禮終”的原則,按照競技精神,進行技巧、勇氣、智慧上的較量。
1.3 競爭性
對抗性運動項目需要在競爭中體現運動員的能力。例如,在拳擊、摔跤、柔道、足球、籃球、橄欖球等項目中,結合規則對雙方進行裁定,能夠體現一分高下的效果,讓對抗者或者成就感。
2 職高體育對抗性運動項目教學的意義
如圖2所示,在職高體育教學實踐中,對抗性運動項目的實踐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2.1 有利于綜合素養培養
對抗性運動項目能夠發展人的力量、耐力、柔韌、靈敏等素質,同時發展人的心智,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鍛煉;在運動教學中,教師需要從運動項目的基本動作、基本技術練習,逐漸過渡到條件實戰以至全面實戰,在這一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學生的意志品質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考驗和鍛煉,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例如在跆拳道學習的初期,學生需要忍受拉韌帶的痛苦,在攻防練習時,學生需要承受擊打和抗擊打的皮肉之苦,在加量腿部力量訓練中,學生需要克服疲勞之苦,進行對抗實戰中,則需要克服膽怯、猶豫、緊張、冒失等不良心理反應,這樣的全過程訓練對于學生身心而言,無疑是一種全面的錘煉。
2.2 有利于課程內容豐富
高中階段,體育課程在強大的高考壓力下逐漸被邊緣化,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機會較少,一些傳統的球類運動,田徑運動對學生的吸引力逐漸下降,同時沉悶的運動氛圍使得學生在運動中變得“小心翼翼”,對于充滿挑戰的項目缺乏探索的動力。對抗性運動項目的引入,能夠在傳統體育教學項目中打開一個缺口,而學生豐富體育運動項目內容提供思路,同時在課程教學訓練中滲透課程標準要求,提高職高體育教學實效性。
2.3 有利于立德樹人貫徹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中,教育部門針對體育課程特點,提出教育要求和教育任務,“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對抗性運動項目在實踐中滲透“健康第一”的思想,將學生的綜合發展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相融合,進而推動職高體育教育任務的落實。
3 職高體育對抗性運動項目教學策略
3.1 利用競賽設計,引導學生參與對抗性運動項目
對抗性運動項目具有競爭性的特點,因此,相較于單獨的訓練,競賽方法能夠利用個體之間的沖撞,實現對個體的全面塑造。對抗性運動項目對學生的培養需要在實戰中體現。在職高體育教學中教師則可以結合對抗性運動項目的特點,設計競賽方法,讓學生在競爭、對抗中真切地體會運動價值,實現身心的綜合構建。實踐中,我們可以設計趣味運動比賽,在參賽背景下引導學生進行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
例如,在籃球教學中,根據男女生的比例和學生的籃球技術水平等因素,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競賽小組,組織開展趣味定點投籃競賽。比賽分為兩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比賽規則包括五個方面:(1)從持球者出手投籃時開始計時;(2)投籃的位置,如使用標準球場,則在罰球線后的半圓內;否則,在正對籃板、距離籃圈中心的投影點4.2米的地方上面好標記線,在標記線后投籃。(3)不管投中與否,必須自投自搶,然后快速運球回至罰球區進行下一次投籃;(4)可跳投也可原地投籃,記錄規定時間內總的投中次數。在比賽中,教師還應提出明確要求,即自投自搶,小范圍移動,手法、動作要規范,形成正確的動作定型。比賽的第二階段比賽規則包括三個方面: 1人1球五點定位投籃,記錄其完成五點投籃所用時間,每個點投中后,再按順時針方向快速移動到下一個點繼續投籃,如沒投中,則一直在這個點投,直到投中后方可換位。(2)計時從第一點出手投籃開始,至第五點投球入籃筐結束,記錄五個點均投中之后的總時間。(3)可以跳投,也可以原地投籃。最后,教師對兩階段比賽的結果進行綜合統計,選出前三名予以獎勵,未入選前三名的則給予鼓勵獎。
這樣的訓練雖然沒有展開對抗,但是利用競賽的形式,打破了單純的技術訓練的枯燥性,實現了對學生運動技能的集中訓練,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隨著,學生對于籃球運動技術掌握的熟練,我們可以進行班級內的對抗比賽,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如圖1所示。
當然,教師還可以模擬對抗賽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攻防練習。例如,在高中足球二過一配合的教學訓練中,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直傳斜插配合與斜傳直插配合這兩種二過一配合的方法、特點及運用條件,并能在比賽中適當運用,鍛煉學生發展速度、耐力素質,提高體能,培養合作精神,設計了消極防守下練習、積極防守下練習以及與踢球射門結合的綜合練習,同時也增設進攻方多一人的小場地比賽等。學生在競技中分成對抗小組,在消極防守中,攻方運動員相互配合,提高對直傳斜插配合與斜傳直插配合的技巧掌握;在積極防守下練習中(如圖2的班級足球對抗比賽),教師重視各組之間的對抗,并針對各組成功配合國人的情況進行打分;在與踢球射門結合進行綜合練習中,教師不僅評判各組對過人技巧的掌握,還結合成功過人并射門加以記錄與打分;在綜合練習中教師對各組學生在對抗中身體素質的綜合表現加以評價。通過這樣的訓練設計,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競爭的氛圍,并在強烈的挑戰欲、進取心的支持下磨煉對抗技巧,提升精神力量。
3.2 利用激勵教育,引導學生參與對抗性運動項目
由于對抗性運動項目自身所具有的競爭性特點,導致在參與雙方在比賽結束前一定要一爭高下。我們常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勝不驕,敗不餒”,但是只有具備了強大的心理素質的人才能從失敗中品嘗出勝利的經驗,并重新激勵自我不斷前進。為此,我們在對抗性運動項目的教學指導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的激勵與引導,促使學生在對抗中正確看待勝負、榮譽,并形成強大的心理素質。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榜樣具有替代性強化的作用,即對榜樣的獎勵能使學習者表現出榜樣的行為,對榜樣的懲罰則使學習者避免榜樣的行為。基于此,在職高體育對抗性運動項目的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構建榜樣激勵的目標機制與強化機制,引導學生樹立榜樣,強化榜樣的引導作用,進而在行為和心理上形成自我發展、自我超越的強大動力。
例如,在籃球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學生對NBA球星十分推崇,促進學生籃球練習的積極性提高。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偏好塑造籃球訓練方面的榜樣,因為榜樣一旦被確立,就會成為學習樣板、行為參照,同時也明確了未來的行為目標,進而讓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動機——調整自身行為與榜樣保持一致。我們知道,籃球運動練習被學生認為是枯燥的內容,課堂練習中學生也經常表現出有氣無力。為此,在開設進行籃球技術練習前,我們可以通過NBA球星的勵志故事完成學生興趣激發,如球星布萊恩特的勵志事跡:賽場下的刻苦練習基本功,在追求籃球夢向上所做出的努力,讓學生看到即便是在籃球上天賦異稟的科比,依然需要用絕對的自律來不斷強化自己,并保持自己在籃球方面的天賦。也可以在室內理論課中通過播放相關視頻(截圖3)或精彩動作的瞬間(圖4)激發學生對籃球基本功的重視。
通過上述策略的實施,讓籃球明顯的榜樣作用成為學生課堂練習參與的動力。同時通過體會不斷提升自我帶來的成就感,提高學生自我反思,不斷自我激勵的能力。
激勵教育不僅僅在教學導入環節、知識與動作技術講解過程中,也可以在學生練習中加以實施。特別是在學生對抗性訓練的關鍵處,我們可以利用語言及動作等對學生作出安撫與激勵,從而化解學生的負面情緒,引導學生重樹信心,進而繼續參與到對抗訓練中。
例如,在籃球運動“二攻二”側掩護(擋拆)戰術的學習中,可以運用分解教學法。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先讓學生對整個二攻二戰術有個全面的認識,然后再把整個戰術分成傳球、掩護、分球三個部分,簡化教學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及較快的掌握完整戰術,讓學生在完整練習中更好地掌握完整戰術。接下來,要求學生分組對抗練習,并在學生出現失誤、問題,利用言語、動作等方式,緩解學生情緒,激勵學生重新參與到訓練之中。最后,設計對抗活動,利用“二攻二”側掩護(擋拆)戰術特點,指導學生進行實訓,對于雙方進行正確的引導,尤其是對于失敗一方,幫助其找出原因,找到突破自我,提升自我的方法,提高學生應對困境的能力。
激勵教育的方法有很多,除去上述兩種,還有目標激勵、賞識激勵、物質激勵,等等。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對癥下藥,合理選擇與優化,針對學生的心理需求,展開激勵引導,幫助學生沖破負面情緒的圍困。
3.3 抓住時機干預,引導學生參與對抗性運動項目
教育是講究時機的,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時機往往轉瞬即逝,而教師如果能夠準確捕捉,并由此展開發散,則能夠形成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反之,則會白白錯失教育機會,甚至讓學生在按部就班的訓練中失去動力。基于此,在職高體育對抗性運動教學實踐中,我們教師應恰當把握時機,結合學生在運動中的表現,靈活調整教學指導策略,確保運動有序進行,實現對學生的針對性培養。
例如,在足球腳內側踢地滾球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先為學生講解技術重點,要求學生根據要求模仿聯系,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支撐腳站位進行調整,確保學生形成固定腳型,提高學生對技術動作的理解程度。然后,教師將全班學生分為兩人一組,每組一球,同時進行練習,練習內容包括:踢固定球,左腳內側踢球支撐腿戰位及踢球部位模仿練習;兩人一球,一人用腳底擋球,另一人做腳內側擺腿練習。在訓練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巡視各組,針對學生直線助跑時,支撐前的最后一步步幅太小,難以積蓄力量或者支撐腳踏與球側距離較遠時,加以及時干預指導。當發現學生調整腳型,腳趾用力,影響踢球的方向時,教師要抓住時機對其加以指引,通過與學生間的對抗,提高其對動作的把握程度,同時引導學生根據球來的速度、方向自覺調整擺腿的時間,調整支撐腳的選位,保證踢球腿順利擺踢發力。諸如上述的做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抓住了學生在對抗練習中出錯的時機,通過及時、精準地引導,使學生正確掌握了踢球動作,實現了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