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潮偉
小學開展德育教育是現代化低年級教學的主要趨勢之一,利用小學多學科疊加交織的知識體系以及多種多樣的教學內容,作為德育教育滲透的重要載體,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小學課程知識的活躍度,提升德育教育滲透的高效性。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德育教育越發重要,因此,對于德育教育在小學管理中的滲透策略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1 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德育對象的價值取向呈現新的變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階層分布和利益分配等方面呈現多元化的變化。人們的社會價值取向也相應地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這一變化不可避免地會通過家長、鄰居、親戚等社會群體反映到學生身上,使學校德育工作對象的價值觀發生重大變化。我國傳統教育價值觀所強調的先公后私、先人后己、重集體輕個人等價值觀受到質疑,受到沖擊。市場經濟的確立,“地球村”的影響,當代人更重視個人利益,注重個性發展,講求人際的平等公正互惠互利的價值取向。學校德育該如何應對價值取向多元化這個新問題,德育工作者應如何聯系社會生活現實,分析當前小學生的道德現狀和道德環境,理想、信念被弱化,愛國主義教育被忽視,這對學校在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課題。
1.2 德育內容與形式與社會現實有距離缺乏時代性
“社會大學校,學校大社會”。社會上的許多現象都會在校園里投下相應的光影。德育內容是實現德育目標的手段,學校德育內容如與生活實際相脫離,與社會實際和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實際需求相脫節。學生心里的疑惑得不到解答,德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德育面對當前社會各種熱點問題、敏感問題或學生關注的問題,因為難以解釋便干脆回避。這樣容易導致學生對學校德育缺乏認同感,當德育蛻變為說教,學生自難接受與自覺內化,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教育性、針對性與實用性,違背了德育工作的初衷,結果是南轅北轍。與之相應的還有德育手段與實際相脫離。德育形式現代化是德育工作現代化的前提。現代社會已步入了信息社會,科技帶來的新變化日新月異。德育必須適應這種變化,與時共進,實現德育手段現代化,還可利用互聯網新傳媒的優勢,積極擴大德育在校際、省際,甚至國際上的交流。
2 德育教育在小學管理中的滲透策略
2.1 選擇巧妙的批評方式
學生很小,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他們可能會誤以為學習,言論和行為。教師不能以懲罰為主要方式,尤其是體罰。盡管小學生缺乏認知能力,但他們也有自己的豐富情感。每個老師的言語舉止都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現階段的學生心軟而敏感,老師的態度和批評是不合適的。這可能會對學生造成長期傷害。因此,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問題或錯誤采取更加包容的態度。他們不僅應該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缺點,而且也不應損害他們的自尊。
例如,有些學生在課堂上有些受傷,這影響了課堂紀律。目前,教師不能在其他學生面前直接批評。小學生也有自己的自尊心。如果老師在公開場合直接懲罰學生,將會使學生自卑。感覺。教師可以在課后個別糾正學生,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缺點,并讓他們了解一些事實,同時保持自尊。
2.2 開展相關實踐活動
德育不僅是教師對學生思想品德的一種教育,還應該包括自身的言傳身教。因此,教師不僅要在日常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還需要帶領學生參加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接觸社會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后,教師還要及時幫助學生總結,可采用辯論賽的方式,讓學生的思想相互碰撞并產生火花。
例如,教師可以選擇戶外撿垃圾、看望孤寡老人等活動,在完成這些活動之后,再舉行相關的主題班會。在班會上,學生對活動情況進行探討,說說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劃分小組討論,并將一天的感受記錄下來。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感受更加真實,活動完成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將道德知識內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讓學生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以及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2.3 抓好學生的養成教育
小學德育的重點是加強教學,這是德育的核心。教師應運用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養成遵守紀律,關愛他人,尊重老師,關注共同財產,勤奮和節約的良好行為習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日常行為規則”和“小學守則”(即班級規則)制定一系列明確的課堂管理規定。課堂規則的制定應該是具體而全面的,包括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學生的外貌,課堂衛生管理,課堂紀律和文明的就餐系統,以便使學生的行為更加統一。每天,但應持續很長時間。制定課堂規則后,教師還應制定監督,檢查和評估制度,通過對學生進行監督,檢查,記錄和日常行為評估,促進學生良好行為和習慣的發展。一旦制定了班級規則和評分系統,就必須執行它們。實現鏈接是主要鏈接。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首先將課堂規則的內容和評估方法告知學生。因此,教師可以使用課堂會議讓學生學習課堂規則和評估方法。他們還可以以信件或學生演講的形式發布課堂規則。將一些課堂規則制作成精美的圖片并將其粘貼到教室中,以便每個學生都記住課堂規則。在吸收學生行為規范的發展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嚴格的愛心,力量和柔韌性,并對一些尚未改變重復教學的學生保持耐心。他們必須是合理的,并且在心理上要接受咨詢。
2.4 提高網絡育人含量
信息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它如同一柄雙刃劍,在改變學習方式的同時,網絡.上常有些負面信息也深刻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成長。鑒于小學生身心發展不成熟,社會經驗不足,認知辨識水平相對較低,自制力弱,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德育工作者要適應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獲取的方式與途徑產生了根本的變化的新情況,超越常規的知識獲得序列,掌握最新知識習得手段,不斷更新教育知識與技能,盡快適應德育發展趨勢,深入研究、掌握德育對象的真實思品動態。利用新媒體完善德育網絡,提高網絡育人的科技含量,有效地促進學校德育管理由傳統管理向現代技術管理轉化。
2.5 提高活動育人含量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學校教育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形式,是有效開展思品教育,培養學生良好品德與高尚情操,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德育為首的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學生在課外活動過程中,可以通過德育實踐自我修煉、自我完善,很好地砥礪意志,豐富閱歷,積累經驗,增長才華。學生的積極進取精神和獨立思維能力借此養成。
我們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表明:80%以上的學生歡迎課外德育活動,但不喜歡說教味濃,與學生實際脫節的活動。學校德育管理者當務之急就是要與時俱進,將德育內容與學生實際、社會現實緊密相連,即德育生活化、社會化,在德育活動中解決學生關注的問題。為此,我們注意通過學生課外活動,激發學生崇真向善尚美的情感。把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綜合能力培養有機融入各項活動之中,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學生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主題活動和德育實踐活動。有效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水平。
德育教育是當代小學教育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模塊,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深度滲透德育化教學,能夠在完善學生多元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強化學生品德修養的全面性發展,從而培育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單位:廣東省清遠市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