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育芬
摘要:以問題為導向的STEM主題活動立足幼兒本位,圍繞幼兒的學習經驗組織教育教學,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符合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要求。教師要進一步篩選幼兒有價值的探究問題、拓展確定STEM主題框架、有效推進主題活動的學科整合;教師的問題預設要“退一步”,教師要“退一步”觀察,教師的評價要“退一步”。在“進”“退”之前找到平衡點,激發幼兒探究興趣,鼓勵幼兒自主探究,促進幼兒各項能力發展。
關鍵詞:問題驅動;STEM;主題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讓每個孩子都獲得全面且富有個性的發展?!薄?~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在科學活動指導過程中應提出具有啟發性、趣味性、開放性、探索性的問題以滿足幼兒探究欲望并保持探究的新鮮度,激發其持續不斷地探究?!?/p>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的跨學科整合。STEM主題活動是依據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特點,以有教育價值的、幼兒熟悉和感興趣的內容為對象,以工程活動為主線,整合科學活動的學習經驗,運用技術和數學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鼓勵幼兒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我建構,用STEM核心素養進行探究的綜合性實踐活動。在幼兒園一日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幼兒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經驗,提高各項能力,必要時給予支持和引導。在問題驅動下的STEM主題活動中,教師要采取科學的指導策略,把握好“進”和“退”的尺度。
一、問題驅動下的STEM主題活動中教師要做到“三進”
(一)進一步篩選有價值的探究問題
正如瑞吉歐教育倡導的“讓眼睛越過圍墻”,教師的眼睛也要穿過教室的圍墻,從幼兒一日生活中,如游戲、區域、戶外等活動,發現教育資源、抓住教育契機。問題驅動的關鍵在于在問題情境中尋找有價值的驅動性問題,它能帶給幼兒探究的動力和激情。在幼兒遇到的諸多問題中,如何篩選有價值的問題并生成主題活動,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教育理論基礎。首先,針對幼兒感興趣或提出的問題精心篩選,分析幼兒前期經驗,理性判斷發展價值。其次,對篩選后的探究內容提前實踐,包括對前期資料的收集,與STEM元素的融合情況分析,是否有形成STEM主題探究的價值等。最后,對幼兒已有經驗預先剖析,根據幼兒的科學發展經驗和班級幼兒的發展情況進行剖析,了解該主題活動的開展是否能促進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是否符合本班幼兒的探究能力。這些都是在問題驅動下STEM主題活動開展前,教師需要進一步思考的。
以STEM主題活動“鴿子的新房子”為例。一名幼兒從家里帶來兩只鴿子放在自然角,班里的其他孩子對這兩只鴿子很感興趣,經常討論關于鴿子的話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及探究,幼兒話題的關注點持續在“鴿子為什么不愛動了”,對于“給鴿子建個新家“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吹接變簜儫崆楦邼q,教師首先進一步查閱了關于鴿子的相關資料,結合本班幼兒發展情況,分析了STEM元素的可融合性??茖W(S)方面:運用科學探究能力進行觀察、推論、預測、做實驗、比較等;建構科學概念,包括認識房子的結構、了解支撐力的作用等。技術(T)方面:合理使用方法或技術,如利用夾、綁、頂、借助外力等方法讓物體穩固不會倒。工程(E)方面:繪圖設計鴿子的房子;深入思考并尋找材料、借助輔助工具建構鴿子的房子,讓房子穩固不會倒;進行改良與優化,多次改進選材,讓鴿子的房子更穩固、更美觀。數學(M)方面:在空間與數量上,探索立體圖形、對稱、空間、數量的累加等;運用自然測量知識,了解標準測量。
綜上確定了該活動是有教育價值的,于是基于幼兒本位,制定探究目標,生成了“鴿子的新房子”STEM主題活動。幼兒圍繞“鴿子的房子要選擇什么材料,要建在哪里,鴿子的房子要怎么設計,怎么固定房子,房子搖搖晃晃怎么辦,怎么給房子建一個靈活的門”等問題,從畫設計圖開始,經選材、測量、搭建到穩固粘合完成鴿子的新房子,在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并培養了批判性思維、合作協作、溝通交流、創造性思維等STEM核心素養。
(二)進一步推動主題活動的學科整合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教育活動要能夠充分注重綜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STEM主題活動與常規的主題活動主要的不同之處是注重跨學科的整合,而不是幾個學科的簡單疊加。在STEM主題活動中,幼兒從真實問題出發,教師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理念為指導。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靈活運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知識,使學習和實際生活密切相關。滿足了幼兒的認知需要,培養幼兒領域間的融合及知識遷移的能力。所以,學科整合的學習是幼兒重要的學習方式。
在STEM主題活動中進行學科整合時,首先,教師要對不同學科的知識具備較強的敏感性。不僅包括數學和科學知識,還要提高對技術和工程相關知識的了解,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其次,教師要多形式介入并有效指導,可以平行介入、交叉介入和垂直介入。在指導過程中能夠掌握一些創新提問方法,能根據幼兒探究的不同時期,采用有效的追問方式,包括啟發式追問、補充式追問、驗證式追問和質疑式追問。最后,教師要經常反思,以參與者身份認真思考學到了什么,對于學到的東西有什么看法,對新學到的東西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教師經常進行教學反思,才能促進自身能力的提升,才能更有效地培養幼兒的STEM素養。
例如,在STEM主題活動“有趣的斜坡”中,涉及數學的測量、對稱知識。科學活動中的穩定性,斜坡高度與物體遠近的關系;技術活動搭建斜坡,設計搭建圍欄讓斜坡上的物體不會滾下來,制作輪子讓物體在斜坡上滾下來……這些都涉及到了學科整合知識。教師采用推動STEM主題活動發展的多種提問方式:當幼兒開始自由探究時,教師驗證式追問“斜坡是什么樣子的?”“你在玩斜坡的時候發現了什么?”;當幼兒探究出現偏差時,教師啟發式追問“怎樣讓不會滾得物體在斜坡上滾下去?”“怎樣讓物體在斜坡上滾得更遠?你有什么辦法?”;當幼兒的答案出現錯誤時,教師補充式追問:“你設計的斜坡是什么樣子的?搭建出來的斜坡跟你設計的一樣嗎?”“在不同材質上的斜坡滾得一樣遠嗎?你再試試看?!碑斢變旱拇鸢缚此普_時,教師質疑式追問:“你說小汽車在斜坡上滑下來有1米,你是用什么工具進行測量的呢?”由此可以看出,教師應該掌握科學的提問方法,以幫助幼兒在主題活動推進過程中發現、解決關鍵問題。同時,應在幼兒提出想法或疑問時能言簡意賅地加以回應,幫助他們了解問題的本質。
(三)進一步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幼兒學會思考
思維導圖應用到問題驅動下的STEM主題活動,能起到重要連接作用,呈現主題框架與進展。教師要善用圖文并茂的思維導圖,在主題活動各項內容之間建構簡單高效的支架,體現主題活動的教育進程;教師要善用思維導圖豐富預設主題內容,制訂主題活動計劃,并融入STEM元素,使整個主題活動脈絡更加清晰;教師要善用思維導圖提高幼兒的理解力,促使幼兒能宏觀把握主題活動的進展情況,拓展幼兒認知范圍,幫助幼兒梳理問題,從單層思維導圖到多層思維導圖的嘗試,引導幼兒思考,培養幼兒思維,推動幼兒核心素養的提升,從而促進幼兒深度學習。
例如,在開展STEM主題活動“皮影戲”中,教師以問題為導向,根據幼兒探究中出現的問題共同商定主題內容,借助思維導圖建構STEM主題框架(見圖1)。教師及幼兒對主題活動都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促進主題活動有效開展。
二、問題驅動下的STEM主題活動中教師要做到“三退”
(一)主題預設“退一步”,激發幼兒探究興趣
《指南》中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更多的是要追隨孩子的興趣生成STEM主題活動,鼓勵幼兒在自然、自主的狀態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經驗,從而萌發幼兒探究的興趣以及敢于實踐的科學品質,而不是以教師的課程需要預設主題。
比如,STEM主題活動“鴿子的新房子”,本來教師圍繞主題預設了三個子主題分別是“鴿子歡迎會”“鴿子的習性”“我會照顧小鴿子”。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探究,發現幼兒的興趣點沒有在教師預設的三個子主題里,依然是在給鴿子建一個大房子上,這時候教師尊重幼兒的興趣,把原本預設的主題內容改成了為鴿子建一個新房子;并放手讓幼兒根據興趣尋找答案,通過假日小分隊家長帶著孩子去公園尋找鴿子的家,觀察鴿子房子的建構;引導幼兒和家長一起從網絡、書本中查閱知識,幼兒查閱、記錄回來后,讓幼兒自由、自主分享交流。
(二)觀察“退一步”,鼓勵幼兒自主探索
美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們倡導教師的角色從強勢的規劃者,轉為“催化劑”,以點燃、喚醒、激發、推動的方式,引導幼兒進行探索。教師與幼兒是一對相互依存的關系,教師角色的膨脹會導致幼兒角色的萎縮,教師的過度主導會導致幼兒的依賴。因此,當幼兒在投入探究過程中,不需要教師的支持時,教師要及時地從活動現場抽離和隱退,以以為觀察者、合作者、參與者的身份加入幼兒的探究活動中。
(三)評價“退一步”,發現幼兒探究的差異性
由于幼兒的個體差異,對主題活動探究的結果會有所不同,教師要尊重幼兒探究過程和探究成果的差異性,重視幼兒活動的過程性評價,發揮形成性評價的激勵作用,把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關注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進步,而不是以統一標準衡量每一位幼兒,要看到幼兒成果的創造性、閃光點,認真對待幼兒的想法,鼓勵他們大膽表達、實驗和探索自己的想法,支持并促進幼兒無限可能性的發展。
比如,在STEM主題活動“鴿子的新房子”中,幼兒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努力,解決了無數個問題,有的幼兒很完美地給鴿子建了一個大房子,有的幼兒搭建了不同形狀的房子,而有的只是學會了輔助材料的應用和輔助工具的使用,但大部分幼兒都是在自己的原有水平和通過教師、同伴的支持下已經有所發展。所以,在評價的時候,教師并不是評價最終鴿子的房子的好壞,而是通過讓幼兒互相觀察作品、交流分享、再實驗的方式,讓幼兒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好方法、閃光點和自身的不足,再通過教師的總結梳理,形成有效經驗。
總之,問題驅動下的STEM主題活動,教師的角色定位要隨著主題活動開展的進程和幼兒探究的情況進行調整和轉變。教師要遵循幼兒的興趣,而不是一味的追隨,要在幼兒的興趣中提取有價值的探究內容。教師要鼓勵幼兒自主探究,而不是一味放縱,要把握整個STEM主題框架和有效介入指導。教師要客觀評價幼兒的探究想法和探究成果,在分析中促進每位幼兒在原有發展水平下有所成長。與此同時,教師要結合STEM教育理念,在“進”與“退”之間找到平衡點,采取有效策略,促進幼兒STEM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海英.兒童事業的幼兒園環境創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吳丹丹,初探思維導圖在幼兒園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 ,2017(12).
[3]余勝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與跨學科整合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5,21(4).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