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聰穎
【關鍵詞】黃臘果;藤莖;生藥鑒定;方法探討
黃臘果(StauntoniabrachyantheraHand-Mazz)是一種木質藤本半常綠纏繞植物,為木通科野木瓜屬,果實呈黃色,形狀為長圓形,直或稍彎,形態與三葉木通類似,但果實成熟后不會開裂[1]。黃臘果具有很旺盛的生命力,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和抗旱能力,生長條件簡單,在貧瘠的土地上也可生長,且通常沒有病蟲害的影響,黃臘果可以給種植者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
1根據黃臘果的植物形態鑒定
黃臘果主要生長于我國湖南省、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等地的山地、山谷或山坡中,其中以武陵山脈附近生長最多,也可在農田、房屋前后或盆栽中種植,觀葉四季常青,生機勃勃,花朵嬌艷絢麗,香氣四溢,果實形狀奇特美觀,既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2]。
黃臘果藤莖與常規植物藤莖不同,其莖身光滑,沒有細小的茸毛,葉軸退化,每5片~9片小葉在葉柄頂端呈放射狀生長,排列如掌狀,葉片較薄而柔軟,周邊邊緣平整光滑,沒有凹凸[3]。大部分的小葉呈匙形,只有生長于葉軸兩側基部附近位置的一對小葉呈橢圓形,先端逐漸細長呈長尾狀,尾尖部分狹長,呈針狀,極易被折斷,小葉基部呈寬闊的倒三角形或鈍圓形,新鮮的小葉上表面為綠色,下表面為粉綠色,具有許多微小的錐狀突起,小葉在水分不足時表面干燥,此時小葉小表面呈現粉白色。黃臘果的花軸較長且沒有分支,著生于花軸下部的小花花梗較長,著生于花軸上部的小花花梗較短,整個花序的小花基本排列在一個平面上,每朵花中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雌雄同株。花的最外環覆蓋有6片萼片,呈內外兩輪排列,萼片肥厚,有稍微地肉質,萼片先端較圓鈍,有兜狀。雄花外環有3片萼片,萼片長為寬的4倍~5倍,其中以萼片中部最寬,上部逐漸變得狹長,為軟狀披針形,雄花花藥向內彎曲,連接花粉囊的藥隔稍微延伸,形成長度小于1mm的極其微小的凸頭狀附屬體。雌花每個雌蕊有3枚心皮。果實為蓇葖果,肉質,果實形狀與漿果相似。
2根據黃臘果的藥材性狀鑒定
黃臘果的根、莖、葉、花、果肉、果皮、籽均具有極強的藥用價值,是國家重點保護中藥材,在乳腺癌、肺癌、肝癌等癌癥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在侗族中被稱為“豬腰子”。黃臘果的果肉可以作為預知子藥用,也可以直接食用,能夠清除人體內的有害毒素,消除皮膚色斑色素,減少皺紋,調整胸腹氣息順暢,增強人體免疫力,預防多種疾病的發生。果皮中含有大量的石細胞,可以用于治療結石。
莖可以作為木通藥用,具有疏通經絡、鎮痛排膿和清熱利尿等多種功效。黃臘果藤莖呈圓柱形,有略微的彎曲,直徑一般介于1cm~3cm之間,有些生長好的藤莖直徑長于3cm,藤莖表面為灰褐色,外表皮粗糙,表皮上有許多裂紋和縱溝紋,不規則分布,藤莖外表皮上還具有一些肉眼可見的裂縫狀的突起,節部不明顯或有輕微膨大,有突起的橫棱或較大的圓形絕痕。藤莖密度小,較輕,木質堅實,不能被輕易折斷,用力折斷后,折斷面不整齊,對折斷面進行觀察,發現黃臘果藤莖表皮較厚,一般為黃棕色或灰黃色,表皮內包裹的木質部分為黃白色,木質部中間有一條孔狀通路,兩端通氣,射線為黃棕色,木髓較小,顏色與射線顏色相同。
3根據黃臘果藤莖的橫切面鑒定
將黃臘果藤莖橫向切斷,對藤莖橫切面進行觀察,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黃臘果藤莖由外向內依次為木栓層、皮層、纖維、韌皮部、木質部和髓部。木栓層較厚,內含有黃棕色的物質,木栓形成層由2列~3列切向延長的細胞組成,木栓內層由9列~11列扁平細胞組成,木栓層內側有一條不連續的石細胞環帶。皮層由許多的薄壁細胞組成,薄壁細胞為類圓形,內含黃棕色物。內皮層內的中軸部分寬廣,維管束、髓部和髓射線組成外韌維管束。韌皮部較窄,而木質部較寬,木質部內有許多導管,導管形狀類似圓形,大小不一。髓部細胞的細胞壁較厚,可以看到紋孔。
4根據黃臘果藤莖的粉末鑒定
將黃臘果藤莖打成粉末,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黃臘果藤莖打成粉末后顯淡黃色,隨機取部分粉末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數量最多的是石細胞,細胞形狀不規則,多為類圓形,也有棱形和類方形,細胞長為38μm~63μm,寬為21μm~54μm。導管碎片也較為多見,導管寬為28μm~60μm。木質纖維呈梭狀,成束分布,纖維束的上下兩端不整齊,細胞壁木化,有明顯的紋孔。薄壁細胞木化,細胞為長方形,細胞壁厚,與纖維細胞類似,有明顯的紋孔。髓射線由射線細胞構成,細胞為不規則的長方形,細胞壁厚,與纖維細胞和薄壁細胞一樣,有明顯的紋孔。
5總結
黃臘果具有很大的觀賞價值、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尤其是黃臘果的藤莖,在民間常作為木通藥使用,木通生長緩慢且生長量少,而黃臘果極易種植,且為木通科,具有與木通藥相似的藥用價值,以黃臘果藤莖代替木通入藥不僅能夠緩解木通藥的供求關系,還能夠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文章從黃臘果的植物形態、藥材特性、藤莖的橫切面和粉末特征四個方面對黃臘果藤莖進行生藥鑒定,為黃臘果藤莖的開發利用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