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光然
摘 要:化學實驗課教學是化學學科教學的重要環節,對于直觀提升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文對此進行了相關探討。
關鍵詞:化學實驗;教學效果;提升;方法探討
化學實驗是中學化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化學規律,形成化學概念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化學學習中必須重視實驗,要求學生在實驗中應按照要求認真操作,仔細地觀察,記錄實驗現象。通過分析,準確地作出結論。對于初學化學的學生來說,教師不僅就通過實驗來達到并完成上述的目的及要求,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新教材對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的分組實驗的數量都大大增加,這樣既有利于學生通過實驗掌握化學知識,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驗素養。
一、改變順序,增加對比,改革實驗
初中化學有很多演示實驗,有些實驗不是現象不夠明顯,就是達不到實驗預期的效果。經過長期教學實踐和認真鉆研,我對每個實驗進行分析、思考,發現幾乎每個實驗在操作時都有可以改革之處。例如:堿與指示劑作用中的堿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試液這個實驗,課本上敘述是紫色石蕊試液變藍,但實際上由于紫色和藍色顏色相近,學生常常說看不見或看不清楚。后來,我受人教版118頁實驗6~5的啟發,增加了對比實驗,并且增加實驗用量和改變了實驗次序,即用兩支試管各加入3~5毫升水(往往直接用石蕊試液不用水,石蕊試液太濃),再加1毫升石蕊試液,最后在其中一支試管再加入幾滴堿溶液,與另一支沒有加堿溶液進行對比,就可以看到加有堿溶液的那支試管中的紫色石蕊試液明顯變紅了,如果把兩支試管放在光線進入處,效果會更加明顯,即使在六七米處也可以看得清楚。
二、根據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需要,增加新實驗
為了講解某些物質的性質或概念時,教材中沒有安排實驗,或不理想,這時老師要設計或增加新實驗。例如:在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學習中,會敘述二氧化碳一般情況下不能燃燒也不支持。學生會問為什么要加多一般情況下,我先不說,而是先實驗,我準備了一瓶二氧化碳,將點燃的鎂條伸進集氣瓶,當學生看到鎂條在二氧化碳中劇烈燃燒的現象以后,就會明白為什么要添加“一般情況下”。這個實驗的增加 ,不但解決了為什么要增加“一般情況下”,也后面燃燒的定義中的“通常情況下”增加了詮釋,也為金屬著火時為什么不能用二氧化碳來滅火增加了鋪墊,可謂一箭三雕。
三、結合認識規律,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
學生是實驗教學的主體,與教師是演示實驗的主體并不矛盾。因為教師進行演示實驗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演示而演示,而是為了幫助學生這個實驗教學的主體進行教學認識。教師的演示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或操作難度大又有危險遠于初學化學的學生的學習。它會挫傷學生主動的學習和探索知識的積極性阻礙學生親自探求未知奧秘的行為。經過學生自己克服困難,百折不撓,開動腦筋而獲得的規律和知識,可以給學生無限的樂趣。因此可以將那些無危險性,學校又有條件做得到的,比較簡單,學生容易操作的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 ,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探究,操作完成,遠比老師做效果好。比如,學習了溶液的酸堿性后,我發給每位學生幾張PH試紙,要求學生自由組合,4~5位學生一組,每人帶一樣生活中常見的液體,每組同學帶來的液體不得重復,然后測出這些液體的PH值,確定液體的酸堿度,寫出實驗報告。學生對此興趣都很濃,所測的液體范圍也很廣。我在課上對于同學們的實驗給予了高度的肯定。
四、運用多媒體進行實驗教學
初中化學中原子概念很重要,但學生難理解,教材中只敘述了氧化汞分解實驗的事實和用文字表達的方式,試說明分子一分為二。由于考慮到氧化汞分解產生的汞有劇毒,沒有安排實驗,現在多媒體可以幫這個忙。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模擬幾乎所有的初中化學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動態再現化學實驗,形象、直觀的畫面使學生如身臨其境。通過媒體的渲染,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刺激的學習欲望,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在學習分子、原子、元素符號、化學方程式等內容后,因概念抽象難懂,許多學生認為化學是“第二外語”(像讀英語一樣——學生語),影響教學。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了氧化汞分解和水電解的動畫課件,學生看到了想象中的分子如何分為原子、原子如何構成分子、原來看不到的,現在看到了,而且是活潑的、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在化學變化中,如氧化汞分子分為汞原子和氧原子,每兩個氧原子構成一個氧分子,許多汞原子聚集在一起形成汞,許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氣。經過討論,總結出結論:①構成物質的粒子有分子(如氧氣),有原子(如汞);②在化學變化過程中,分子化分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分子,新分子聚集成新物質(化學變化的實質——微觀);③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事實證明,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既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容量,節省教學時間,又可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創造性,提高效率。
參考文獻
[1] 謝全國:有效課堂.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06.